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唐诗·宋词·元曲(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

2010-12-18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唐诗·宋词·元曲(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 去商家看看
唐诗·宋词·元曲(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 去商家看看

 唐诗·宋词·元曲(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


基本信息·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页码:62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807599609
·条形码:9787807599609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艺丛书集成
·套装数量:4

内容简介 《唐诗·宋词·元曲(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主要讲述了:有人说,似乎中国人的每一种心情,都被唐诗、宋词、元曲吟咏过了。这话说得并不为过。随手翻开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唐宋、诗词、元曲,都会遇到一些语句,扑面而来,直奔心灵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使我们为之感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有唐一代,优秀诗人大批涌现,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成为中国诗歌的全盛时期。而宋词,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鲜的明珠,与唐诗并称〔双绝〕元曲是配乐歌唱的诗歌,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它与诗词相比灵活性要大很多。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元曲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正是这三座里程碑,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为使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我们吸取了优秀版本的精华,并增设了一些辅助性栏目,推出了这部《唐诗?宋词?元曲》以飨读者。
在作品的选择上,考虑到一般读者的接受水平、兴趣及作品本身的浅深难易等因素,并不遵循常见的〔文学史模式〕,而是完全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引导读者去发现与感悟文学作品的美,体味其真谛,力求做到拉近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编辑推荐 《唐诗·宋词·元曲(套装共4册)(竖排繁体)》:丰富的辅助性栏目,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全书精髓、体悟内涵。
精美古版画插图,意境幽远,诗意与版画交相辉映,相辅相成。
跨越时空,与古人进行情感和心灵的交流。
古圣先贤之书,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华夏民族性格的内在成因。
从《周易》、《论语》、《四书五经》到《三希堂法帖》,囊括经史子集各类精华、书法碑帖,历代画传等,从国学经典和国学艺术两方面,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厚重。
国学类文章精选历代校注正统底本,集结当世国学大师之力,为文中古奥言辞注释,并用优美纡徐的白话文尽现古人言语风致,传统版画别图集外,都竖行排版,选用古代通行字体,尽可能保留古籍韵味。
期望丛书可成为文化崇尚者的典藏精品。
目录
册一
唐诗
五言古诗
张九龄
感遇二首
本白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月下独酌
春思
杜甫
望岳
赠卫八处士
佳人
梦李白二首
王维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青溪
渭川田家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宿业师山房斯丁大不至
王昌龄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丘为
寻西山隐者不遇
綦毋潜
春泛若耶溪
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岑参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元结
贼退示官吏并序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寄全椒山中道士
长安遇冯著
送杨氏女
柳宗元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溪居

七言古诗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李颀
送陈章甫
琴歌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孟浩然
夜归鹿门山歌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金陵酒肆留别
官一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岑参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杜甫
丹青引 赠曹将军霸
古柏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元结
石鱼湖上醉歌并序
韩愈
山石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柳宗元
渔翁
白居易
长恨歌
琵琶行并序
李商隐
韩碑

五言律诗
唐玄宗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张九龄
望月怀远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州
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沈俭期
杂诗
宋之问
题大庾岭北驿
王湾
次北固山下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岑参
寄左省杜拾遗
李白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送友人
杜甫
月夜
春望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山居秋暝
归嵩山作
酬张少府
过香积寺
汉江临眺
终南别业
……

七言律诗

册二
册三
册四
……
序言 中华文明的历程,源远流长,据地下出土的实物考证,迄殷商之际,就已经出现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此种文字,或刻于甲骨,或铭于青铜,概因材料限制,所记史事无不约略而简明。春秋时期,简牍出现,而后缣帛流传于世。但仍未步入寻常百姓家。直到纸张的出现,典籍才真正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璀璨的中华民族文化典籍,先后在这些载体中延续,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延至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典籍的传播进程。有宋以来,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大批量典籍的印制成为可能。刻书不再为官府独有,开始转向了民间。两宋三百一十六年间,刻书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竟达一万多种,而印刷数量更日是以千万来计,各种名目的图书进入了百姓之家。即便元代,历时虽不足百年,但是刻书数目也达到三干多种,数量蔚为可观。
然而,随着朝代更迭,“兵燹”与“祸乱”盛行,各种典籍散佚极其严重,加之历代执政者焚书,传世典籍已经日趋珍惜。至明清,唐、五代时期所刻典籍,如片鳞只甲,大多湮没于世;而宋元时期所刻典籍,亦所剩无多。宋版书千金难求,一旦偶获,即被奉为瑰宝。无怪乎清代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发出这样的慨叹:“宋元本距今远者八百余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间乃已万不一存。”
时至今日,文物古籍已成稀世之宝,多被束之高阁,藏于各大图书馆、博物馆之中。随科技的进步,通过高超的影印技术可以把古籍真实地还原出来,让人思接干载,神游万仞。
文摘 插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