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世纪(修订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6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108028105 ·条形码:9787108028105 ·版本:第2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我的一个世纪(修订版) |
|
|
|
我的一个世纪(修订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612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1月
·ISBN:9787108028105
·条形码:9787108028105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这是一位世纪老人的经历:一个洋车夫的女儿,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再度冲出樊笼。历尽艰难险阻,创立上海锦江饭店。连任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堪称女权运动的先驱。
媒体推荐 我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董竹君
目录 自序
童年及青少年时期
第一章 童年的家庭生活
一 贫困
二 读书才有出路
第二章 初识人世艰辛
一 借贷无门
二 我的新年
第三章 迫入青楼
一 只有这条出路
二 顶用别人的姓名
三 卖唱生涯
四 孟阿姨谈底层女人惨事
第四章 新见闻
一 爱听国事
二 观察来客
三 夏之时简述身世
第五章 梦寻出路
一 苦恼
二 怕玷污,求归宿
三 犹豫
四 我也喜欢他了
逃出火坑
第六章 求学日本
一 逃跑
二 结婚
三 在日本读书时
四 当年我眼里的日本
第七章 国事如斯
一 国内外形势
二 扩大了革命视野
第八章 从日本去四川
一 师友饯行
二 听双亲叙别情
三 到达四川重庆
四 在重庆打抱不平
五 丫头叙述夏家情况
在封建大家庭中
第九章 如此老家
一 回家准备
二 轿夫如牛马
三 拜见家人
四 丈夫的职位
五 复杂而沉重的生活
六 再次婚礼
第十章 四川局势与家庭状况
一 丈夫失兵权·川局的紊乱
二 幸福的幻想·东胜街住宅
三 一副重担在一身
四 将军街住宅
五 使女骊琼的遭遇
第十一章 夫妇思想对立
一 “五四”运动启发了我
二 丈夫意志消沉·戴季陶投长江得救
三 裂痕日深
第十二章 我还想齐家立业
一 官场太太谈官场
二 办女子织袜厂与黄包车公司
三 四川春节的耍龙灯
脱离深渊
第十三章 出走
一 苦劝丈夫
二 国内形势概述
三 丈夫携侄东下
四 营救文兴哲脱险
五 川局紊乱、暂时离川
第十四章 决裂
一 忍无可忍
二 分居
三 在沪正式离婚
摒弃荣华甘自奋斗
第十五章 困境
一 进当铺
二 紧跟真理走
三 上海的“打花会”
四 上海的“”号总会
五 上海的鸦片烟馆
第十六章 创办群益纱管工厂
一 苦筹资本
二 艰辛经营
三 在“九·一八”事件时
四 在“一·二八”事件时
第十七章 上海监狱内外
一 被捕
二 赴杭州避风
三 火车开了,急哑琼女
四 对女儿教育点滴
第十八章 山穷水尽
一 遇翻戏党
二 失业、母亡、债逼、父病
第十九章 绝路逢生
一 继续奋斗
二 信心百倍岁月苦度
三 父亲逝世义士临门
风雨中创业
第二十章 锦江川菜馆诞生
一 创办动机和目的
二 “锦江”命名与店徽
三 “锦江”开幕
四 扩大发展
五 装修设计、室内布置
六 菜肴改革、菜价
七 培训人员与检查工作
八 职工福利
九 一张A字执照
十 治病
第二十一章 分设锦江茶室
一 动机、装修布置
二 女招待员
三 “锦江”的社会影响
第二十二章 遭波折、遇名人
一 执照问题
二 厨师问题
三 杨虎来锦江·田淑君
四 当时的局势
五 局票、胡琴
六 红人郑毓秀
七 可气、可笑的诬蔑
八 房东敲竹杠
九 忆刘良律师
十 艰苦挣持
十一 两颗炸弹
十二 突然的一件事
第二十三章 革命活动
一 资助、掩护
二 捐献抗日前线
三 独资创办《上海妇女》杂志
四 支援、启发
五 女作家白薇的两三事
第二十四章 在敌伪时期的上海
一 汉奸潘三省
二 被迫离沪
战火中飘泊异国
第二十五章 流亡菲律宾
一 到达马尼拉:
二 美丽的菲律宾
三 当年我所知的菲人和华侨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二三事
第二十六章 战火笼罩菲律宾
一 日军侵占马尼拉:
二 我母女逃难
三 困菲日子里
第二十七章 一个机会返国
一 乘所谓难民船离菲
二 在苏门答腊险遭鱼吞
三 困在日本九州
四 险渡朝鲜海峡
五 朝鲜——东北——天津
六 南京——上海
七 琼、瑗女归国叙别情
八 唯一的团圆照
九 空军送狗:
十 德国犹太人
由菲回国之后
第二十八章 整顿两店
一 代理人的贪污
二 五子登科·房东的麻烦
三 交易所的滋味
四 锦江险遭金圆券的吞没
五 所谓“应变费”
第二十九章 回国后的地下工作
一 和杨虎的一次谈话
二 送青年参加新四军
三 启发林有泉医生
四 虎口救出革命同志
第三十章 抗战胜利后的地下工作
一 营救儿子大明回家
二 独资创办永业印刷所、协森印刷局
三 田云樵、张执一同志先后到沪
四 租房掩护工作与革命同志
五 邓大姐的关怀、鼓励
六 增资开办美文印刷厂
七 上海发电厂“索夫团”事件
八 独资开办美化纸品厂
九 印《告上海市市民书》
十 合资开办锦华进出口公司
十一 设台湾锦华分公司
十二 营救任百尊同志脱险
十三 “美文”、“锦华”先后停业
十四 投资中国文化投资公司及美化服装公司
十五 营救孟秋江、谢雪红同志脱险
十六 策反工作点滴
全国解放前后
第三十一章 迎来了解放
一 黎明之前
二 上海解放
三 终于迎来了全国解放
四 劳资纠纷
五 任职
六 夏述禹来信
七 百思不解的诬告
八 两店奉公,扩为锦江饭店
九 突然被排挤
十 割断锦江前身历史·上海市委的三条决议
第三十二章 到北京看看
一 周总理、邓大姐招宴
二 杨虎离婚、复婚
三 杨虎自投罗网
四 迁居北京
五 上海招商局陈天骏先生
六 上海商务印书馆黄警顽先生
牢狱五年话沧桑
第三十三章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一 运动前夕
二 一封上海来信
三 上海红卫兵起来了
四 在上海的遭遇
五 仓皇返京
第三十四章 回到北京
一 回到家中
二 骇人听闻的消息
三 避居和平里
四 大祸临头
五 被押去公安部
第三十五章 秦城监狱四个月
一 秦城监狱的“号子”里
二 隔离审查罪何来?
三 残暴逼供
四 暖情一丝重泰山
第三十六章 功德林监狱九个月
一 功德林印象
二 笑寒无薪火
三 梦寻自慰
四 狱中新友
第三十七章 “半步桥”监狱四年
一 押往“半步桥”监狱
二 新“号子”与大演习
三 频繁换“号子”
四 我的七十岁生日
五 学习、劳动、难友情
第三十八章 又悲又喜
一 泪贺我国入联合国
二 忧国事——大哭
三 出了什么事
四 悲喜交集
五 回家监外就医
六 家人受害友人受株连
七 正式释放、平反结论
八 难以理解的政治学习
九 美国和平战士
历尽忧患祖国重光
第三十九章 难忘的一九七六年
一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
二 七件大事.
三 “四五”运动大悲剧
四 大快人心
第四十章 春回大地
一 鼓舞人心的大游行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三 出席公审“四人帮”
四 见锦江新老职工有感
五 赴美探亲
六 祝贺国庆三十五周年
七 有意义的音乐会
吃手板心里煎的鱼
第四十一章 兴奋的眼泪
一 国琼钢琴演奏成功
二 国琼在四川学琴情况
三 普希金音乐会国琼钢琴伴奏
四 国琼解放前参加开封市救灾音乐会
五 我的第三、第四代孩子们
六 国璋贺年片中的附言
尾声
第四十二章 感想
一 哀悼邓颖超大姐
二 诗六首
三 接受“东方时空”采访
四 结束语
后记
附录
送董竹君远行范用
我和董竹君女士一起经历的狱中生活川边爱子
……
文摘 第一章 童年的家庭生活
一、贫困
我的出生地我生于1900年,阴历庚子年正月初五。今年2月我满九十七岁。小时候名字叫“毛媛”,双亲叫我“阿媛”,人们称我“小西施”。
我生长在很贫苦的家庭里。当时我家在上海洋泾浜边上、沿马路坐南向北一排破旧矮小的平房中,租了一问居住。邻居都是在各行业当小工的。这条浜未听说过发源于什么地方,这是一条黑得如墨汁、稠得如柏油、看不见流动的污水浜。浜里有死猫、死狗、死老鼠、垃圾,也有用草席、麻袋装盖的婴儿尸体。据说这些婴儿多半是当时社会不允许出生的私生子,这些私生子有时碰上过路的好心人,就给送去育婴堂接婴处。
夏季到来,污水发酵,臭气上升,四处飘散,再加上蚊虫乱飞,真叫人受不了。这条臭水浜,位于当时英、法租界线上。“义和团”运动以后,帝国主义扩大租界,就把这条臭水浜划入租界范围。
后来臭水河浜被填塞改称六马路,以后又改称爱多亚路。爱多亚路南为法租界,北面为英租界及英美公共租界。解放后改称延安路,分东西两段,即延安东路,延安西路。
父亲与叔叔父亲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大。我父亲姓东,后来改姓董名同庆,江苏南通县六甲乡人,贫农还是中农出身我记不清了。父亲中等身材,五官端正,长圆形脸,额宽、双眼皮、大眼睛、鼻直有肉、下巴丰满……若不是过度劳累,营养能够充足些,再穿上整齐点的衣履,必然会显得英俊有神。人们都说我像父亲。父亲为人忠厚善良,性格和蔼,是一位克勤克俭的人。他的职业先是拉塌车,后改拉黄包车(又叫人力车)。
父亲本姓东,为了什么原因改为姓董?多年之事,对此我已无印象。姓名本是个代表符号。改姓董在社会上已流传七八十年了,人世间,改名换姓亦是常事。祠族人中,据我知道的几位早已改姓董了。故在1986年为双亲设建的墓碑上未改回姓东。
父亲的贫苦亲戚蛮多,彼此很少往来。父亲的二弟名文选,我的这位二叔极其仁慈勤劳。三十年代时和二婶俩住上海蒲石路渔阳里一号(现名长乐路铭德里33号)。二婶未生育,领一养女名国祯,小名根娣。根娣聪明能干,长大招赘女婿。女婿人很忠厚,生一男一女,以后迁居陶尔斐斯路(现名南昌路)43弄37号。全家以卖报为生。不论冰天雪地、狂风暴雨、炎炎烈日,每天必须在天亮前到报馆批发处门口等候买报。领回整理后,全家再出动分送订户,每份可赚买价的百分之二十,以此糊口。
在1947年春,住房着火,二叔的八岁外孙和四岁外孙女,因家人卖报未归,邻居未及搭救,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