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诗歌词曲 >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2010-04-19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72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202032481 ·条形码:97872020324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去商家看看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去商家看看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


基本信息·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页码:727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9月
·ISBN:7202032481
·条形码:97872020324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以1898至1998的百年中国诗歌变革行程为研究范畴,有机整合了中国内地、台湾、香港的诗歌现象,提出和实践了研究现当代文学现象新的思路与方法,开拓了20世纪汉语诗歌的研究空间。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光明认为,百年来中国诗歌是一种在诸多矛盾与问题中生长,在变化、流动中凝聚质素和寻找秩序的文类。它面临的最大考验,是如何以新的语言形式凝聚矛盾分裂的现代经验,如何在变动的时代和复杂的现代语境中坚持诗的美学要求,如何面对不稳定的现代汉语,完成现代中国经验的诗歌“转译”,建设自己的象征体系和文类秩序。如今的现代汉语诗歌,已经从古典诗歌中独立出来,不再是新不新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不再是“横的移植”或“纵的继承”的问题,而是能否从诗的本体要求和现代汉语特点出发,在已有实践基础上,于分化、无序中找到规律,建构稳定而充满活力的象征体系和诗歌文类秩序,体现对中国伟大诗歌传统的伸延和拓展的问题。
媒体推荐 序一
王光明处世做人的特点是执著坚定,做学问就更是如此。从80年代他来到北大开始,我就发现了他这一特点。他做学问让人放心。他从不急功近利,更不会偷懒取巧,认定了一点,他就一心一意地向前做去。遇到问题他会主动找你讨论,他若不找你,就说明他正在那里心无旁骛地做着,你尽可等着他来交卷好了。那时他在做散文诗这个研究。散文诗在文学各品种中是很不起眼的,是一个受冷落的课题。当年改革开放,许多人都奔着新潮的或是时兴的题目去了,但王光明不管它,他认定了散文诗这一点,一下子扎了进去,结果做出了成绩,出了几本书。后来我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一些工作,临到写“散文诗”这个条目的作者时,想来想去,还是选了当时远在福建、而且似乎还不怎么出名的王光明来做。
王光明的学术专业是文学理论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举凡女性文学、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诸领域也多有涉及。这些年,他的学术视野和学术领域较前有了大的拓展,但最专注、考虑得最多的还是中国新诗的研究。在中国新诗的研究方面,无论是史,是论,还是诗人个案研究,数十年来,真是文案如山,华章似海,令人如行山阴道上, 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前辈学者及当今名家的精心著述。选择这个题目,无疑要承担诸多风险。要么跟在前人背后,拾人牙慧;要么不求有新的发展,陈陈相因,用老办法来写老文章。而这种庸常状态的“学问”又有什么意义?而要有所创立,则无异乎要有超强的毅力作后来居上的冲刺。这对于一般学人,均是令人望而却步的选择。
从当前已有的此类论著来看,一般性的著述仍然居多,而能够彰显个性的立论还是少数。所谓一般性的著述,就新诗史而言,最常见的写法是把迄今为止新诗发展的已有资料进行各式的组装,或者按照流派或“主义”表面化地划分若干思潮,再把各类诗人分类归入。另一种就是把新诗的发展时间,作一些阶段性的切割,再把这个时段的诗人有关的生平作品嵌入其中,等等。这些工作,间或也有精彩的言说,但大抵也多是属于重复劳作一类。我研究新诗的年头也算是不短了,每当想到这些难点,总还是有些犯怵而不敢轻易为之的。现在回过头来再说王光明,他在80年代从散文诗这个小小的门类打了一个“硬”仗之后,经过一段认真的思考和准备,终于“挥师”指向了一个崭新的“阵地”。
这次他盯住的是中国新诗。也像往常一样,一旦他顽强地盯住一点,他就会像铆钉一样地咬住而绝不放松。王光明如今这番举动,是死盯住新诗的“新”字做文章。他翻出了新诗的“老谱”,从近代“诗界革命”的“新派诗”、 “新意境”、“新语句”开始,对其中的“新”意进行寻根刨底的考问。再到胡适的白话诗试验,直至1919年《谈新诗》一文的发表,他都有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自从新诗革命宣告成功,其间经历一段相当曲折的道路。自此以后,人们开始把中国新文学革命的诗歌这一文类的试验定名为“新诗”。王光明的工作便是从这个“定名”开始的。他怀疑这种命名的真理性,这是非常大胆的举动。他把隐藏在这一词语背后的东西找出来,剖析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它的工作是从找它的“问题”开始的。他质疑“新诗”这一理念,他认为胡适的定名“有点进化论的味道”,他主张用“现代汉语诗歌”(简称“现代汉诗”)来代替它。
一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他就锲而不舍地往深里钻,以他长期积存的历史、哲学、美学知识,调动他所掌握的全部资料,从他人的推理和结论中,也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深入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探求合理的解释。这时的工作好比是一台千米的钻探机,一往无前地往地心里钻,不触及那核心就不停钻。这是做学问的一番境界,许多学问家正是在这样艰难探险的路上炼成正果的。
近年学界浮躁之风甚炽,报端对此多有披露。有些人、有些事发生了,都远在情理之外。这话说的人多了,这里不说也罢。探究这风气的发生,归咎于时代或归咎于体制,固有其理。但同处一个时代或同属一个体制,有的人如此这般,有的人并不。所以,说到底还是个人的原因。中国“文革”动乱结束之后,学术界面对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相对尊重个人意愿的时期。思想解放,张扬个性,是这个时代的新气象。但是,长年笼罩在知识分子头顶的思想统治的枷锁一旦拆除,迎面而来的却是失去规范的物欲滚滚的洪流。这种风气影响了一向清静平淡的学术界。人们对做学问失去了耐心。急着出书,急着成名,急着当教授,要是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以中国之大,真的是“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
编辑推荐 王光明处世做人的特点是执著坚定,做学问就更是如此。从80年代他来到北大开始,我就发现了他这一特点。他做学问让人放心。他从不急功近利,更不会偷懒取巧,认定了一点,他就一心一意地向前做去。遇到问题他会主动找你讨论,他若不找你,就说明他正在那里心无旁骛地做着,你尽可等着他来交卷好了。那时他在做散文诗这个研究。散文诗在文学各品种中是很不起眼的,是一个受冷落的课题。当年改革开放,许多人都奔着新潮的或是时兴的题目去了,但王光明不管它,他认定了散文诗这一点,一下子扎了进去,结果做出了成绩,出了几本书。后来我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一些工作,临到写“散文诗”这个条目的作者时,想来想去,还是选了当时远在福建、而且似乎还不怎么出名的王光明来做。
王光明的学术专业是文学理论批评和中国当代文学,举凡女性文学、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诸领域也多有涉及。这些年,他的学术视野和学术领域较前有了大的拓展,但最专注、考虑得最多的还是中国新诗的研究。在中国新诗的研究方面,无论是史,是论,还是诗人个案研究,数十年来,真是文案如山,华章似海,令人如行山阴道上, 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前辈学者及当今名家的精心著述。选择这个题目,无疑要承担诸多风险。要么跟在前人背后,拾人牙慧;要么不求有新的发展,陈陈相因,用老办法来写老文章。而这种庸常状态的“学问”又有什么意义?而要有所创立,则无异乎要有超强的毅力作后来居上的冲刺。这对于一般学人,均是令人望而却步的选择。
从当前已有的此类论著来看,一般性的著述仍然居多,而能够彰显个性的立论还是少数。所谓一般性的著述,就新诗史而言,最常见的写法是把迄今为止新诗发展的已有资料进行各式的组装,或者按照流派或“主义”表面化地划分若干思潮,再把各类诗人分类归入。另一种就是把新诗的发展时间,作一些阶段性的切割,再把这个时段的诗人有关的生平作品嵌入其中,等等。这些工作,间或也有精彩的言说,但大抵也多是属于重复劳作一类。我研究新诗的年头也算是不短了,每当想到这些难点,总还是有些犯怵而不敢轻易为之的。现在回过头来再说王光明,他在80年代从散文诗这个小小的门类打了一个“硬”仗之后,经过一段认真的思考和准备,终于“挥师”指向了一个崭新的“阵地”。
这次他盯住的是中国新诗。也像往常一样,一旦他顽强地盯住一点,他就会像铆钉一样地咬住而绝不放松。王光明如今这番举动,是死盯住新诗的“新”字做文章。他翻出了新诗的“老谱”,从近代“诗界革命”的“新派诗”、 “新意境”、“新语句”开始,对其中的“新”意进行寻根刨底的考问。再到胡适的白话诗试验,直至1919年《谈新诗》一文的发表,他都有细致的观察和思考。
自从新诗革命宣告成功,其间经历一段相当曲折的道路。自此以后,人们开始把中国新文学革命的诗歌这一文类的试验定名为“新诗”。王光明的工作便是从这个“定名”开始的。他怀疑这种命名的真理性,这是非常大胆的举动。他把隐藏在这一词语背后的东西找出来,剖析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它的工作是从找它的“问题”开始的。他质疑“新诗”这一理念,他认为胡适的定名“有点进化论的味道”,他主张用“现代汉语诗歌”(简称“现代汉诗”)来代替它。
一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他就锲而不舍地往深里钻,以他长期积存的历史、哲学、美学知识,调动他所掌握的全部资料,从他人的推理和结论中,也从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中,深入问题的全部复杂性,探求合理的解释。这时的工作好比是一台千米的钻探机,一往无前地往地心里钻,不触及那核心就不停钻。这是做学问的一番境界,许多学问家正是在这样艰难探险的路上炼成正果的。
近年学界浮躁之风甚炽,报端对此多有披露。有些人、有些事发生了,都远在情理之外。这话说的人多了,这里不说也罢。探究这风气的发生,归咎于时代或归咎于体制,固有其理。但同处一个时代或同属一个体制,有的人如此这般,有的人并不。所以,说到底还是个人的原因。中国“文革”动乱结束之后,学术界面对的是一个相对自由、相对尊重个人意愿的时期。思想解放,张扬个性,是这个时代的新气象。但是,长年笼罩在知识分子头顶的思想统治的枷锁一旦拆除,迎面而来的却是失去规范的物欲滚滚的洪流。这种风气影响了一向清静平淡的学术界。人们对做学问失去了耐心。急着出书,急着成名,急着当教授,要是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以中国之大,真的是“安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目录
序一:坚守这一角沉着冷静的寂寞
序二:以问题穿越历史 以冷峻审视过程
导言 从问题出发
一、“现代汉语诗歌”
二、百年中国“新”诗梦
三、面向探索的过程
第一章 不可扼制的潮流
一、古典形式符号的物化
二、“新筑诗中大舞台”
三、旧瓶新酒入“人境”
四、从此诗界言“革命”
第二章 从“白话诗”到“新诗”
一、文学革命的新潮
二、以语言革命为目标
三、“白话诗”的资源
四、“新诗”的情感与形式
五、“文法”与“诗法”
第三章 自由诗的基本理念
一、作为现代诗体的自由诗
二、自由诗与中国“新诗”
三、自由诗的浪漫化
四、自由诗的反思议题
本章附录:边缘求索者的反思
——林以亮的诗歌批评
第四章 散文诗的历程
第五章 形式秩序的寻示
第六章 现代“诗质”的探寻
第七章 矛盾列裂的诗歌
第八章 形式探索的延续
第九章 “现代诗”的再出发
第十章 从“望乡”到“望城”
第十一章 诗歌话语空间的重建
第十二章 在非诗的时代展开诗歌
第十三章 未完成的探索
附录一:中国新诗的本体反思
附录二:20世纪中国诗歌的反思
——“现代汉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
附录三:现代汉诗大事记
后记
……
文摘 书摘
如果说黄遵宪是晚清诗歌革新运动中最重要的诗人,那么,这一运动中影响最大的诗歌理论就是梁启超①的“诗界革命”纲领和《饮冰室诗话》。梁启超是晚清思想文化运动中光芒万丈的风云人物,主要是一个社会政治家、思想文化启蒙家,对诗歌是比较隔膜的,不过是为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和感受到诗歌变革的社会意义后,才开始涉猎并参与的②。然而,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口号,可以说是晚清文学变革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之一,他所提出的诗歌革命纲领和目标,也是20世纪中国诗歌成就与局限的源头。
“诗界革命”口号,最早见于梁启超的1899年12月27日日记(农历已亥11月25日),发表于1900年2月10日《清议报》①。而《清议报》是戊戌(1898)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亡日本时在横滨创办的,11月创刊,梁启超自任主笔。从第一册起就辟有“诗文随想录”栏目,发表了谭嗣同、杨深秀等变法烈士的遗诗,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唐才常等维新志士的作品,此后又发表了南方诗人邱炜萱、丘逢甲、潘飞声、林鹤年、萧伯瑶、王思翔等人的作品。梁启超的这篇日记发表时题为《汗漫录》 (后又改名为《夏威夷游记》),其中写道:
予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予尝戏名词章家为鹦鹉名士, 自觉过于尖刻) 占尽矣。虽有佳章佳句,一读之,似在某集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
欲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不然,如移木星、金星之动物以实美洲,瑰伟则瑰伟矣,其如不类何!若三者具备,则可以为二十世纪支那之诗王矣!……
时彦中能为诗人之诗,而锐意欲造新国者,莫如黄公度。其集中有《今别离》四首,又《吴太夫人寿诗》等,皆纯以欧洲意境行之,然新语句尚少,盖由新语句与古风格常相背驰。公度重风格者,故勉避之也。夏穗卿、谭复生,皆善选新语句,其语句则经子生涩语、佛典语、欧洲语杂用,颇错落可喜,然已不备诗家之资格。……复生本甚能诗者,然三十以后,鄙其前所作为旧学。晚年屡有所为,皆作此新体,甚自喜之,然已渐成七字句之语录,不甚肖诗矣。
吾论诗宗旨大略如此。然以上所举诸家, 皆片鳞只甲,未能确然成一家言,且其所谓欧洲意境语句,多物质上琐碎粗疏者,于精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