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闭关”的原因与影响,本文作者为徐云柯.,是一篇小学作文,全文共计1900字,作文仅供学习交流,严禁抄袭。
“闭关”的原因与影响
中国从明清起,尤其是清朝中期以后,就开始执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过敏症,正如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一文中这么说到:“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终究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是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系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闭关”的实行,原因有不少,但最主要的就是社会历史根源和现实政治的需要。
就“闭关”政策的社会历史根源来看,就是中国长期以来的自然经济和历代王朝所推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在上古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那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季节分明,于是他们在那里深深的扎下了自己的根。而在东面,是地球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边是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北方是辽阔的草原和茫茫的沙漠;南方则是瘴疠弥漫的热带丛林,在这四周阻隔,交通不便而内部却幅员辽阔,回旋余地开阔的环境下,我们的先民们很早就形成了内向、庞大而又封闭的经济共同体,最大的特征就是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个体经济,它靠天吃饭,与自然打交道,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就是这样的一种生产方式,就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而商品经济充其量只是一种辅助经济,因此历代王朝无不把家业视为根本,历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防止商品经济对其经济基础产生可能的瓦解作用,因此,封建统治者无不信奉重农抑商的信条,对国内的工商业采取摧残、限制的方针,至于海外贸易更是他们以为无足轻重的事了。
因此,清代实行的“闭关”政策可以说就是历史上重农抑商政策的一种延续,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封建经济的基础。
“闭关”政策的社会历史根源还可从心态文化上分析。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个体经济,使得亿万农民分散的生活在经济上自己自足,政治上被封建宗法束缚的农村中,无数个村庄、集镇、城市互相隔离,没有了和周围广阔世界进行交往和联系的必要和可能,就如同中国农民头上戴的那顶草帽,从戴上那刻起,就已经在身边画了一道无形的圈,一道也许一生一世都不可能走出的圈,更不用说圈外的山,山外的城了。
再加上地理环境上对外产生交通的不便而形成的与外部基本隔绝的状态,一种因循守旧、妄自尊大、闭关自守的心态也就自然的产生了。
更何况中国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几千年来和中国打交道的都是些落后的少数民族,所以便养成了一种虚骄夸诞、养尊处优、夜郎自大的习性了。正如孟子所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而这样的观念在中国士大夫的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可以说已经进入到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当中去了。
因此,闭关自守的状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但是清政府实行的特别严格的闭关政策,与当时的统治者是密切相关的。
原因很简单,清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大民族的政权,因此,除了一般的阶级压迫外,清朝统治者还有着相当露骨的民族压迫倾向。
从清初的“迁海令”到后来的“海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防范汉族人民可能出现的反清斗争,由于汉族人口实在太多,实属防不胜防,而一旦他们与外来的反清势力联合,很可能加强反政府的力量,酿成新的骚动,这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神经衰弱”,说白了,就是清政府政治虚弱的表现。
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指出:“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
清政府就这样一厢情愿的构筑起了一道隔绝中外的防线,以为有了这道防线,就可以不管外面的事,世界如何变化,自己都可以高枕无忧。
然而一切并不是如清王朝统治者所想,它可以用一道圣旨关上中国的大门,它可以用专制高压束缚人们的思想,但它决不能更没有能力阻止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西方诸国,早已迅速强大,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闭关”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人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也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使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使中国被世界远远的抛在了后面,此时,正如《红楼梦》中所言:“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
中国就这样落后了,它曾经有着不可一世的荣耀,可它落后了,落后的中国就要挨打,殖民者的炮船正在驶近,中国的历史也即将翻开它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页。
“闭关”的原因与影响 徐云柯. 1900字
读书人作文频道期待您的投稿,http://www.reader8.com/zuowen/ 更多影响相关的作文请访问并收藏我们的专题页面:http://www.reader8.com/zuowen/ying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