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百年家族:梅兰芳 |
|
|
|
百年家族:梅兰芳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页码:333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1月
·ISBN:7543445050
·条形码:978754344505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百年家族
内容简介 本书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家族的百年沧桑史。梅氏家族的京剧艺术肇始于“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经梅竹芬的继承发展,到梅兰芳这一代发扬光大、自创梅派、堪称梨园宗师。梅兰芳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创排了大量的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成为中国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并把中国的京剧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国,同时吸收各国戏剧艺术中的优秀营养,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艺术的交流。梅葆玖秉承梅派艺术真谛,梅派艺术风格逾越百年历久不衰。
梅兰芳(1894—1961),中国现代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乳名群子,学艺后取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诞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梅宅。1898年师从吴菱仙学青衣。1905年在北京广和楼初次登台饰演织女。1906年正式搭喜连成班,又从姑丈秦稚芬、姑表叔胡二庚学花旦戏。1911年第一次在北京文明茶园贴演《玉堂春》,试唱新腔成功。1914年-1918年排演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进行重大革新,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和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世称“梅派”,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 还对舞台美术、布景、化妆和音乐进行了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改革。 1927年梅兰芳被评为“梅程荀尚”四大名旦。1937年-1945年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办画展谋生。日本投降后,剃须重新登台。1961年8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六十八岁。
作者简介 李仲明(1950——),山东省梁山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编辑。多年从事中国近代文化和抗日战争史的研究、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梨园宗师——梅兰芳》、《李少春》等,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谭秀英(1951——),山东省掖县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副主任、副编审。热爱京剧,对近代中国戏剧有深刻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媒体推荐 前言
北京城这个地方,因为京剧的盛行(徽班进京已超过二百年),京剧世家颇多。
在前门丰泰楼摄影馆拍摄第一部中国无声黑白影片《定军山》的京剧老生谭鑫培(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其后代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皆为京剧名家,直到谭孝增、谭正岩六代,皆为谭派京剧老生,从谭志道算已是七代京剧演员。五代梨园的有徐承瀚(工小生)、徐宝芳(工老生)、徐兰沅(梅兰芳的琴师)、徐元珊(工武生)、徐佩玲(工青衣)。 四代同工“武生”的茹莱卿、茹锡九、茹富兰、茹元俊。此外,尚有萧家(萧长华的父亲与子孙)、叶家(叶盛章、叶盛兰的祖父、父亲与后代)等。
梅家从梅巧玲到梅雨田、梅竹芬,到梅兰芳,再到梅葆玖,除梅雨田为琴师外,亦是四代“旦角”。
梅兰芳的家族似乎与京城其他京剧艺术家的家族没有什么不同,演戏、生活,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梅兰芳的家族其实与京城其他京剧艺术家的家族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并不是每个艺术家都有梅兰芳祖父梅巧玲少年时那样艰辛的遭遇,班主把他手上的纹路打得都看不清了。正因为自己青少年时期这段辛酸的经历,梅巧玲主持四喜班后,善待班社里的演员,侠肝义胆,扶危济困,在同治皇帝、皇后驾崩“国丧”期间,只有四喜班照开全薪。梅巧玲把艺术传给后人之时,同时也把艺德——梅家的淳朴家风传之后人。
年幼的梅兰芳在祖母、伯父、母亲的扶持、教育下,刻苦学艺,敬重并仿习祖父、父亲的为人处事,从艺术和家风上均继承了梅家的祖风。随着清廷覆亡、中西文化交融、新文化新艺术思想的影响,梅兰芳身边有幸聚居了一批有文化、有创新思想又热爱京剧的文化人,他们对梅本人及梅家族的影响是深远而且长久的。梅兰芳因此创排了大量的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成为中国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
只有梅兰芳,把中国京剧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国,同时吸收各国戏剧艺术中的优秀营养,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艺术的交流。20世纪末,梅葆玖继承父业,出访世界各国,进一步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艺术的交流。
只有梅兰芳,在日寇侵我山河、凶焰嚣张的岁月里,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艰难度日,体现了中国京剧艺术家的的崇高民族气节,令人景仰。抗战胜利后,梅兰芳重登舞台,虽然嗓子不如从前,还是得到广大观众由衷的喜爱和赞扬。
和梅巧玲一样,梅兰芳不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给诸多弟子和儿子梅葆玖,同时把梅家谦虚谨慎、俭朴随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艺术和家风双双承上启下,这是梅兰芳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梅兰芳家族的不平凡的地方,也是梅兰芳家族值得一书、值得人们钦敬的地方。
这部书稿写作之前,梅葆明先生不幸逝世,笔者深感遗憾,采访了其子范梅强先生。笔者还利用了梅氏子女的著作和他们提供的资料,并参考了一些其他的资料,在此谨致感谢。
李仲明 谭秀英
2001年5月
目录 一 梨园世家
生不逢辰
胡琴圣手
“闻鸡起舞”
“蕙仙举火”
“剪掉辫子”
……
文摘 书摘
梅兰芳青少年时代很喜欢养鸽子,起初他只是觉得好玩,当做业余游戏,渐渐地他越来越喜欢鸽子,把养鸽子当成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他在鞭子巷三号院家里四合院房子的两边,搭了个鸽子棚,每天早上天刚亮就打开鸽子窝,把里面打扫干净,给鸽子喂食、喂水,隔两三天给它们洗一次澡。只要是晴天,他早上练功、吊嗓后,就开始放飞鸽子,他把鸽子按飞行力强弱分成几队,次第放上天空。有时训练新鸽子时,他手里拿着竹竿指挥它们,把不愿飞的鸽子不断地往上抛,让它们锻炼飞翔。随着鸽子的远飞近抛,辨认寻找,梅兰芳的眼睛迎风也不流泪了,原来有些呆滞的眼神越练越有神。养了十年鸽子,梅兰芳不但对鸽子有了感情,尤其喜爱友人冯幼伟送的《双鸽图》(据说是清乾隆年间西洋画家郎世宁的手笔)。多年后,梅兰芳还津津有味地谈到养鸽子的收获:“第一,先要起得早,能够呼吸新鲜空气,自然对增加肺活量很有益处;第二,每天眼睛追随鸽群转动,就会逐渐变得灵活有神,访日演出时,日本朋友还专门在报刊上赞美我的眼睛炯炯发光,具有摄取人们心灵的力量,大概就是受益于眼睛追随鸽群的原因吧;第三,每天挥舞粗大的竹竿指挥鸽群,双臂的肌肉当然发达,我晚年无论舞剑、折腰、卧鱼还是开打,从不喘粗气,鬓花、丝绦也不紊乱,这大概与幼年挥竿轰鸽增强了体力不无关系吧!”
这出戏的舞蹈,即虞姬的舞剑。排演之前,梅兰芳曾请了一位武术教师,学习太极拳和太极剑;又向王凤卿学了《群英会》的舞剑,《卖马》的耍锏。梅兰芳后来回忆:“《霸王别姬》里的舞剑,是把京剧《鸿门宴》和《群英会》的舞剑,还有《卖马》的舞锏的舞蹈加以提炼变化,同时吸取武术中的剑法汇合编制而成的。”
虞姬的舞剑,是在知道项羽大势已去的前提下,忍着内心的悲痛强作欢颜的舞剑,在表演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梅兰芳考虑为舞剑配的曲牌应该庄重激越,于是采用[夜深沉]曲牌,每次演出,虞姬舞剑,场面上奏起这个曲牌,凝重动听的古典乐曲更突出了古战场中短暂的歌舞,体现了虞姬在悲观、沉重的气氛中勉强为项羽“歌舞一回”的情景,艺术感染力很强,观众仿佛置身于古战场中听古乐,观古人舞剑。
关于舞剑的基本程式动作,李宝槐在1944年曾经请教过梅兰芳,何以在台上舞剑干净利落,稳而不乱,对称协调,有何诀窍?梅兰芳答:“其实并不难,首先记住舞步的方法大体上是一个‘十’字,一个‘X’字,就像英国国旗那个图案,便不会乱了。”在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