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37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105096596 ·条形码:97871050965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 |
|
|
|
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页码:37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9787105096596
·条形码:97871050965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人文田野丛书
内容简介 《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介绍了:鲍江在大学本科毕业后曾经找到过一份稳定的中学教师的工作,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原本可以过上安安稳稳的小日子,但可能是由于受到纳西族重视教育、酷爱学习的传统的影响,他毅然辞去工作,汇入了当年为数尚不算太多的考研队伍中,并顺利地通过入学考试,成为我指导的首位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自己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数度负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人类学系,在这座以 “象征人类学”(Symbol Anthropology) 为标志的,主要从事仪式与象征符号理论方面研究的民族学/人类学重镇中度过了几年难以忘怀的时光。
编辑推荐 《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是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宋蜀华先生指导意见
序
引言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第一节本项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背景
第三节 纳西族东巴教文化史略说
第四节 相关研究的回顾
第五节 本项研究的意义
第六节 叶青村的生态、生计和社会
第一章 东巴教及其基本概念
第一节 东巴教、东巴
第二节 『萨』
第三节 『喔亨』
第四节 『祀』
第二章 东巴教时空观
第一节 大宇宙
第二节 小世界
第三节 边界
第三章 东巴教仪式实践模式
第一节 微观化宇宙
第二节 文化交流
第三节 确立一个新鲜的宇宙
结语
附录1超度『什罗』仪式
附录2『酣奔』——祭风仪式
附录3俄亚纳西族乡《乡规民约》
附录4词汇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图版
……
序言 仪式与象征符号理论的研究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领域中犹如“皇冠上的明珠”,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迄今为止的众多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流派,都将它作为观察与剖析人类情绪、情感和经验意义的利器,并表现出了对仪式的独特理解与阐释。从而不断推进着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无情的现实: 国内民族学/人类学学界在仪式与象征符号理论方面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国际学界,不仅在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均无法与之比肩, 而且甚至到了难以与人家展开对话的地步。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不过,此种尴尬局面正开始悄悄地发生变化, 目前已有一批中青年“实力派” 学者拿出了经过自己多年努力获得的颇为可喜的研究成果。纳西族青年学者鲍江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这部题为《象征的来历: 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的呕心之作,我认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
鲍江在大学本科毕业后曾经找到过一份稳定的中学教师的工作,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原本可以过上安安稳稳的小日子,但可能是由于受到纳西族重视教育、酷爱学习的传统的影响,他毅然辞去工作,汇入了当年为数尚不算太多的考研队伍中,并顺利地通过入学考试,成为我指导的首位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我自己曾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数度负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rginia)人类学系,在这座以 “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 为标志的,主要从事仪式与象征符号理论方面研究的民族学/人类学重镇中度过了几年难以忘怀的时光。
文摘 插图:
裕固人的丧葬习俗,我来说一说我们裕固族人的丧事情况。我的名字叫老藏拉希特。我们裕固人用汉语说叫丧事,用裕固语说叫火化过世的人,我们是火葬,这是我们的老辈们传下的。我们裕固族人去世前,人年岁大了,活到万岁时,快到寿终时,儿女们要好好孝敬,儿女们如果不好好孝敬,等儿女们老时会后悔。哎,过去我的父母亲老的时候,我没有好好伺候,现在后悔了。可现在后悔已经迟了。一般来说,去世前好好伺候很重要,不论病得多重,头抬不起来了,该伺候的还是要伺候。人家说起来,阿木兰汗的名声有多大,阿木兰汗的官多么大,阿木兰汗的金银财宝数不完,可还是要走这条路。我们裕固族人去世前,老人年岁大了,还活着的时候就要皈依佛教。为什么生前要皈依佛教?活着的时候念经祈祷,将来去世时少一些倒霉事,去世后平安离开,就这样做祈祷。去世的人念经祈祷过,后代又好好伺候过,这样家人就变成一条心了,去世的人也不留下遗憾。人去世后怎么办呢?人去世时,老人就要断气时请来一个喇嘛,断气时让喇嘛念念经,听听手铃。这手铃一听,老人也就知足了。手铃声听了,喇嘛的经听了,佛教徒的黄经听了,这老人也就心满意足了。我们裕固族老人就是这样送终的。
后记 完成这《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是一个奇迹。名为作者作品,实际上这《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能以现在的样子呈现,与大家分享,个中有太多的外界因缘促和。
我与人类学结缘是在1986年。高考结束填报大学志愿时,招生简报上出现的“人类学”这个词,第一面就让我怦然心动。但只是刹那的机缘,之后的数年我没再会过人类学的面。1992年,想着要换一个环境,换一种活法,决定走考研究生这条出路,这才尝试着去了解这门学问。幸运的是,我一路遇到好老师,他们以德行感召我,以文章启发我,伴我走到了今天。
这《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当年,导师宋蜀华先生家的客厅就是我们的教室,师兄弟几个坐长沙发,老师坐对面的单人椅,他时而听我们讲读书心得、时而给我们点评……此情此景只仿佛昨天。而今,老师已远在寰宇他界,学生特意翻出当年他指导论文的纸笺,置于卷首,纪念那一段难忘的日子。和少英先生是我读硕士时候的导师,当年引我入人类学之门,现慷慨作序,给《象征的来历:叶青村纳西族东巴教仪式研究》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艾菲(Barbaxa Keifenheim)女士,我们学生都习惯直呼其名叫她芭芭拉,她是我研修影视人类学的导师。芭芭拉是德国人,应邀来到中国任教,我们用双方都不大顺溜的英语交流,但相互理解无碍。Behind,这是课堂上她最常说的一个词,引导我们透过田野现象探索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