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史纲部分考点较多,所以按照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侵略史、探索史、建设史、革命史。本文内容为模块一侵略史部分。
专题一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1.社会性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把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阶级关系变动:
(1)地主阶级:出现了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2)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新兴阶级,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4)中国资产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发生变化
1.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历史任务: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区别: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同。
联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专题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帝国主义列强没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2.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三)民族意识的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成《四洲志》。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895年,严复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