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程频道 > 开发语言 > 编程 >

书与读书——一个普普通通读者的思考

2012-10-24 
书与读书——一个普通读者的思考工作十几年来,我发现书是自己购买频度最高的商品,基本上看见好书就买,或者临

书与读书——一个普通读者的思考

工作十几年来,我发现书是自己购买频度最高的商品,基本上看见好书就买,或者临时急用的工具书也买,甚至碰到近期不会读的书,觉得不错也就买了。工作前期,薪水还是比较低微的,那时候买书要考虑价格,后来相对好一些,价格已经不再是买书的考虑因素,买书的地点也从实体店转移到了网络。现在算一下,还真想不起来哪本书是在书店买的,或有多久没去过实体店买书了。
之所以爱买书,一方面是因为喜欢读书,另一方面也和自己从事软件行业有关。软件行业对人的要求是终身学习,技术的革新和变化太快,2000年的软件技术和今天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这一点我的哥哥和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学水利的,毕业后一直在水利设计院工作,30岁以后我感觉他已经很少再学新技术了,因为那个行业技术更新慢,更多的是经验的积累,所以他到现场越来越多,那是为积累经验做准备呢。另外还有第三个因素,也是我很长时间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书的价格。2000年书是几十块钱一本,到现在基本上还是这个价位。而2002年4千元一平米的房子,今天已经变成3万一平了。即使是从整个时代变迁的角度,书也算是涨价最慢的商品之一了,所以,买书是个事吗?

既然买书不是个事儿,那为什么写书的、翻译书的、出版社的,都在说苦呢,包括青年作家兼赛车手韩寒,在《给李彦宏先生的一封信》中写到,“一本书如果卖两万本,已经算是畅销,一个作家两年能写一本,一本可以赚三万四,一年赚一万七,如果他光写书,他得不吃不喝写一百年才够在大城市的城郊买套像样的两居室。”参加QCon大会时和图灵谢工聊天,她说好卖的技术书籍的标准是5000册以上,10000册以上已经是畅销书了,即使这样,出版社和作者、译者的利润也非常薄,这一点还是很让人震惊的。在了解这些背景之前,我琢磨着一本畅销技术书籍,怎么也得卖到十几万册吧?中国可是有十几亿人口基数的,但现实总能轻易突破你的底线。

什么原因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呢?从个人读书买书和从业经验来看,我觉得有以下三点可以探讨:
1、中国人普遍不读书
2、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
3、电子书对传统产业的冲击

有人在微薄和Twitter上转过一个帖子,说“在日本地铁里,5个人就有5个人读书看报;在台湾,5个人就有3个人读书看报;在香港,5个人中有两个人读书看报;而在中国的地铁里,5个人中往往有两个人在讲话,另外3个人在听他们讲话。”当然有人回复说,中国地铁里都是人贴人,能说句话就不错了,哪还有空间读书呢。不过这从侧面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有相当大一部分中国人,成年后就不读书了。既然书都不读了,买书就更少了。事实上由于IT从业者的强迫学习性,搞IT的已经是一个非常爱买书的圈子了。

盗版和对知识产权的漠视,是我们永远无法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图书音像和软件领域。盗版毁掉了我们的通用软件整整十年,早期做通用软件和个人软件的公司要么倒掉,要么转行做企业软件和互联网。直到近期由于移动终端的ios和android平台提供了很好的个人软件开发模式,个人软件的开发才多了起来,但也仅限于移动终端。图书就更不用说了,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的盗版,比比皆是。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已经到了习惯的程度,盗版和用盗版都非常理直气壮,一个个都笑眯眯的。2010年我在twitter上发了一条关于中美书价的推,“感受最深的就是国内对知识产权的漠视。美国的一本薄薄的小说,卖25美金,一板黑巧克力4美金。国内一本类似厚度的小说20人民币,一板黑巧克力80人民币。”当时图灵的刘江老师回复说“因此我们的好书少。说书贵的同学,都思考一下”。这条推引发了热议,不过更多的讨论是关于巧克力的价格!这个还是让人感觉挺悲哀的。如果一个民族不尊重产生和创造知识的群体,那未来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