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建筑工程 > 注册城市规划师 > 规划知识 >

品牌经营为新农村建设插上翅膀

2011-07-17 
整合品牌最大的收获在于打破了企业发展中的瓶颈,破除了‘市场找上门,产品不愁销’的自满情绪,一个争名牌、创品牌的热潮已然形成。
 编辑推荐:

攻破雅思阅读和听力先从单词下手
韦氏中国学生英汉双解词典
四点托福语法备考原则

来自湖北的采花毛尖被称为全国茶叶市场的一匹黑马。
采花毛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从地方名牌向全国名牌的跨越,茶叶大省湖北由此结束了没有全国名茶的历史。成功的品牌运作使湖北茶叶摆脱了原料输出的微利状态,茶叶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茶农的收入快速提高,湖北茶叶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采花毛尖的成功并非个案。日前,国宝桥米、福娃牌大米、安琪牌酵母等11个农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长期困扰湖北农产品的"有品名、无品牌"、一品多牌、恶性竞争、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品牌经营给湖北新农村建设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
培育品牌兴企惠民
湖北是茶圣陆羽的故乡,茶叶产量全国排名第四,茶叶产值居全国第三位,不足的是,湖北并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茶叶品牌。多年来,湖北茶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承担原料输出的角色,茶企和茶农获利甚微。"一位外省商人告诉我,他用每斤15块钱的价格在湖北采购茶叶,然后贴上其他地方的名牌,就能卖到每斤300块钱。这件事情给了我们很大的刺激,湖北有非常优越的茶叶种植条件,为什么不能打造出我们自己的名牌茶叶来呢?"回忆起这件往事,湖北省农业厅厅长陈柏槐至今都很激动。
打造湖北名茶的努力从2005年拉开序幕。在湖北的115个茶叶品牌中,采花毛尖以优秀的品质脱颖而出,夺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称号。在省农业厅和相关地市的支持下,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整合五峰、竹山、保康、恩施、远安等地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和茶叶资源,为采花毛尖的推出夯实基础。2006年年底,采花毛尖终于入选全国名牌农产品。采花毛尖的塑造过程,同时也是湖北茶叶产业脱胎换骨的过程。不仅生产企业---采花茶叶有限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翻了一番,茶农也得到了实惠:"采花毛尖"原料基地鲜叶收购价达到每市斤50元,是普通茶叶的五倍。
与新鲜出炉的采花毛尖不同,位于监利县的福娃集团正在迈进品牌运作的第十个年头。抓住"重名效应"带来的奥运商机成为当前福娃集团品牌经营的重要推手。14年前,福娃集团靠200元钱起家,当时只从事大米加工,起点低、利润低,产品只针对区域市场,那时的福娃将品牌等同于商标,既没有品牌意识也没有能力做品牌。为了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福娃决定从粗加工转向精加工、深加工,从粮食加工转向食品加工,这一转型使企业的盈利能力快速提升,也催生了企业的品牌意识,"福娃"品牌应运而生。今天,品牌已经成为企业搏击市场的金字招牌:"以前我们的产品进大超市要交很高的费用,还不一定进得去;现在牌子打响了,想进的超市都能进,费用也比以前低了不少。"福娃集团行政总监胡先龙自豪地告诉记者。
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的稻花香集团,本是3个农民靠1500元贷款艰难办起的小作坊,如今已是拥有18亿元资产的大集团。"稻花香"是湖北省白酒类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唯一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和"全国20个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经过近几年的资源整合,已经形成了以"稻花香"为龙头,以关公坊、楚瓶酒等品牌酒为羽翼的企业集团,成为湖北省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随着集团产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已经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以"采花毛尖"、"福娃"和"稻花香"为代表,争创名牌、以品牌经营带动企业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湖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特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据悉,湖北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已经达到600万户,占总农户的一半以上。
各类订单面积达3200万亩,订单总额314亿元,农户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80亿元,平均每户增收1230元。"整合品牌最大的收获在于打破了企业发展中的瓶颈,破除了‘市场找上门,产品不愁销’的自满情绪,一个争名牌、创品牌的热潮已然形成。"湖北省农业厅厅长陈柏槐这样评价打造品牌的效用。根据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的精神,湖北省已做出计划,将加大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湖北名牌农产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3年内每个品牌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以上,到2010年,力争培育15个以上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居前列的优势农产品名品牌。
劳务品牌创造价值
"潜江裁缝"已经成为地处江汉平原的潜江市的另一张名片。
"潜江裁缝"这一劳务品牌的形成,来自于潜江市农民工转移培训的探索实践。潜江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张亚平告诉记者,在农民工转移培训开展之初,潜江市为农民工提供了十多个工种的培训,结果却大相径庭,有些工种就业率低甚至不具备就业条件,缝纫培训却因就业率高而一枝独秀。这一现象启发了潜江市阳光工程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不仅如此,潜江早就被誉为湖北的裁缝之乡,"一刀剪"和"看体裁衣"是潜江裁缝的拿手绝活。在潜江的40万城乡劳动力中,熟练缝纫工人就有15万人之多,近11万服装大军在外务工,近300名潜江农民在全国各地开办服装企业,朴实勤劳、技术过硬的潜江人在服装行业拥有良好的口碑。
为了提高潜江服装加工人员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潜江市从2005年开始亮出了"潜江裁缝"这一劳务品牌。"潜江裁缝"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欢迎,第一批880名"潜江裁缝"培训尚未结束就被争抢一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潜江裁缝"已经成为服装行业的抢手品牌。不少外地服装企业慕名而来,2007年春节,有些外地企业甚至以预付工资为条件抢聘"潜江裁缝"。2006年,还有300名"潜江裁缝"被请到日本山重县从事制衣工作。
"潜江裁缝"不仅成为当地农民就业的通行证,还成为潜江发展服装产业的突破口和助推器。当前,我国服装加工产业正在从沿海发达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潜江市敏感地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引导在外地的潜江服装企业家和潜江裁缝回乡创业、就业,回流之势已经蔚然成风。在深圳经营服装公司多年的谢成松,2004年回到潜江开办了东灏制衣公司,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吸纳1200人就业。
在麻城市,活跃着另一个知名度颇高的劳务品牌----麻城海员。自第一批19名海员走出麻城,麻城已输送了1180名海员,年创收超过8000万元。5年前,中部最大的海员基地落户麻城,"招海员到麻城"的说法不胫而走。据悉,"麻城海员"工作期间年薪约在8万至15万元之间,真正实现了"外派一人、致富全家"。位于鄂西北的郧西县,在"郧西建工"、"郧西电子电工"、"郧西餐饮工"、"郧西机械工"等知名劳务品牌的带动下,农民工月工资增加500元左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湖北省努力开拓多种渠道,在转移农民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要像重视土地资源一样重视劳动力资源开发,要像输出产品一样输出劳务产品,要像培植商品名牌一样培植劳务品牌。"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这样强调打造劳务品牌的重要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