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2011-08-2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去商家看看
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去商家看看

 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9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8月
·ISBN:9787562236146
·条形码:978756223614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的作者们,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而今正是治学的黄金年龄。他们曾分别到国内多所大学攻读学位、进修和访学,既仰承本校先行者们的纯朴作风,又广泛吸纳校外、省外和国外多种学术营养,最近十年左右,陆续地开始崭露头角。 《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为该系列之一的《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分册,内中具体包括了:屈原的道德人格、愁神苦思的迷狂心态与创作心理等内容。
作者简介 彭红卫,男,1966年9月生于湖北红妥。在华中师范大学先后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并即将获博士学位。现为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和隋唐文学文献。在《文艺报》《江淮论坛》《湖北大学学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和《云梦学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人格与文化人格
第一节 人格是什么
第二节 文化人格的三个维度:道德、心理和审美

第二章 屈原的道德人格
第一节 古典屈学中屈原的道德人格
第二节 现当代屈学中屈原的道德人格

第三章 屈原的心理人格(一)
第一节 屈原心理人格的研究之路
第二节 从人格五因素模型看屈原人格的悲剧性
第三节 屈原的自恋人格

第四章 屈原的心理人格(二)
第一节 青壮年屈原的心路历程
第二节 中晚年屈原的异常心理
第三节 双重焦虑与屈原之死

第五章 屈原的审美人格
第一节 发愤以抒情的创作观念
第二节 愁神苦思的迷狂心态与创作心理
第三节 感伤审美品格的确立与延伸

第六章 屈原的文化人格的历史价值
第一节 理性价值
第二节 人格范式价值
附录一 楚辞之“辞”——“辞”的原始观念与辞体的早期形态
附录二 美政之“政”——名词“政”及其衍生词语的文化意蕴
附录三 夺稿之“夺”——“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辨误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三峡大学文学院组织出版“‘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整体地展示本院教师最新的重要学术成果,第一批书稿已经交付出版社,即将面世。这是他们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学院领导向我介绍了他们的构想和当前的进展,嘱咐我就此写一点文字。我和三峡大学文学院及其前身宜昌师专中文系的多位同行交往几十年,对学院的发展轨迹有所了解,可以借此谈谈我对这个学术团队的观察和由此而生的感想。
从宜昌师专所在的北山坡,到今天三峡大学的葛洲坝与三峡大坝近边依山傍水的主校区,地理距离并不远,而几十年来几代人所经历的创业历程,却是并不平坦单纯,而有着十分丰富厚重的内涵。在学科建设中,传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无形的力量,文科尤其如此。没有相当时间的积累,一个学术团队不可能于朝夕间突兀而起,更难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宜昌师专中文系的老师们,是一批非常敬业的园丁,倾注心力于教学,同时也在各自选定的领域学有专攻,功力扎实,学风朴实,撰写过不少很有见地的论著,带出了一批批后继学者。本丛书的作者们,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而今正是治学的黄金年龄。他们曾分别到国内多所大学攻读学位、进修和访学,既仰承本校先行者们的纯朴作风,又广泛吸纳校外、省外和国外多种学术营养,最近十年左右,陆续地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大都有稳定的学术方向,从我十几年来的接触,从这些作者的著作目录,不难看出他们在求索之途跋涉的清晰脚印,而本文库里的专著则多是作者在稳定方向上的新成果。
文摘 一、自恋和目恋型人格的特祉
和“人格”一样,“自恋”也是一个复合概念,经文学、精神病理学、心哩学等多学科的语义转换而生成了一个有机概念系统。自恋(narcissism)一词出自希腊神话,汉语对译是水仙花,故事说的是美少年narcissus偶然临池自照,看到了自己的美丽倒影,便爱上了自己并拒绝异性的爱,终日顾影自怜,每天茶饭不思,最后憔悴落水而死,变成了水仙花而如影随形。精神病理学家最早借用这个词,指称个体像对待性对象一样对待自己的态度,并把它作为一种病理现象来研究。1914年,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一文中开始系统探讨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以及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自恋来源于一种假设的精神能量力比多,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孩子爱恋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这种原始自恋固着在人的潜意识而贯穿终生,因此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己是人的本能,是自恋情结;随着意识的发展,孩子开始把养育自己的女人作为一个有别于自己的客体来爱,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便会折返回自我,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种继发性自恋临床上称病理性自恋;一个成熟健康的人不会长久保持这种童年期自恋的幻觉,而以寻求理想化的自我来代替自恋,但自恋情结在他寻求理想化自我时会诱使他对自己的身体、品质给予过高的评价,这对维持一个人的自尊和自我满足的良好状态是必要的,但超过一定限度和时间,便为人格异常。
随着对自恋研究的深入,近四十年来,客体关系理论和自我心理学对自恋有了比较成熟、一致的看法,对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和理想的重视取代了假设力比多的内驱力分析,自恋的病理有了创新的阐发,自恋有了正常与病态的区分。一般认为,病态的自恋型人格的中心问题与认同模糊有关,他丧失对他人深层的共情能力,缺乏整合爱与恨的能力。L.A.柏文曾总结指出:“自恋型人格涉及的是自我感和自尊遭受打击时的脆弱性的紊乱。自恋型的人不断需要别人的赞美并缺乏对别人的感情和需求的移情。
后记 屈学肇始于西汉初年,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关屈原研究的著述卷帙浩繁,研究方法也递相更迭;对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来说,历来重视的是屈原的道德人格。现代以降,从心理学和审美学的角度切入屈原的文化人格,自王国维1906年始亦有百年的历史,其间方家蜂起,新说层出,硕果累累。然而,据笔者视野所及,以著作形式全面研究屈原文化人格的尚付阙如,而聚焦于屈原文化人格悲剧性的也不多见。因此,我认为写这本小书是一个极有学术价值和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对选题的学术价值,笔者乃基于以下认识。其一,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屈原是这一时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诗人。屈赋的文学范式和屈原的人格范式在文化史上具有开创地位,因而,走进屈赋、走近屈原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寻源的意义。其二,屈原研究一直是学术史上的“显学”,文学研究的“热点”,其生命力的根源在于知识分子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对民族精神的发掘与弘扬。因此,在21世纪初的当代中国,面对转型期的价值迷失与困惑,探讨屈原的文化人格价值具有现实参照意义。其三,“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勃兰兑斯语)。因而对于屈原研究来说,全面审视屈原的文化人格,特别是立足文学文本,从心理学视角切人,以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来揭示屈原的悲剧人格以及它对屈赋创作的影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