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 |
|
|
|
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88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500457367
·条形码:978750045736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将理学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以此为视角来透视南宋诗学,分析其在诗学实践和理论建构之中的影响,采用文史哲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从学理的内在脉络来挖掘理学思想与其诗学观点之间的具体联系,全面论述了南宋主要理学派别朱熹及湖湘学派、吕祖谦及永嘉学派、陆九渊及心学派和南宋后期朱子后学的诗学。在此基础上,以陆游、杨万里为主,以刘克庄、林希逸和严羽为主,以吕本中、“上饶二泉”和方回为主,分别论述理学对中兴诗人、江湖诗派,江西诗派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并以宋诗话为中心来探讨理学与宋诗学的理论建构,对南宋理学文化与诗学的关系作总体概述。由此,将理学与诗学关系的论述落到实处。
作者简介 石明庆,1967年6月生,山东昌乐人。1985年参加工作,分别于199E年、200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已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书籍数部。
编辑推荐 《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绪论:关于理学、理学诗论与南宋诗学
一 南宋理学与诗学研究现状与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及方法
二 北宋理学及理学家诗学思想概述
三 南宋理学与理学诗论发展概述
四 理学与诗学的内在关系
上编 南宋理学诗论
第一章 朱熹诗学和湖湘学派的诗论
第一节 朱熹的诗学思想
一 朱熹的诗学渊源与诗歌创作
二 朱熹理学与诗学的关系
三 朱熹诗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湖湘学派的诗论
一 湖湘学人与朱熹的交往
二 湖湘学派的学术特色及其诗论
第二章 吕祖谦与永嘉学派的诗论
第一节 吕祖谦和薛季宣的诗论
一 吕祖谦的学术特点与诗文理论
二 薛季宣诗论的性情说
第二节 叶适的学术思想及其诗论
一 道器论与对唐、宋诗的看法
二 儒家道统论与诗教观
三 实德思想与诗歌批评中的重道德倾向
四 中和思想与诗歌审美理想
第三章 陆九渊及其心学派的诗论
第一节 陆九渊心学的诗学精神
一 陆九渊的洒落心境与诗情
二 心学功夫与诗人修养
第二节 杨简心学及其诗歌思想
一 心学的神秘体验与诗歌创作
二 以“道心”解读《诗经》
第三节 包恢的诗歌理论
一 自然淡泊的诗美理想
二 天籁自鸣的创作思想
三 顿悟和渐修并重的诗歌主张
第四章 真德秀、魏了翁等人的诗论
第一节 真德秀的诗歌理论批评
一 道德为本、文辞为末的价值观
二 明义理、切世用的功用论
三 “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门理义之秘”的创作论
四 以诚为本、励学养气的修养论
五 提倡质朴古淡的诗风
第二节 魏了翁的诗歌理论批评
一 “学”为本的诗人修养论
二 对康节体诗的提倡与其诗论的审美取向
第三节 何基、王柏、金履祥等人的诗论
一 以义理解诗
二 以道统谱诗统,奉濂洛风雅为正宗
三 理学诗论的僵化色彩
下编
理学对南宋诗学的影响
第五章 理学与中兴诗人
第一节 陆游的诗外功夫
一 诗人明道的重要
二 陆游的“养气”说与诗人修养论
三 高尚人格与诗歌风格
第二节 杨万里“诚斋”诗论的理学意蕴
一 杨万里的学术师承与理学思想
二 理学在诚斋诗论中的体现
第六章 理学与南宋江湖诗学
第一节 理学对刘克庄诗歌理论批评的影响
一 刘克庄思想学问的理学渊源
二 理学对其诗论的正面影响
三 鉴于理学负面效应的折衷批评
第二节 林希逸的学术思想与诗学观点
一 林希逸学术思想的渊源与特色
二 林希逸的主要诗学观点
第三节 严羽诗学与理学文化的深层因缘
一 严羽诗学方法与陆学精神
二 严羽诗学审美趣味与朱熹诗学观点
三 从“吟咏性情”到“别才别趣”:严羽诗学对理学诗学的超越
第七章 理学与南宋江西诗学
第一节 理学与南宋江西诗派的“活法”理论与实践
一 吕本中的理学与“活法”诗学理论
二 曾几的理学与“活法”诗学实践
三 上饶二泉的理学与诗歌创作
第二节 论方回的诗学与理学的关系
一 学诗与学道
二 格高之论与理学修养论
三 圆熟平淡之论与理学人生境界
四 诗法的深层理学内涵
第八章 从南宋诗话探讨理学与宋诗学的理论建构
一 文从道出:诗言志的性理阐释
二 明道见性:诗歌功能论的道德指向
三 有德者必有言:修养论的心性规范
四 活法与悟入:明心见性的创作方法论
五 涵泳与自得:重在悟道的诗歌鉴赏理论
六 德先艺后:以人品定诗品的批评论
七 由崇陶到倡邵:含蓄平淡诗美的理学旨归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理学产生于宋代绝非偶然。赵宋王朝是一个以文官为主体的封建官僚社会,学而优则仕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作为国家实际主人的士阶层的道德风范直接关系着社会政治的稳定,要求士人注重心性修养以树立道德人格,显得相当的重要。如何使儒家讲的仁义道德由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变为参政者个人内心的道德自律,由正心、诚意的“内圣之学”开出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是理学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围绕着这一基本问题,南宋的理学家们展开充分讨论,以建构涵盖宇宙、社会和人生各个方面的伦理哲学,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由此带来了理学的繁荣,其影响渗透到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即以诗而言,理学家原是反对作诗的,怕分了为学功夫,可这一时期的理学家不仅多有诗歌作品,还有诗论和诗学研究著作流传。这一点早已引起诗学研究者的注意,在各种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里也有所反映。但前人研究理学诗论时,多涉及单个理学家的观点,又多集中在朱熹身上,突出的是闪光点,于面上的东西注意不够。如今明庆君的这本专著,力图以点带面,将朱熹的诗学与湖湘学派的诗论联系起来考察。
文摘 坐标来透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演变,实际也可‘傻以朱熹的诗学思想为核心来比较诸家诗学思想的同异以及理学诗论在南宋的发展、流变情况。当然,在朱熹还未真正确立自己的理学主要理论方向之前,由胡安国所开基的湖湘学派已成为南宋理学界的第一面旗帜,但他们在诗学思想上尚没有突出的建树,不过一些闪光的论点也弥足珍贵,比如胡寅对词曲品格的提升,从词曲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角度为词曲创作指明努力的方向,为文学与理学在心性修养的层面上找到了相通点。张拭则提出学者之诗的概念,为理学家的诗歌做了区别于一般文人诗歌的性质规定和理论概括,学者之诗从情感的性质来说是吟咏性情之正,从美学品格来看,则似淡而内蕴深厚,主要是创作者有深厚的道德心性修养,因此所作诗歌就具中和之美,“读著似质,却有无限滋味,涵泳愈久,愈觉深长”。这些观点都被朱熹所吸取,并以其集大成的气魄,以其理学思想为指导,并继承北宋理学诸家,主要是程颐、杨时的诗学观点,以自己的诗歌学习和创作体会为基础,折衷理学与诗学,建立了庞杂的几乎涉及诗学理论各个方面的诗学思想。朱熹的诗学思想,正是理学与诗学既互相冲突又互相妥协的基本关系的一个缩影。因为朱熹不仅是理学家中最有诗歌创作兴趣、对诗学留下言论最多的人,也是最能感受到理学与诗相仿的人,这是朱熹理学思想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由于朱熹的诗歌创作基本沿袭了文人诗歌的抒情传统,所以他的诗学理论也明显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理学思想指导制约下的理学诗论;另一则是基本站在诗人立场的纯文学诗论。他的诗歌创作也为后世留下了两个遗产:一是以诗演绎理学思想的性理诗;另一则是基本属于文人诗歌传统的吟唱。其中最有价值和特色的是富有理趣的山水景物诗。这类诗歌成为理学家对古典诗歌园地的最可贵贡献。
后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理学诗论与南宋诗学》的基础上加工增补而成的,主要是加大了对南宋一般诗人诗派的诗学理论和实践中理学因素的探讨,从而使理学对南宋诗学的影响更明晰和全面一些。以此为基础,笔者以“理学文化视野下的南宋诗学研究”和“宋明新儒家诗学研究”为题申报科研课题,分别获得浙江省以及教育厅的课题立项,也是对论文的一种肯定。同时,论文的部分内容也经过不同的修改,已经在国内一些期刊陆续发表。
距离论文的完成已经将近3年,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改变和诸多的意想不到,曾经的“年轻气盛”和“雄心壮志”已经大打折扣,但当时的情况依稀还在眼前。首先请允许我感谢给予论文充分肯定的评审专家,他们是中华书局的傅璇琮先生、河北大学的刘崇德先生、北京大学的钱志熙先生、清华大学的谢思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海明先生、首都师范大学的左东岭先生和武汉大学的王兆鹏先生。在那个“非典”的特殊日子,陈洪先生主持了我的论文答辩,罗宗强先生、罗德荣先生、卢盛江先生都对我的论文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在此深表谢意。导师张毅教授现在又拨冗作序,更使我备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