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

2010-04-24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759 页 ·出版日期:1985年02月 ·ISBN:7010027773 ·条形码:9787010027777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 去商家看看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 去商家看看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759 页
·出版日期:1985年02月
·ISBN:7010027773
·条形码:9787010027777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第557页书摘第二段第五行中*字左边是“土”右边是“尧”组成。
媒体推荐 前言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上起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下迄东汉的灭亡。我们把这一时期的哲学不称“两汉哲学”而称为“秦汉哲学”,觉得这样更能反映历史的实际。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体制。秦朝国作短促,保存下来的思想资料不多。汉承秦制,从经济结构到政治体制,都沿袭秦朝,只是它改进了统治方式,使大一统的封建政权得以稳定。由于汉人的偏见和政治上的需要,他们口头上力图与暴秦划清界限,似乎汉朝的成功都是一反秦人之道。事实上,秦汉两朝有区别,但区别不象汉人所说的那样大,秦汉之间的继承关系是主要的。秦汉两朝开创了支配中国二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此后,统一成为主流,被认为是正常的乙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秦汉奠定了基础。
西汉东汉中间,夹着一个短命的王莽政权。它是西汉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王莽政权与秦政权都只维持了十几年,但秦朝为后来的历史开创了新局面,王莽政权不过是两汉之间的一段插曲。
秦汉四百多年间出现了三次农民大起义。农民起义不但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也影响着哲学发展的面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早在战国时期,有远见的思想家已经预感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荀子曾警告统治者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庶人的威力究竟有多大夕当时的地主阶级还没有充分领教过,也没有深刻的认、识。秦王朝的统治者只看到压迫人民给它带来的利益,万万没有想到它会被起义农民的锄头所埋葬。汉朝顺应农民起义的大浪潮,夺取了政权,才真正认识到农民的威力。汉初君臣们共同总结亡秦的教训,制定了以黄老思想为主导的政策。
第二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西汉之末和王莽政权时期。第三次农民大起义发生在东汉桓灵时期。这两次农民大起义在政治上、哲学上都有历反映。忽略了农民革命的作用,秦汉四百年间的哲学发展就讲不清楚。这种作用有时是哲学家明确地讲出来的,虽,然有的哲学家没有直接讲到,但他们讲的平治天下,最终目的还是防止农民造反,巩固封建统治。
秦汉哲学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为统一封建帝国探索、准备统治思想的时期。从。《吕氏春秋》起,黄老思想、陆贾、贾谊、司马迁等人的哲学都属于这一阶段,历时百年。《吕氏春秋》出现在第一次农民起义以前,其余各家都在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之后,因而,它们的哲学思想各自表现出时代的痕迹。
第二阶段,从西汉武帝独尊儒术到东汉章帝白虎观会议,历时二百年,这是汉朝统治思想确立和巩固阶段。汉武帝以儒家统一各家,由官方制定神学经学为思想统治的武器。通常所说的两汉经学统治,就是指的这一阶段。西汉末年经学形成三大支派,一是今文经学;二是古文经学,三是纬书经学。东汉政权建立于农民起义之后、政府看到神学经学对政治统一的作用,为了消除三派.经学的分歧,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经学体系。《白虎通》一书是由皇帝出面制定的儒家经典的标准答案,—只能信奉,不能怀疑。神学经学获得绝对权威,它也从此僵化了。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秦汉部分,以各哲学学派的思想表现形式--著作为切入,系统重点地记载了汉帝国的统治哲学思想以及在野的批判思潮,较为全面地揭示了中国哲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特点。本书自出版后,学术界评价良好,适合致力于相关领域学习和研究的读者阅读。
目录
前言
《吕氏春秋》——秦汉哲学史的开端
秦王朝对封建统治思想的探索
汉初黄老学派
从陆贾到贾谊
《礼记》的封建宗法主义思想
……
文摘 书摘
人法天地的思想有其二重性。强调主观遵重客观是合理的。但作者把社会看成自然的副本,要从自然界的状态中,直接推论出入的行为准则,以自然界为蓝图规划社会生活,这就犯了不同类相比的错误。看上去作者是以人法天,实际上往往是先将自然现象拟人化,赋予自然以种种社会属性,然后转过来把人性化了的自然作为社会活动的依据。其结果,人法天地走向它的反面,成了天地法人。《圜道》从天道圜,地道方,推出君道圜、臣道方。《贵公》从自然界公而无私,推出君王要贵公去私。《君守》从天道无为推出圣君应无为无事。以上数篇用的是同一种方法。《贵信》说: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信而又信,重袭于身,乃通于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
当矣。 天地以信成物,人间以信成事,信兼通天人,故人能以信动天。作者赋予自然界以人类社会道德属性,背离了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立场。《吕氏春秋》。有时从抹杀天人差别进而主张天人合一,以“与物变化而无所终穷”(《下贤》)为做人的最高理想,把“人法天
地”的唯物主义命题,歪曲成“人同天地”的唯心主义命题。
尽管有上述种种唯心论和神学杂质,而《吕氏春秋》的宇宙观的主要倾向仍然是唯物主义的。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思想比重不大;对上帝鬼神的祭祀多属于仪式上的规定,宗教观念并不系统;所谓五帝、五神、五祀,与其说出自作者的信念,不如说是出于理论体系整齐性的需要,是外在的形式。作者编纂此书,是为了总结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的经验,探索它们的规律性,这就决定了该书的基本倾向是唯物的,理性的。当作者一接触重大现实问题、展开其思路时,现实主义的态度就占了上风。

《黄老帛书》在自然观上以道家的“道”为宇宙本原,同时又积极吸收儒家关于“天”的思想,对自然界的存在作出唯物主义解释。而在政治伦理方面,又积极调和儒法思想。这种状况反映封建统治者政治上要求统一的指导思想。《十六经·立命》托黄帝言:“唯余一人□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十六经·果童》亦托黄帝言:“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俨然是大一统帝王的口气,黄帝实质上成为神圣的封建大一统天子的化身。《黄老帛书》是根据地主阶级统一的需要来论证封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的。
《黄老帛书》也注重法制的作用,《经法·道法》说: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