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少年轻狂,本文作者为佚名,是一篇初中作文,全文共计19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少年轻狂
少年轻狂
——读沈从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有感
初二六班 黄芷萱
在街上疯狂撒野远比在私塾中摇头晃脑给沈从文带来的成熟和智慧要多得多。玩,是一种自由的姿态。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那“小书”便是“学校的书本教育”,“大书”则是现实世界中的社会生活教育。一小一大。
“自从逃学成习惯后,我除了想方设法逃学,什么也不再关心”。换句话来说,“逃学”就是玩。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在麦田,在雨巷,在庙宇,在街角,在店铺,在每一个大人们瞪眼摇头说“不准去,不准去”的地方,逃学的孩子获得了许许多多。
想象力的丰富自然是逃学带来的直接结果。在私塾封闭的群体朗读,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大多数孩子就像些睡眠的人,机智的说理、严谨的论证是无法影响他们的想象力。逃学的途中无疑充满各种各样鲜活的形象,把文字转化成了切实存在的物体,具有形象思维的孩子,同样也只会被形象所打动。“想象恰如生了一对翅膀,凭经验飞到各样动人事物上去”,那小屋永远都无法束缚住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对自然渴望和幻想,以及独自一人的惊喜和宁静,铸造了每一个逃学的孩子丰富多彩的想象力。“结果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时我就只好做梦。”做的是怎样一个梦?梦到了鸟语,梦到了花香,梦到了甬道上镀满金边的衣裳,梦到了世界的广阔无垠。梦到了,就陷下去了。
逃学让孩子做的稀奇古怪的梦成为现实。
沈从文发现了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梦魇——大自然的神秘与奥妙,大街道上的热闹与古怪——一切属于人与自然的事情都充满了疑问。“最稀奇处应当是另外那些人,在他那分习惯下所做的一切事情。为什么骡子推磨时得把眼睛遮上?为什么刀得烧红时在水里一淬方能坚硬?为什么雕佛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所贴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作成?为什么小铜匠会在一块铜板上钻那么一个圆眼,刻花时刻得整整齐齐?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
这一切的疑问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所谓的“逃学”就变成了“游学”。逃离的,是四书五经上的复杂篇章,学到的,是一个超脱书本之外的世界。到街上看杀猪屠狗、打铁磨刀的小贩,看斗蟋蟀的木匠,看农民头颅遍地滚的人生百态。
那是辛亥革命波涛汹涌的年代,那是革命军杀人的年代,那是中国正落没却必须立刻崛起的年代。那时的孩子,少年清狂。“玩”就像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生态。而玩什么呢?到街上去游荡,到自然去探索。“玩”是那些孩子提前接触到了成人的世界,触及到了时代的脉搏。
我们现在也在玩,可是我们玩是为了什么?我们需要健强的体魄,强壮的意志。“‘群育’的概念藏在我们‘玩’的后头,教我们从集体行动中寻找安全和快乐。”把时间推到父母的年代,他们玩是为了“救国”,是为了培养一种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把时间拉回我们的时代,我们玩是在功课的重压之余,是为了中考,是为了那三十分而不至于名落孙山。
学习固然是好事。因为“玩”是相对于“学习”而言的。不是说我们“玩”得不好,而是说我们“玩”得有目的,有意义。可是那些沈从文一代的孩子,他们藏起书篮就敢逃学。他们玩,纯粹是一种基本的天性和愿望,为了玩而玩,完全没有意义,但是“意义”却又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
如果没有在灌木里抓过青虫,没有在小径上追过阳光,没有在市巷间脏过裤脚。沈从文写下的故事,怕是少了这一份自然与社会的灵韵,多了书香的教导韵味吧。
有时,在某一瞬间,我们逃离日常生活,逃离平时那个正常拘谨的你,逃离有目的有意义的游玩。忽然之间,世界变得奇妙了,且纯粹了。
少年轻狂,我们,有时也是可以的。
少年轻狂 佚名 18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com/zuowen/ 更多少年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com/zuowen/sha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