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公务员考试题目让人脑洞大开
印度:时政题很犀利
公务员考试在印度年轻人中热度不减,每年都有数十万考生挤上“独木桥”。用“一年一考,一考一年”来形容印度国考的时间跨度不为过。从报名、初试、主试再到面试和放榜,整个过程基本要一年时间。考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知识面也要广,读得懂国内外时事。比如,有的初试题目涉及金砖国家的《福塔莱萨声明》,以及埃博拉病毒在哪些国家肆虐等,有的则会涉及“中国元素”。前几年有道题,要求考生对印度在能源需求方面制定的国策加以评价,并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的中国的国策做比较。今年的考题更犀利,要求考生对比分析印中两国在尼泊尔地震中的救援表现。
初试将刷下大半考生,“幸存者”进入马拉松般的9场主试。如果考生能够闯进面试,说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这一步绝不简单,考的往往是脑筋急转弯。例如,“如何让一枚生鸡蛋落到水泥地面上而不打破它”。面试胜出者的答案是:水泥地面很结实,鸡蛋怎么可能打破它呢。还有一题是,“8个人砌一堵墙需要10小时,请问4个人需要多长时间”。最佳答案是:不需要时间。那8个人已经砌好了,干嘛还要再砌。
韩国:年年都考“中国元素”
在韩国,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科目均采取3+2模式,即语文、英语、韩国史是3项必考科目,剩下的两项科目可以从社会、数学、科学、行政法总论、行政学概论中任选,总共为100道选择题,考试时间是100分钟。但是,考生即使总分很高,如果任一科目的成绩低于满分的40%,照样会落榜。韩国公务员选拔注重知识全面型人才。
在众多科目中,英语题往往决定着笔试命运,不仅频现生僻的高级词汇,还要求考生兼具丰富的背景知识,令很多考生“见题失色”。当然,语文科目中的一些题也令人“抓狂”,有代表性的就是“汉字”和“中国成语”部分,平均每年都会出现3至5道题。例如2011年考试中有如下题:请选出准确解释“弄瓦之庆”“伯牙绝弦”之意的选项。这些成语都是用繁体汉字标写的,对考生的汉字知识要求颇高。2011年考题中,还出现唐代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让考生答出其主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这些都要求考生对中国古诗词和历史典故拥有很多的知识储备。
面试主要看考生是否胜任相关岗位。考生要根据某一时政热点阐述观点并拿出对策。2013年的面试试题为“如何调解因给垃圾销毁选址而引发的矛盾”“如何改变理工科变冷门的现状”等。如果面试成绩为“优秀”,意味着你已经考上公务员。“普通”表示还要按照笔试的成绩高低排队选录。而“不及格”则意味着已被直接淘汰。
日本:拼的是知识细节
日本公务员考试的难度是出了名的,不仅出题范围广,还以刁钻繁琐著称。比如地方公务员试题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两位数的自然数。这个数被5除再乘4,然后把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调换位置。由此得到的数字是原来的自然数乘2再加15。请问,原来的自然数中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和,是如下哪个?”选择项分别是6、8、10、12、14。答案是12。
判断推理题也弯弯绕。有这样一个问题:“共有白色、灰色、黑色的蜡笔各20支。把这些蜡笔按照2支一组放入30个盒子里。按照以下条件在盒子上贴标签:如果盒子里的2支笔颜色相同,那么就贴一个和蜡笔同色的标签;如果里面的笔分别是白色和灰色,就贴上灰色标签;如果是白色和黑色,就贴上黑色标签;如果是灰色和黑色,也贴上黑色标签。贴完后得知,30盒中共有8盒贴了白色,8盒贴了灰色,剩下的都贴了黑色标签。请问装有一支灰色和一支黑色蜡笔的盒子共有几个?”
国际政治问题也特别爱追究细节。有这样一道题:“请问下面的叙述中,哪个是对联合国的最恰当描述:1.联合国大会上,各加盟国投票权的大小取决于该国的人口总数。2.联合国秘书长具有对安理会行使否决权的权利。3.如果要求国际法庭出面解决纷争,必须要由两个相关国家提出申请。4.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有指挥维和行动的权限。5.NGO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很大,但是却没有参加过联合国大会等会议。”正确答案是3。对普通人来说,貌似哪条都有道理,要选对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