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 |
|
|
|
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齐鲁书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0年10月
·ISBN:7533306902
·条形码:9787533306908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汉魏六朝乐府诗共190首。既较多地选录了通常所说的乐府民歌,也选录了相当部分文人作品,以求使读者对乐府诗有了较多的了解。所选作品按《乐府诗集》所分类别编排。其中选录了较多的为相和歌辞、琴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亦有少量选录。按不同的具体曲高先列古辞,后附文人拟作。
媒体推荐 前言
乐府诗的原来意义,是指由乐府机关负责采集、制作并配合音乐演唱的诗歌。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搜集和编制各种诗歌、乐曲,配合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叫乐府诗,后人也简称为乐府。据《汉书》等史籍记载,西汉武帝时建立了一个乐府机构,着重从各地采集民间歌诗,配乐演唱,供皇帝与贵族们娱乐之用。这一由中央乐府机构采集各地歌谣的制度,被以后历朝所承袭,在中国诗歌史上起了积极作用。它使许多优秀民歌赖以保存和流传,为古代诗歌输送了新鲜血液,启迪和滋润了许多文人作品,促进了中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现存乐有诗数量众多,其中有不少是被采录的民歌,更多的是文人制品,两方面均有不少优秀之作。汉代以后,有许多文人写作的乐府诗,只是运用乐府诗体的案头之作,并不配乐演唱,这是造成乐有诗数量众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配合音乐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一是先秦时期,以《诗》三百篇(主要是四言诗体)为代表;二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以乐府诗(主要是五言、七言诗体)为代表;三是唐宋元明清时期,以词、散曲(主要是杂言或长短句诗体)为代表。三个时期不但诗体有明显变化,所配合的音乐也有很大不同。中古时期的乐府诗,不但是该时期音乐文学的代表,而且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以至中国文学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搜集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乐府诗最称详备。该书把乐府诗分为十二大类,下面按照其原来次序,分别作一点简括的介绍。
一、郊庙歌辞 是朝廷祭祀用的乐章。古代帝王以郊祭祭天地,于宗庙祭祖宗,郊庙歌辞便是郊祭、庙祭时歌颂天地、祖宗的乐章。汉代有《郊祀歌》十九首用于郊祭天地,《安世房中歌》十七首用于歌颂祖宗。这类郊庙乐章,以后历朝不绝,现存数量颇多。《乐府诗集》存郊庙诗十二卷。
二、燕射歌辞 是帝王用于宴会和大射(射箭的一种仪式)的歌辞。帝王召宴宗族、亲友、宾客和大射时,要奏乐曲,这是从周代传袭下来的制度。今存西晋至隋代歌辞。《乐府诗集》存诗三卷。
三、鼓吹曲辞 鼓吹曲原是军乐。其乐器主要有鼓、箫和笳,鼓吹就是击鼓吹箫笳的意思。汉代,鼓吹曲还用于朝廷节日大会和帝王出行道路等场合,借军乐以壮声威。汉鼓吹曲有《短箫铙歌》十八首,其中也有少数民歌,后代依汉《铙歌》旧题作待者不绝。曹魏、孙吴以下各朝,亦各制鼓吹曲,其内容多数铺叙帝王的武功。《乐府诗集》存诗五卷。
四、横吹曲辞 从北方少数民族传来的军乐,其乐器有鼓、角,故后来又叫鼓角横吹曲。汉魏以来,流传的有《陇头》、《关山月》等十八曲,今所存歌辞,均为南朝和唐代文人作品;又有《梁鼓角横吹曲》六十多首,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歌辞。《乐府诗集》存诗五卷。
五、相和歌辞 原是汉代的民间歌曲,包含不少民歌,后来产生了大量受民歌影响的文人作品。相和,取丝竹相和之义,即用弦乐器、管乐器配合歌唱,声调清婉动听,因此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爱好。相和歌中的平调、清调、瑟调三部类,称清商三调,曹魏开始特别发展,成为相和歌的主要部分。《乐府诗集》存诗十八卷。
……
编辑推荐 入汉以来,先秦的雅乐日趋没落,从民间或西域传来的俗乐成为新兴事物,西汉时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用来管理那些新兴的俗乐,乐府诗就是乐府机关采撷、演唱的,这些新兴俗乐的歌辞。本书选取汉魏六朝的著名乐府诗,供读者品评。
目录 前言
郊庙歌辞
日出入
鼓吹曲辞
无名氏
朱鹭
……
文摘 书摘
这首民歌展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碧波涟漪,一群少女泛动渔舟,游弋在荷叶丛中采莲。欢声笑语,人湖相依为景,清新活泼,天趣盎然。首句用一“可”字先将采莲这一活动有趣而令人神往之意隐隐点出。次句正面写景。“何田田”,突出荷叶圆碧饱满,层层叠叠,令人赞叹。接着笔锋落到鱼儿身上,在构思时似乎受到(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依于其蒲”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四句采用古歌谣常用之排比和嵌字结合使用的手法,句末一字,连读即为“东”、“西”、“南”、“北”四字,“文情恣肆,写鱼飘忽,较(诗》‘在藻’、‘依蒲’尤话”(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汉乐府中的游子思乡之作大都直接抒写愁思,此诗却显得颇为特别,围绕一戏剧性的场面表现游子辛酸,引出“远行不如归”的主题。诗首两句比而兼兴,堂前之燕,冬去夏来,自有一定之时,而“兄弟两三人”流落他乡却久不归,对比之下,岂不愈觉悲苦!言“冬藏夏见”,可见已非一年半载,见得时间之长;而“流宕”更不同于一般的“客游”,蕴有被迫无奈,生计无着之意。古诗中思妇征夫之词往往提到“衣着”,只缘时移节换之际,客居异乡者最敏感的即是衣着的无从着落,故诗接着即以衣衫无人缝补来突出生活中的种种窘迫。“主人”而称“贤”,而言“赖得”,足见对女主人的尊敬感激。丈夫起疑一段,是情节高潮。但用墨仍十分经济,仅以其归家时瞬间的一个动作,就表现出心怀疑虑又不便发作的心态;羁旅者也未多作解释,仅用“水清石见”之喻表明心迹。至此,误会或许已冰释,但流浪者心头之阴影却不易消去。李因笃说:“‘石见何累累’,承之曰‘远行不如归’,接法高绝。非远行何以有补衣之举,故触事思归也。”(《汉诗音注》诗将羁旅之悲隐寓于活泼生动、诙谐有趣的叙事之中,笔墨简练老到,往往一二字,一二句,便使人物神态如绘,声口毕肖,确属难能可贵。
此诗描述一次天上的长夜之饮。赴宴者是人间凡人,能够“步云衢”,自然快乐无比。首句虽属乐府习用套语,但用在这里却也十分贴切。“相从”两字,见得登天者络绎而行,并非一人。随后具体描写宴请场面:席间美酒鲤鱼,佳肴杂陈;鼓瑟吹竿,乐曲悠扬;舞姿蹁跹,歌声悦耳。而奔走侍奉其间者,无一不是神话人物和天上星宿。作者大胆借助于想象,运用丰富的天文知识,使神祗星宿,各司其职,“肆意铺陈,淋漓尽致,用以渲染欢乐之况”(郑文《汉诗选笺》)。层次井然,纷繁而不乱,互文对偶,更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