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 |
|
|
|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页码:3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02006776X/9787020067763
·条形码:97870200677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博雅文丛
内容简介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内容为:隐逸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隐逸现象几乎,伴随着华夏古代文明发生与发展的每一步。自《隋书》卷七七恢复使用“隐逸”这个名称之后,以后各代史书就再未作过改变。其实,就内涵而言,“隐逸”与“仕宦”是相对的。在两千多年的“士”文化发展史上,隐士也属于“士”的范畴,凡有资格被列入“隐逸传”的,绝不是“黎庶”一类的下层贫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编辑推荐 《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人研究》为博雅文丛书之一。
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历史悠久的江浙隐风
第一节 上古时代隐、仕理念的对立与调和
第二节 范蠡:功成身退的理想寄托
第三节 严子风骨:纯粹隐逸人格的内在品质
第二章 北人南迁与江浙隐逸文化生态的改善
第一节 晋室南迁与隐风初盛
第二节 晚唐时代江浙隐风复盛的历史动因
一、北方战乱与文人生存环境的恶化
二、阉寺专权、科举路塞及朋党政治影响下的士风蜕变
三、晚唐时代江浙隐风的重新蔓延
第三章 五代十国时期江浙隐风的时代内涵
第一节 南北对峙与江浙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一、杨吴及南唐经济文化建设的卓越成就
二、钱氏偏霸与两浙的崛起
第二节 佛、道兴盛与隐逸文化内涵的扩大
一、从“外丹道”向“内丹道”的转变
二、崇佛风气的蔓延与佛教中心的南移
第三节 杨吴、南唐及吴越时期的隐士风采
一、杨吴及南唐的隐士群体
二、钱氏政权下的僧侣、道徒及隐逸文士
第四章 隐、仕人格的分离与契合
第一节 晚唐隐逸人格的蜕变
一、从超然出世到无奈归隐
二、出世理念的渐变与超越
第二节 隐逸人格的纯粹化及其表现
一、割据状态下不同类型的隐士群体
二、纯粹隐逸人格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隐、仕人格的交流与互补
一、“隐”和“仕”的对话
二、“生”与“死”的隐忧
第五章 隐逸诗歌的主题取向
第一节 战乱主题的逐步萎缩
第二节 山水田园主题的弱化
第三节 怀古和题咏主题的传承与衰变
第四节 佛理道情的感悟与发挥
第五节 寄赠酬答中的友情抚慰
第六章 隐逸诗歌的艺术风采
第一节 “浅俗”与“清丽”的两种诗风
第二节 晚唐时代江浙隐君的“清雅”诗名
第三节 “九国”时期江浙隐君的诗艺探索
第七章 五代宋初江浙隐逸人格及诗风的传承与演变
第一节 宋初隐士的地域分布及文化差异
一、宋初隐逸之土地域分布的南北差异
二、南北文化差异在隐逸人群中的表现
第二节 隐逸诗风的南北差异
一、南方隐逸之士的诗艺追求
二、北方隐士群体的诗风特点
馀论
一、有关“苦吟”的两种内涵
二、晚唐五代江浙隐逸诗的体式特点
三、宋初隐逸文学的传承问题
参考书目
……
文摘 隐逸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隐逸现象几乎,伴随着华夏古代文明发生与发展的每一步。历史学家最早为隐逸者立传的是《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当时谓之《逸民列传》,其叙文日:“《易》称‘《逐》之时义大矣哉’。又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颍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洁。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由于其成传的时间最早,故而对隐逸一事所下的定义也就最具权威性。此后各代的官修史书也多列有专门的隐逸传,不过具体的称呼因时而异,不尽一致。《晋书》卷九四、《宋书》卷九三均谓之“隐逸”,《南齐书》卷五四称为“高逸”,《梁书》卷五一名日“处士”,《魏书》卷九十又称“逸士”。自《隋书》卷七七恢复使用“隐逸”这个名称之后,以后各代史书就再未作过改变。其实,就内涵而言,“隐逸”与“仕宦”是相对的。在两千多年的“士”文化发展史上,隐士也属于“士”的范畴,凡有资格被列入“隐逸传”的,绝不是“黎庶”一类的下层贫民,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本书关于“隐逸”概念的理解,大致上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