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寻梦少年 |
|
|
|
寻梦少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5月
·ISBN:9787214050915
·条形码:97872140509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儿童
·丛书名:少儿文学系列,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
内容简介 《寻梦少年》为红帆船诗丛之一。收录了著名诗人朱效文创作的儿童诗,是作家的第一本诗歌集。主要内容包括:青春祈望、青春祈望、长大的感觉、让我独自走一趟、你希望、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校园风景、校园晨曦、我不是坏孩子、男生节、通向校门的阶梯、祖国之恋、祖国、一万次也看不够、水中江南、洞庭少女、乡情、为了祖国永不受屈辱等等。
作者简介 朱效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1951年生于上海,初中毕业后去安微淮北插队务农,198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分校中文系。现为《中国儿童文学》季刊执行主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
1999年获上海市儿童工作“白玉兰”奖。主要出版作品有:诗歌集《寻梦少年》,中短篇小说集《闯入我生命的青春阳光》,童话集《冰雪摩天大楼》、《与吹牛大王比吹牛》,长篇历史小说《竹凤凰》、《洪荒少年》,长篇校园小说《青春的螺旋》,长篇幻想小说《你知道我是林妖吗》,长篇童话《白鲸号梦舟》,中篇童话《吹牛大王新传》,幼儿童话集《纸人国》、《魔鬼在哪儿》、《吹牛比赛》,幼儿童话图画本《飞翔的蜘蛛》,中篇写作随笔《随风飘来的歌》等。作品曾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少儿读物奖一等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大奖,“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等各种奖励40多项。
编辑推荐 《寻梦少年》是少儿文学系列·红帆船诗丛中的一册。
目录 序
青春祈望
青春祈望
长大的感觉
让我独自走一趟
你希望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
校园风景
校园晨曦
我不是坏孩子
男生节
通向校门的阶梯
祖国之恋
祖国
一万次也看不够
水中江南
洞庭少女
乡情
为了祖国永不受屈辱
独特的你
书呆子
少年球迷
寻路的我
爱哭的老师
独特的你
男孩肖像
男孩的梦
男孩的眼泪
男孩的脚
倔强的男孩
男孩的骄傲
女孩照片
女孩的眼睛
女孩的日记
爱笑的女孩
羞怯的女孩
女孩的秘密
友情歌谣
渴望暴风雨
愿你莫猜疑
男孩对女孩说
不是早恋
女孩对男孩说
寻梦季节
寻梦的少年
幻想之歌(组诗)
……
走进阳光
回归天籟
后记
……
序言 呈现在各位读者朋友面前的是一套荟萃了十几年来我国出版界推出的众多优秀少儿作品的精选书系,共三个系列:一是少儿文学系列,二是少儿科普系列,三是少儿图本系列。这些作品都是从历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的获奖作品中采撷出来的。
由中宣部组织评选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从1992年开始,已评选了10届,历时16年。每次评选中,少儿读物都是评选组织者和评委们关注的重点。入选的作品,本着让少儿读者爱看、读了受益的原则,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许多作品发行量很大,许多艺术形象为孩子们耳熟能详,有些作品虽然已经出版了许多年,今天读来,仍让人感动、让人爱不释手。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一个孩子要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栋梁,离不开阅读活动,需要从众多优秀作品中汲取智慧、汲取营养。为了给广大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作家和出版工作者在辛勤劳动。收入这套书系的作品虽然只是他们无数成果中的一部分,但值得我们骄傲、值得我们珍惜。今天,我们征得图书作者和出版单位的同意,把这些优秀作品汇集起来,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所属的江苏人民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奉献给广大的读者朋友,特别是今天的少年儿童读者朋友。我们相信,优秀作品的生命力可以穿透时光的隧道,不断给人们带来快乐,带来力量,带来美的享受。
文摘 青春祈望
如果童年
是一个多梦的夜晚
青春
便是迎接辉煌白昼的
艳丽朝霞
如果童年
是一间温馨的小屋
青春
便是瞭望五彩世界的
神秘窗户
如果童年
是一场翻跟头竖蜻蜓的游戏
青春
便是马拉松大赛前的
激情操练
让生命在这里
安上翅膀
让情感在这里
演练温馨与悲壮
让眸光在这里
修研洞悉世界的锐利
让身心在这里
熔炼出健美与纯净
青春——
是走向成熟的门槛
是生命之初
一束最美最旺的火焰
青春——
人生的戏剧在这里排练
生命的远征从这里启程
告别襁褓
告别怯懦
跟着阳光去飞翔
用爱的金线
将心灵与心灵串连
穿越风雨雷电
共同飞向希望的太阳
实践永不忘怀的青春诺言
实现永不熄灭的青春祈望
长大的感觉
不知什么时候
长大的感觉
像一浪接一浪的海潮
悄悄地涌上来
淹过了你第一次下海的脚
你有了几分慌张几分自豪
你的嗓音由沙哑而变得浑圆
(你的胸脯由柔软而变得丰满)
你的唇上浮起淡青色的绒毛
(你的身躯开始布满美的线条)
你还想搂着妈妈的脖子撒娇
可忽然问你又有了
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臊
你还想为失败的考分而哭嚎
可你忽然忍住泪跑进洗手间
破天荒地将眼泪擦掉
你忽然觉得自己长大了
不愿意别人再叫你小宝宝
忽然问你对未来
有了许多华丽的小构想
每一种都神秘而美好
你的心忽然问总是跳个不停
仿佛周身血液在呼呼地燃烧
每一簇火苗
都演绎着一段
青春而迷人的情感早潮
在长大的感觉中
你不知不觉地长大
你长大的不光是躯体
你长大的还有你的视野
你的胸怀你的理想你的骄傲
你也会在长大的路上摔倒
但当你重新站起来挺直腰
你又一次获得了
长大的感觉
你年少的生命在这一时刻
蓬蓬勃勃地闪耀
你说长大的感觉真好
……
后记 在诗的“淡季”,能出版一本像模像样的诗集,是我梦寐以求的奢望。这不仅因为我许多年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写诗,也为着我与诗之间有一种类似血脉相承的因缘。
家父从医。但家父酷爱诗歌,爱到一有空闲,便用他在旧私塾里学来的抑扬顿挫的独特语调吟唱古诗;吟至精彩处,竟会拍案叫好,喜不自禁,突然放大的嗓门会让身旁人吓一大跳,引来母亲的嗔怪;甚至入迷到在马路上行走时也边走边吟,面带微笑,口中念念有词,如入无人之境。我自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诗的境界;虽似懂非懂,但诗的美声,诗的雅趣,以及经父亲点拨后略知一二的诗的涵义,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点点滴滴沁入我的心怀,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诗的种子。
在初中毕业后下乡务农的艰难岁月里,诗也和一些幸存的优秀小说一样,成为我精神的避风港。那时父亲也在以赢弱之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吟诵旧体诗词成了他在劳作之余忘却烦恼慰藉心灵的最好方式。在偶尔回城的日子,我不仅和父亲一起读他保存的唐诗宋词,甚至还从他那儿学会了一些旧体诗的格律,所谓“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来,一直到我考进大学中文系,同道人中竟很少有人懂得旧体诗格律的。于是我便常常为少年时的这份独特所获而暗自窃喜。)
父亲退休后,参加了诗词学会,时常接着旧体诗的格律创作新的律诗和绝句。而我在这一方面,却比父亲早了许多年。最早尝试写旧体诗词是在淮北农村劳作之余。记得有一回在一望无际的棉花地里锄草,忽然天上下起瓢泼大雨,我们几个知青冒雨锄完草方才回家;虽全身淋得湿透,但回到家里仍笑声不绝,恍若一群戏水的顽皮孩子。我被这苦中作乐的气氛感动,竟提笔写了七律一首,写完后反复诵读,禁不住为自己的第一次大胆尝试而沾沾自喜。
如今这诗中的字句已记不全了,偶尔想起一两句来,也自觉幼稚可笑,不忍卒读,其中不可避免地还沾带了一些那个时代的印记。但从那时起,我便更加爱读旧体诗词,也常爱循着旧体诗的格律写一点“五律”、“七绝”之类的习作,借此抒发情感,排解郁闷,在严酷的现实生活之外,营造一片小小的精神乐园。现在回想起来,这些青少年时代的旧体诗写作大概可以算作是我最早的文学习作了。由此也可以说,我的文学之路最早是从诗歌开始的。
我较多地写诗是在我从事儿童文学写作以后。大约从1985年开始,我便陆陆续续地在全国各地的少儿报刊上发表一些给各种年龄段的孩子们看的诗。我的诗发表后最受好评获奖较多的是幼儿诗,数量最多自己也最喜欢的是少年诗。我的少年诗既表达了我对当代少年的理解和期冀,也部分地满足了我对诗歌艺术实践的渴求和诗人的梦想。
诗是一种境界。诗是将语言的音乐美和境界美凝聚为一体的极品艺术。不管当代的诗歌在舍弃诗歌语言外在的音乐美方面走得多远,我依然坚信儿童诗(少年诗)是必须兼有境界美和外在的(以及内在的)音乐美的。也就是说,儿童诗(少年诗)一般来说应该是适合朗诵的,具有美的旋律感、节奏感。这不仅是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也反映了儿童诗(少年诗)的特点,反映了儿童(少年)读者在鉴赏上的特点。
对于尚不了解诗歌为何物的儿童少年读者来说,要将他们的鉴赏的兴趣从曲折感人的故事吸引到鉴赏难度相对较高的诗歌上来是不易的。而儿童少年对语言的音乐美却有着天然的兴趣。让他们在一种优美的乐感中读诗,使他们在富有音乐美的愉快的朗读中,渐渐培养对诗的熟悉与爱好,是引导他们走向诗的殿堂的最好阶梯。
我的少年诗差不多都是可以朗诵的,虽然它们和一般意义上的朗诵诗不尽相同,而更接近于抒情诗。也就是说,它们较多地具备抒情诗的细腻与委婉,较生活化和细节化。少年诗的境界既是少年人心灵的艺术写照,也是两代人心灵对话的诗意表述。少年诗的境界既是清新、明朗的,又具备富于弹性的内涵意蕴,若浅若深地将生活、情感、生命与世界的美的本质,凝练而形象地呈现给读者。少年诗的境界是一种发现,一种稚气而纯真的发现,一种茫然而惊喜的发现。少年诗的境界是一种感悟,一种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感悟,一种对大自然、对人生、对世界的审美感悟。少年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与少年好动的生理特征一样,少年眼中的世界也是富于动感的。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常常是在动感的故事中完成的。少年又是富于幻想的,少年时代是人生的寻梦季节。少年是在对于梦境的追索中长大的。因此,我的少年诗也大体是感性的,富于动感的,甚至有一部分是叙事的,它追循着少年的审美心理特征;同时,我的少年诗又是富于想象与幻想的,它映现着少年心理的诗意品质。在我的少年诗中,我既努力地充当少年的忠实代言人,又隐约地扮演着对话者的角色,用我的诗,为爱诗的孩子们营造一所既能怡悦心情又能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辑录于本书中的诗,大多抒写了少男少女在校园生活中的情感与梦想,或描绘了与学校生活有关的校外生活中的诗意情境,或勾画出具有生命感和闪亮个性的情趣盎然的少年形象。因而将这本诗集称之为“校园抒情诗”是恰当的。全书共分为十个小辑,每一小辑均有一个较为明确的主题。作这样细致的划分,是为了给读者以阅读的方便。每辑的小标题就像一个路标,它能引领读者去他想去的地方,或者告诉读者,你已经到了什么地方。我想,在诗的“淡季”里,给诗集的读者多提供一些方便是必要的。就像在一个被大多数游客遗忘了的绝佳风景处,多为偶然到此的游客树立几块清晰的指路牌,多提供一些游览的方便,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是有益的。将“寻梦少年”作为本书的书名,既是由于我把“寻梦”看作是少男少女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也因为我把想象与幻想对少年的成长和未来,理解得异平寻常地重要。但使我内心感到惴惴不安的是,当代的少年读者对此书的书名是否会认同和喜欢呢?因为根据我的观察和判断(不少人也有同样的感觉),当代少年的想象力和幻想力比起他们上一代、上两代的少年来,确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他们似乎更讲实际,更相信眼见为实,更追求实惠,更远离虚幻。但我依然相信,这只仅仅是“降低”而已,人生在少年阶段天然产生的旺盛的想象力和幻想力是生命力的一部分,它只可能被部分地压抑,而不可能消亡。当代少年依然是富于想象与幻想的,只是外界的环境局部地压抑和扼杀了他们的这种能力。传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为了分数和升学而倾注全部的精力,造成了家长和老师联手对学生进行与考试和升学有关的超剂量的知识灌输,并且使死板的、教条的和循规蹈矩的思维方式成为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必须遵循的思维方式,从而限制了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的时间和空间。社会心理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浪潮的影响和冲击下形成的追求实用、实惠和实际的思维定势,也对少年的想象与幻想能力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夹击之势,因而有可能造成一代弱想象、弱幻想的孩子。其实,想象与幻想的能力,和课堂教授的基础知识一样,也是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任何科学发明和发现,任何新技术新工艺新程序的创造,都离不开充沛的想象力或大胆的幻想力。同样,任何经营管理上的宏图大略或别出心裁的成功智谋,也都离不开高超的想象与幻想,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既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丰富的想象与幻想能力的孩子,才是最有出息的孩子。如果一代孩子都成了缺乏想象与幻想力的思维僵化者,那将会给国家和民族在某一阶段的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希望我的书名仍然能够为很多孩子所接受和喜爱,希望我的诗中所歌唱的美丽的想象与幻想,能够恰当地表现当代少年心中尚存的那部分宝贵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能唤起他们心中被压抑的、沉睡着的那部分寻梦的欲望,唤起他们思维天地里的青春激情。这也是我,一个诗作者痴痴追寻的梦想。由于上述同样的原因,诗歌正处于它的“淡季”,正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实用型的社会心理定势的夹击。诗教被许多家长和老师所忽略和遗忘。少年诗的读者也远少于小说和童话的读者。但依然有许多少年朋友在读诗,在喜欢着诗;依然有许多少年朋友在写诗,在用诗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正如我坚信想象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一样,我也坚信对诗的热爱也是少年人(至少是部分少年人)的天性。我常夸张地说:少年是天生的诗人。因为有许多少男少女爱用诗的形式来自娱地表达心声,很多中学生(特别是文学修养比较好的中学生)能自如地写出很像模像样的优美纯情的诗来。少年对诗的天生的爱不可能完全被压抑,被磨灭。在诞生过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国度里,中断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极为重要的诗教是很短视的,而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诗歌艺术淡忘甚至遗弃则更为可惜。文学中的粗俗和媚俗的倾向正在妨碍当代少年审美心理层次的提高。但愿我的诗集能为少年诗赢得更多的读者献出一份绵薄的力量。从1985年开始,我曾在《少年文艺》编辑部担任过近九年的诗歌编辑。在这期间,我和爱诗的读者和诗歌作者(包括少年习作者)们有过无数交往,也曾发现和帮助过许多年轻的优秀诗作者。我是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写作诗歌的,他们给了我诗的灵感和诗的激情,也使我较多地了解了当代少年的生活、情感和他们对诗的要求。在我出版这本诗集的时候,我愿向所有我当年的读者和作者们表达诚挚的谢意。在诗歌处于相对低潮的时候,能推出这样一套精美的诗集,需要具备不同寻常的慧眼与胆识,需要具备出版家的气度、睿智和拓荒者的勇气。我对这套诗集的出版者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怀着由衷的感激和尊敬。我深信,时间能证明他们的成功。
朱效文
1998年1月21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