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乔布斯天天在看的书) |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乔布斯天天在看的书)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编辑推荐:一位与美国总统、甘地、泰戈尔倾心交流的圣人!
20世纪“100部改变人类的灵性经典之一”!
荣登1997年《洛杉矶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乔布斯iPad2中唯一一本电子书,每年都会重读一遍!!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10个果粉9个在盼
印度瑜伽大师帕拉宏撒?尤迦南达创作的《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日前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作者以幽默轻松的笔调、一连串生动有趣的真实故事,讲述了自己从出生到前往西方国家传播克利亚瑜伽的经历。
《史蒂夫?乔布斯传》第486页写道,“第二天在家中,他依然情绪高涨。我要求看看,为了这次旅行,他都在他的iPad2上安装了什么。有三部电影……《唐人街》《谍影重重3》《玩具总动员3》,我还发现,他只下载了一本书:《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这是一本冥想与灵修指南,他十几岁时第一次阅读,后来在印度再次阅读,从那以后每年都会重读一遍。”就这样,随着乔布斯去世,一本叫《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的图书,因为乔布斯的离开而在中国名声大噪,意外走红,成为“果粉”们翘首企盼的对象。甚至有人戏言,“10个果粉,9个在盼《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这本被史蒂夫?乔布斯追捧的书,记述了尤迦南达修习克利亚瑜伽的经过及其对瑜伽的思想感悟,再现了他一生致力于修炼、弘扬古老东方智慧的传奇一生。1920年,当尤迦南达踏上“斯巴特城号”前往美国时,他大概没想到自己这一生的经历会在将近一个世纪后受到如此待遇。该书1946年在美国出版,先后被译成18种文字,乔布斯、迈克尔?杰克逊、披头士等都是其拥趸。据说乔布斯曾这样告诉自己的传记作者沃特?艾萨克森,“《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看过这本书的人和没有看过的人,对世界的理解截然不同。”
——京华时报评论文章
“一份举世罕见的关于瑜伽的记录!”
——《纽约时报》
“世界上很少有像尤迦南达这样的精神大师来著书记录自己的生活经历。人们普遍认为这是精神文学的经典之作,全书内容深刻而幽默,故事真实生动,能引起读者极大地共鸣。”
——《新闻周刊》
“尤迦南达大师透过他详实的回忆与记录,带领我们走入一个神圣、美好,而尚不为人所熟知的瑜伽世界!”
——伊文斯·温兹博士,西藏瑜伽学专家,《西藏度亡经》作者
“再版图书让我们又一次零距离接触到了尤迦南达大师,感受到了精神的超脱,它对我很有指导意义,感谢大师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的理解。”
——托马斯·曼,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作者:(美国)帕撒宏拉?尤迦南达(Paramhansa Yogananda) 译者:王博
帕撒宏拉?尤迦南达(Paramhansa Yogananda),893年生于印度戈勒克浦尔,1915年获加尔各答大学文学士学位,1920年起旅居美国,被认为是“近代第一位将此亘古不变的真理法门从印度传至西方社会的圣者”。1920年在美国创办了“自我了悟联谊会”(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1924年起巡回全美演讲,广授克利亚瑜伽法门。各行各业许多杰出人士相继成为他的追随者,先后受到时任美国总统柯立芝等人的推崇。
第1章
我的父母及早年生活
第2章
母亲之死及神秘的护身符
第3章
分身的圣人
第4章
中断的喜玛拉雅山之旅
第5章
芳香圣人显示奇迹
第6章
老虎斯瓦米
第7章
凌空飘浮的圣人
第8章
印度大科学家博斯
第9章
极乐的虔信者和他的宇宙传奇
第10章
与上师圣尤地斯瓦尔的相遇
第11章
两个身无分文的男孩在布伦德本
第12章
与上师在修道院的日子
第13章
与不眠的圣人
第14章
宇宙意识的体验
第15章
花椰菜盗窃案
第16章
智胜星象
第17章
萨西和三块蓝宝石
第18章
神奇的回教术士
第19章
在加尔各答的上师同时出现在塞伦波尔
第20章
未能成行的喀什米尔之旅
第21章
喀什米尔之旅
第22章
石雕圣像的心
第23章
取得学士学位
第24章
成为僧团中的和尚
第25章
哥哥阿南达与妹妹娜里尼
第26章
克利亚瑜伽科学
第27章
在兰契创办一所瑜伽学校
第28章
卡西的再生与发现
第29章
泰戈尔和我比较我们创办的学校
第30章
奇迹的法则
第31章
拜会神圣的师母
第32章
死里复活的罗摩
第33章
近代印度的瑜伽基督—巴巴吉
第34章
在喜玛拉雅山变出一座宫殿
第35章
拿希里?玛哈赛基督般的生活
第36章
巴巴吉对西方的兴趣
第37章
到美国去
第38章
玫瑰花中的圣人—路德?柏尔本
第39章
有圣痕的天主教徒—泰瑞莎?诺伊曼
第40章
回到印度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极具价值,它不是由新闻记者或外国人,而是由一位在印度土生土长的人,用英文写的有关印度智者的书——简言之,这是一本由瑜伽大师描写有关瑜伽大师的书。这种情况极其罕见。作为一本介绍印度现代圣人及其非凡能力的书,本书既注重现实,同时又超越时代。希望每位读者都能欣赏并感谢这位在印度和美国都家喻户晓的作者。他为我们留下的这份不寻常的生活文献,无疑是所有曾在西方出版过的有关人类心灵、情感及精神财富的书籍中最有深度,最具价值的。
书中描述了多位圣人,我有幸见过其中一位——圣尤地斯瓦尔·吉利。我曾在我的《西藏瑜伽与奥秘的教义》一书前的插图中公开过这位圣人的画像。我是在孟加拉湾遇见他的,当时他是一间靠海的修道院的院长,这间修道院极其安静,圣尤地斯瓦尔主要负责训练一群年轻的徒弟。但他同时对美国、全美洲及英国人民的福祉都非常关注,并问我有关帕拉宏撒·尤迦南达在西方,特别是在加州地区的活动状况。
圣尤地斯瓦尔态度温和,风度优雅,令人喜爱,他能让追随者由然对他产生尊敬。无论是否属于他的团体,每个认识他的人都非常敬重他。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有着一副高大而挺直的身材,当时他穿着橘黄色的僧袍,前往修道院的人口迎接我。他的头发长而微卷,脸上有胡须。他的身体肌肉结实,身材修长匀称,精力充沛,步伐敏捷而坚定。他选择了神圣的城市布利(Puri)作为自己在尘世的住处,那里每天都有成群虔诚的印度教徒在著名的“世界之主”札格纳斯(Jagannath)神庙朝圣。1936年,圣尤地斯瓦尔在布利合上了他用来审视人世这短暂存在的肉眼,同时他知道自己的化身已经圆满完结。
很高兴能在此证实圣尤地斯瓦尔神圣高贵的特质,这于我是一件高兴的事。圣尤地斯瓦尔远离喧嚣,安于平静,毫无保留地为群众献身,这样的理想生活,正是他的徒弟尤迦南达在本书中所描述的。
伊文斯——文茨博士
《西藏度亡经》《西藏伟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西藏瑜伽与奥秘》
编译者
19世纪末,我出生于印度东北部联合省的戈勒克浦尔(Gorakhpur),并在那里度过8年的童年岁月。我们兄弟姐妹一共八个,四男四女。我当时名叫穆昆达·拉尔·高绪(Mukunda Lal Ghosh),排行老四,是家中的次子。
我的父母亲是孟加拉人,属于刹帝利(Kshatriyas)阶级。两人都具有圣人般的品质。他们互敬互爱,内心平静,举止庄重,从不会有任何轻浮的举止。他们之间完美和谐,是八个闹哄哄的小孩寻求安宁庇护的中心。
父亲名叫巴格拔第·夏蓝·高绪(Bhagabati Charan Ghosh),他仁慈、勇敢,有时又很严格。我们都很爱他,但他让人敬畏,我们始终跟他保持距离。他是个杰出的数学和逻辑学家,为人非常理性。母亲则总是充满爱,她是我们的精神女王,凡事都以爱来教导我们。自母亲死后,父亲就经常显示出他内在温柔的一面。他的眼神也经常转换为母亲般的眼神。
母亲在世时,我们就开始了苦乐参半的圣典学习生活。一旦需要强调纪律,母亲就会用《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或《罗摩衍那》(Ramayana)的故事来教导我们,有时也会进行惩戒。
父亲当时在一家名叫“孟加拉·那格浦尔(Bengal·Nagpur)铁路局”的大公司做副总裁。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敬,每天下午,母亲都会精心地将我们穿戴整齐,迎接他的归来。父亲的工作地点经常变换,小时候,我们曾先后住过几个不同的城市。
母亲对贫苦的人慷慨好施,虽然父亲也同情穷人,但他比较理性。有一次,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母亲将父亲一个多月的薪水都用来接济穷人。
“我只是希望,你在帮助别人时,能尽量合理。”父亲轻声责备道。但尽管如此,母亲还是觉得难以忍受。她不动声色地雇了一辆出租马车。
“再见!我要回娘家去了。”
我们惊慌失措!幸好舅舅及时出现,他在父亲耳旁私语了一些忠告,父亲立刻说了一些安抚的话。母亲高高兴兴地把马车打发了,结束了我生平唯一注意到的一次父母之间的纷争。我记得,在我的童年时代,他们之间的对话通常如下:
“请给我10个卢布,我要给一位无助的妇人。”母亲微笑着说,她的笑容有着巨大的说服力。
“为什么要10个卢布?1个就够了。”父亲说道,“当我的父亲和祖父母突然去世时,我第一次尝到贫穷的滋味,那时我早餐只有1根香蕉,之后还要步行几英里去上学。后来读大学时,我曾向一位法官求助,求他每个月施舍我1个卢布。他拒绝了,还说:‘1个卢布也很重要。”’
“被拒绝的那个卢布带给你的回忆是多么痛苦啊!”母亲反驳道,“你难道希望这位妇人以后也像你一样苦涩地记着被拒绝的10个卢布吗?”
“你赢了!”自古以来,丈夫总是说不过妻子。父亲打开钱包,“这是一张10卢布的纸钞,请给她,并送上我的祝福。”
对于任何新的提议,父亲通常总是先说“不”。刚才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立即接受,这是典型的法国式心态。但我发觉父亲总是理性而公正。一旦我提出任何请求,只要能列出一两项正当的理由,父亲总会让我梦想成真一不论是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还是一次假期旅游。
父亲对我们很严格,但他自己的生活更加斯巴达式。比方说他从不看戏,他唯一的消遣就是修行及阅读《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他从不曾拥有任何奢侈品,鞋子总是穿到不能再穿时才扔掉。当儿子们开着早已普及的汽车时,他还是每日乘坐电车上班,而且心满意足i他从不会为了权势而积聚钱财,这与他的本性不符。有一次,在组建了加尔各答市银行后,他拒绝领取该银行的股权来为自己谋利——他只希望能在空闲时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父亲退休几年之后,从英国来了一位会计师审查孟加拉·那格浦尔铁路公司的账,后者惊讶地发现,父亲从未申请额外的津贴。 “他一个人做了三个人的工作!”这位会计师说,“公司应该补偿他125000卢布(约41250美金)。”出纳开了一张支票给父亲。父亲觉得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没有向家人提及。很久以后,弟弟毕修(Bishnu)在银行往来明细表上注意到这笔数额庞大的存款,才问起他来。
“为什么要为物质上的利益高兴呢?”父亲回答道:“一个追求心灵平静的人,向来不会为得到什么而开心,也不会为失去什么而忧虑。他知道,世间万物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
父母亲结婚之后不久,就成为贝拿勒斯(Benares)伟大上师拿希里·玛哈赛(I,ahiri Mahasaya)的徒弟。这让父亲变得更加苦行。有一次,母亲告诉大姐:“你父亲和我一年只有一次夫妻生活,而且还只是为了生儿育女。”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