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64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00056314/9787100056311 ·条形码:9787100056311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 |
|
|
|
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页码:643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100056314/9787100056311
·条形码:97871000563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深入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两大精神的运作方式及相互关系,阐明了由此形成的黑格尔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体系特征,展示了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内在联系和差异,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l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早年当过插队知青和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吏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1989年任教授,现为武大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德国哲学》主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上成就斐然,并积极介入中西比较和文化批判,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独树一帜。
编辑推荐 《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历史渊源的追溯和逻辑结构的分析,指出它由两个不可分割的本质要素构成,即作为内在动力的自否定的努斯精神和作为反思形式的逻各斯精神。
目录 再版前言
序
导言
第一章 黑格尔辩证法的两个起源
第一节 语言学的起源
一、语言的追寻
二、哲学语言的建立
三、语言之成为真理
第二节 生存论的起源
一、生存的突围
二、生存与环境
三、生存目的论——善
第三节 从中、西古代辩证法的比较看黑格尔辩证法起源的特征
一、生存论上的差异
二、语言学上的差异
第二章 黑格尔哲学的辩证开端
第一节 析《逻辑学》的开端
一、怎样确定逻辑学的开端?
二、逻辑学怎样开端?
三、作为开端的终结
第二节 析《精神现象学》的开端
一、《精神现象学》开端的历史辩护
二、《精神现象学》怎样开端?
三、为什么说《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第三节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的方法之比较
一、间接性与直接性
二、“怀疑之路”与“真理之路
三、语言学的杠杆与生存论的杠杆
第三章 黑格尔辩证法的灵魂——否定
第一节 否定与肯定
一、黑格尔“否定”概念的文化背景
二、否定之否定
三、否定与目的性
第二节 否定与主体性
一、否定作为自我意识
二、否定作为自由
三、否定作为理性及其异化
第三节 “否定”在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地位
一、否定作为飞跃
二、否定作为矛盾
三、否定作为概念发展的圆圈
第四章 黑格尔辩证法的形式——反思
第一节 “反思”概念的内涵
一、黑格尔“反思”概念的文化背景
二、反思的一般含义
三、黑格尔“反思”的特殊含义:“对反思的点
第二节 反思与理性
一、反思作为知性
二、反思作为否定的理性
三、反思作为肯定的理性
第三节 反思的逻辑功能
一、反思与颠倒
二、反思与必然性
三、反思与综合
第五章 黑格尔辩证法作为逻辑学、认识论、
本体论的统
第一节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一、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
二、辩证逻辑与体验
三、辩证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
第二节 黑格尔的辩证认识论
一、辩证理性的含义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
1.生命
2.真
3.善
三、辩证认识论与本体论的一致:论黑格尔
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学说
1.存在是思维
2.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3.思维产生存在
第三节 黑格尔的辩证本体论
一、实体作为本体的根据
二、主体作为本体的生成
三、辩证本体论与逻辑学一致
1.自由和必然
2.现实的与合理的
3.历史的与逻辑的
结论
参考文献目录
后记
……
序言 本书初版于1992年,在1998年重印过一次,也早已脱销了。说起初版,我还要再次感谢湖南教育出版社的龙育群先生,是他在那个学术著作出版极为艰难的时期,毅然决定出版这本没有几个人读得懂、注定要赔的书,不仅不要作者垫付出版费用或承担发行,而且还给稿费。中国出版界若没有这样一些脊梁在顶着,大批的书稿都得藏之名山了。幸好,书出来之后,反响还不错,印数虽然不大,但在学术界已得到承认。多年来,有无数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向我要或买这本书,没有断过。这次承蒙商务印书馆惠然再版,也算是对学界朋友们有了一个交代,我庆幸自己遇上了一个终于能够安安静静地“坐冷板凳”的时代。
这次再版作了一些修订,除了改正了个别字句和印刷上的错误外,主要是恢复了在本书初稿中本来就有,但在定稿时被删去了的部分。删去的原因,是由于当时将初稿送给杨祖陶先生审阅时,他担心会因为篇幅过于庞大而影响出版,建议我尽量压缩一下。这在当时那种不景气的出版环境下是不得不考虑的。这些被删除了的材料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第一章的第三节,即关于中西辩证法的比较的部分,这部分的分量比较大,约有近三万字,后来我从这些材料中整理出两篇文章,即《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和《论中西辩证法的生存论差异》,分别发表在《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和《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上。
文摘 黑格尔还提到了另一种可能的意见,即要求从“事实”(die sa-che,中译本作“事情”)开始。根据上述同样的理由,他也驳斥了这种一开始就想把握住具体范畴(事实)的幻想。除此之外,黑格尔更为重视的是费希特的做法,即把“自我”作为开端。他看出,费希特的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出自经验意识的直接性要求,即“我”在我的意识经验中是最直接的。但他认为,这种经验意识只有经过加工,扬弃和净化掉它的个别性和具体性,才能上升到纯粹知识或客观知识一…一这正是他自己在《精神现象学》中所做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黑格尔的“纯有”也正是一个普遍自我(因为有本身是主客观自在的同一,既是对象的有,也是自我的有),但他认为以自我作开端有可能引起一种误解,即把这个最抽象的普遍自我习惯性地看作个体经验的自我(顺便说说,这一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如他自己承认的,“有”本身也可能,而且实际上已被误解为具体“存在着的东西”、“实存”);此外,普遍自我本身固然是够抽象的,它表达的是“纯知”,但与“纯有”比起来仍然“是一个具体物,一个自身包含着各种规定的东西”①。
通过这样一些讨论,黑格尔牢牢地确立了:开端只能是有,而不是其他什么。这甚至是“开端本身的本性”②。但这并不是说,他这时就已经给自己择取有作为开端提供了完备的根据了。在他看来,要真正辨明其根据,并不是事先就可以完全做到的,还有待于事情的进一步发展,甚至有待于整个逻辑学体系的完成。
后记 自从1971年春天,我开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啃起了贺麟先生译的黑格尔《小逻辑》,到今天已有整整二十年了。人们也许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这位西方哲人的思想,曾给了穷乡僻壤中一个挑灯夜读的学子以怎样的启迪和慰藉。当初,我是为了给阅读马克思《资本论》作准备,才决心去啃这个硬核桃的,我相信列宁所说的:“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而在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王国里漫游过后,虽然我并没有像老黑格尔所期望的那样,发现一位玩弄“理性的狡计”的上帝,但却真实体验到了人类普遍精神的思想活动那渗透到每个人内心的巨大力量,即理性的力量。面对当时光怪陆离的非理性的现实,这股力量鼓励我向一个合理的世界不断探寻,并坚信这个合理世界超越于有限性之上的存在。
1979年,我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学位。在这里,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更感到了自己的浅陋。中、外哲学史教研室联合开设的“哲学史方法论”课特别使我受益匪浅,激起了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极大兴趣。毕业留校后,我自己也参与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自那以来,辩证法和方法论的问题始终是我关注的一个重点。在学习期间和后来的日常业务联系和交往中,我得以经常与我的导师陈修斋、杨祖陶先生以及萧蓑父先生在一起讨论问题,有机会聆听前辈们的谆谆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