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建筑 >

分化的住房政策:一项对住房改革的评估性研究

2011-09-0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分化的住房政策:一项对住房改革的评估性研究 去商家看看
分化的住房政策:一项对住房改革的评估性研究 去商家看看

 分化的住房政策:一项对住房改革的评估性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页码:34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7509708265/9787509708262
·条形码:978750970826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20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南大学社会学文丛/经验中国系列

内容简介 《分化的住房政策:一项对住房改革的评估性研究》讲述了:作为“中国经验”的渐进式改革是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逻辑。它避免了改革过程中的整体性震荡,但改革的结果是在改变城市住房基本属性、改变城市居民公平观念的同时,逐步积累和强化了不同社会空间位置的个体所获得的住房利益差异,它使居民的市场能力具有更大的社会分化功能。城市居住空间阶层化速度加快,城市低保户以及农民工的住房保障体系急需健全。
作者简介 李斌,1963年生于湖南省武冈县。中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2003年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毕业,2006年3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出站。湖南省首批“121人才”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社会分层。200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与城市社会分层体系变迁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世界城市网络中的中国城市住房”,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2007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市居民居住阶层化研究”。曾先后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住房利益分化与社会分层机制变迁》、《共有的住房习俗》。现有兼职: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全球基金/中英艾滋病项目技术支持组”专家。
编辑推荐 《分化的住房政策:一项对住房改革的评估性研究》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社会转型
二 中国经验:渐进式改革
三 研究旨趣:实践社会学
四 理论框架:“位置”与“能力”共谋
五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六 主要观点

第二章 住房制度改革的理论导向
一 城市住房政策的导向
二 渐进式改革:理论研究的基本共识
三 简要总结

第三章 住房制度改革的渐进性历程
一 再分配经济时期中国城市的住房制度
二 责难传统住房分配制度
三 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
四 住房改革历程
五 住房制度改革的内容
六 简要总结

第四章 城市居民社会空间位置的住房获利性分析
一 城市居民空间位置的住房获利性分析
二 城市居民社会位置的住房获利性分析
三 城市居民社会空间位置因素综合分析

第五章 城市居民市场能力水平的住房获利性分析
一 居民市场能力水平的住房获利性分析
二 市场能力的综合因素分析

第六章 住房政策改革实施效果分析之一
一 人均住房面积得以提升
二 住房属性的变更
三 有关“谁住房获利最多”问题的认识
四 谁最满意
五 哪种住房制度更好
六 什么问题最头疼
七 城市住房意义的变更

第七章 住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之二
一 1998年后中国城市住房政策的调整
二 不同类型的城市住房价格变动幅度
三 住房政策与住房价格之间的关系
四 建议

第八章 居住空间的阶层化
一 居住空间阶层化的概念与理论
二 居住空间阶层化的区隔因子
三 讨论

第九章 三类阶层化聚居空间
一 安置房居住空间
二 经济适用房居住空间
三 别墅型居住空间

第十章 城市低保户的住房
一 低保户的基本特征
二 低保户的住房属性
三 低保户属性与住房之间的关系
四 低保户对住房的主观评价
五 低保户获得的资助

第十一章 农民工的住房利益
一 有关农民工住房的研究
二 问题的提出
三 研究地点、对象及方法
四 客观排斥:农民工住房与居住现状
五 主观排斥:农民工的主观感受
六 农民工遭受社会排斥的原因分析
七 几个发现

第十二章 小城镇居民的住房
一 研究方法
二 小城镇居民住房变迁出现“阶层融合”现象
三 分析与讨论

第十三章 发现与讨论
一 基本发现
二 讨论
三 建议与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问卷
二 相关的住房政策
后记
……
序言 李斌是我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所带的第一位社会学博士生,他于2003年8月毕业,当时的毕业论文是《位置能力和市场能力:长沙市六个单位职工住房利益分化研究》,这篇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之后,他又于2003年12月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跟随董晓萍教授研习了两年多的民俗学,其博士后报告是《共有的住房习俗》。应该说,李斌自2002年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城市住房方面的研究,并有一系列成果问世。
住房改革以前,我们的住房大体上还是公有制体制,城市里的住房基本上是两种所有制。我们看今天的中国,建设部在2006年就宣布,中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达到87%。这大大超过欧洲和美国的住房自有率。中国城镇居民有这么高的拥有住房比例,有成功的一方面,特别是对于年龄比较大的一代人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他们拿到他们的住房了。但是新的问题提出来了,就是因为过去大体上都是福利性的房屋,现在完全变成市场性房屋。最近关于房屋的争论非常激烈,大家感到房价太贵。所以国家建议,能不能大家租房不买房,但是现在年轻人说,不行,一定要买房。一个年轻人买房买不起,只好他的父亲、母亲、爷爷、奶奶都拿出钱来给一个人用,我想这个情况也不太符合中国国情。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导论
1980年4月邓小平对中央有关负责人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等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①由此拉开了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序幕。于是,住房改革与中国城市其他诸多改革一起,共同改变着中国城市社会的社会分层机制,左右着社会分层的结果,给中国社会转型注入动力。可以说,中国城市的住房改革与中国社会转型在时间上大体一致。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城市传统的福利分房机制被完全改变,渗透在住房分配领域的基本原则也被完全更改,社会转型的一些基本特征在住房领域得到体现,住房中逐步显现的问题也折射了社会转型的阶段和水平。
一 社会转型
关于中国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研究,发轫于倪志伟(Victor Nee)1989年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市场转型理论:国家社会主义从再分配到市场》。②这篇文章虽然是分析厦门农村地区1985年户均收入结构,但是理论指向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社会分层体系发生变化的规律性问题。
后记 我对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研究开始于2001年,当时我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师从李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到目前的2009年已经跨越了8个多年头,在这过程中恩师李强教授始终对我的研究给予耐心和细致的指导。我于2003年8月完成了博士论文——《位置能力和市场能力:长沙市六个单位职工住房利益分化研究》。限于时间和经费方面的原因,这篇博士论文所选择的对象是长沙市的六个单位,然后对所选定的六个单位的职工在住房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住房利益分化现象作了实证研究,我所选择的理论概念为“位置能力”和“市场能力”,由于研究出色,博士毕业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论文。
尽管如此,我认为我的博士论文所选择的样本范围局限性太大,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验证自己提出的一些结论或者发现。值得欣喜的是,2004年我申请并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尽管资助经费不多,但是它促使我进一步思考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与中国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住房制度改革给后续中国城市住房市场结构所带来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会如何与中国社会结构变动相关联等理论问题。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