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

2011-01-2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 去商家看看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 去商家看看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33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9月
·ISBN:7563333150
·条形码:97875633331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诗学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讲述了:《中国乡村发展系列丛书》是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十一五”期间“农家书屋”重点规划项目,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的一套面向广大农村读者群的普及型读物,既然是“农家书屋”,我们的定位就是力求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关心的乡村发展问题,着眼于普及乡村政策、规划、建设、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这是牵涉城乡经济、社会以及空间、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转变过程,这种转变是中国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过程中必然的选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三十年来的快速城市化给中国的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显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我国的中心城市从景观上看,高楼大厦耸立、绿地广场气派非凡,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反观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则是另一幅图景一一住房跟几十年前相差无儿,村庄内部脏乱差问题严重;农村人口因向城市转移(特别是知识阶层、青壮年劳力)而发生数量减少、结构变化等问题,农村建设由于资金短缺而趋于停滞。农村土地资源受到城市化的蚕食而逐步退缩,农村环境因城市化的扩散而趋于恶化,农村文化受城市化的冲击而面临特色的危机。因此,城市化从不同的视野来看,会促发不同的思考,城市化给农村带来的既有喜悦,又有困惑和代价。
我们在本套丛书中安排了四册内容,分别为:《城乡统筹:挑战与抉择》、《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一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方向》。《城乡统筹:挑战与抉择》从统筹城乡关系的角度,通过分析我国城乡关系的问题、成因及其发展演变过程,讨论了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如何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推进城市化进程,探讨了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要内容。《乡村转型:政策与保障》则从政策的视角讨论中国乡村转型。从分析我国乡村建设的历程人手,在揭示当代中国乡村转型面临的“三农”问题基础上,重点对建国以后的乡村经济转型、乡村空间转型和乡村制度转型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探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保障及其实现途径。《乡村规划:理想与行动》从营造乡村式的家园角度,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传统的迷失这一命题,着重阐述了乡村规划的主要内容、国内外经验和借鉴,提出了共可持续的乡村家园的美好理想。《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方向》则从乡村发展的压力和危机人手,分别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方向及其措施。
乡村发展是个涉及面广泛的课题,千头万绪,令研究乡村发展的学者们汗颜的是:中国乡村发展的理论是走在实践之后的,随着科学发展观以及新农村建设理念的提出,中国乡村发展的理论以及实践需要呼唤更多的创新,这有赖于广大关注“三农”问题的同行们戮力进取,本套丛书在总体架构、研究思路上有一定的新意。
编辑推荐 《中国诗学的思路与实践》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乡村建设历程
第一节 土地改革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二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四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五节 总体小康社会建设时期的乡村建设
第六节 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 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与乡村转型
第一节 乡村转型中的“三农问题概述
第二节 乡村转型中的“三农关键问题分析
第三节 “三农问题解决途径与措施

第三章 乡村经济转型
第一节 乡村经济转型过程与阶段性政策
第二节 乡村经济转型模式:农业产业化
第三节 对乡村经济转型政策的评析
第四节 乡村经济转型:政策及体制创新建议

第四章 乡村空间转型
第一节 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空间转型
第二节 乡村空间转型类型和模式
第三节 乡村空间转型的动力

第五章 乡村制度转型
第一节 户籍制度转型
第二节 土地制度转型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转型

第六章 乡村转型的未来走向:政策保障及其实现途径
第一节 政策提出背景与目标
第二节 政策实现途径
第三节 政策特点与评价
第四节 政策实施效果与完善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国自古以来便享有“诗的国度”的美誉,前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灿烂的诗学遗产,不仅对后世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辉煌的篇章。80年代以来,中国诗学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产生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努力推进中国诗学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时机已经成熟。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国诗学丛书》便是广西师范大学一批中青年学人联合国内几位青年学者在诗学研究这片沃土上收获的第一批果实,是我们在诗学研究领域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
确定以中国诗学为研究对象,是在充分认识到中国诗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广泛了解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经过了认真思考、反复酝酿、周密论证的,其中既考虑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学术的现实需要,也考虑到参与这一系统工程的每一位学者的学科特点和学术专长。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探索,有着近70年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中国诗学方面已经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拥有了一批有志于长期从事中国诗学研究的学人,取得了一些成果,并与校内外一些学有专长的诗学研究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信只要大家通力合作,既发挥各学科优势,又实现学科优势互补,我们在诗学研究方面就一定可以闯出自己的新路。
文摘 第一章 中国乡村建设历程
对乡村建设历史的回顾以及对政策和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从某种程度上讲。其重要性不亚于提出新的政策或建立新的制度。因为只有对历史及现行政策的特点及其变迁背景了解清楚,才有可能增加对中国国情的掌握,才有可能发现问题,也才有可能因地制宜地“对症下药”,为新政策或新制度的建设展望作出铺垫。本章侧重于回顾建国以后的中国乡村建设历程及其效果。
第一节 土地改革时期的乡村建设
一、农村土地改革推行的背景
(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影响
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农村延续了两千多年。这种所有制结构,在封建社会的早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农民人数的增长,这种少数人占有多数土地的所有制形式,不仅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桎梏,而且还是激化社会矛盾和产生周期性社会动荡的原因。
(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实行土地改革,改变封建的土地占有关系,将土地从封建地主手中转移到直接从事生产的农民手中,使农民从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关系中获得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民主化开辟道路,这是摧毁封建社会、改变农村传统社会结构的必要前提。在一个传统农业社会里。在没有真正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以前,是根本谈不上发展国家工业化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始终抓住了中国社会的本质问题,将中国革命与土地改革结合在一起。
后记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两千年来中国诗学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如何认识、理解、接受、继承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社会科学新思潮的涌入,引起我们对中国诗学的进一步反思。但就学术发展的实际结果来看,80年代中期的“新方法”热主要停留在各种理论、方法的的介绍和提倡上,实际的运用和尝试并不多,公认的成功范例更是屈指可数。当时正在师从程千帆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我,在学习各种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有感于学界对新理论、新方法呐喊者多,彷徨者多,躬行实践者少,总希望“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原则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于是不断进行学科本位的思考,力求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其他文化为参照,来认识中国文学的特质。程先生一直教导我们,文学研究不仅要善于运用理论解决问题,还要善于从问题研究中发现、总结出理论。对这一点,我们同门中印象都很深,我自己从老师的著作中也有所体悟。这样,当我进入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领域,将中国诗学作为我研究的长远目标时,就希望在深入研究诗歌作品和创作的基础上阐发中国诗学基本范畴、命题的理论内涵,发掘诗史的原生态,不仅借助各种理论和方法来说明问题,也通过研究具体问题引发出新的理论问题与思路。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