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导游资格 > 地方文化 >

北京城里的典故和传说

2011-07-07 
按清制,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不能住正房。但是李莲英一反常规,不仅住了正房,而且占了一个很大的院子。
编辑推荐:

公司新员工个人总结
电信客服人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那是欲望,那连梦想都不是

  李莲英与永寿斋

  永寿斋一组建筑,地处慈禧居住的乐寿堂东跨院北侧。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在颐和园的住处。
  寿斋的正厅从外外面看是五间房屋,但当你进屋后,马上会发现室内特别宽敞,原来这是把前后两个五间合在一起的双五间正厅。精美的雕花 扇,把室内分隔成几块,形成几个别具一格的空间。这组建筑,西邻乐寿堂,东靠近光绪皇后隆裕居住的宜芸馆。
  李莲英是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有人说李莲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等于是不挂名的宰相。
  在清朝初期,对太监涉政是有严格规定的。清朝入后的第一个皇帝,清世祖顺治对此曾发布"上谕"说:"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结有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由此可见,在清朝开国初期,是严禁太监干涉朝政的。当时,宫内太监总数不过9000 人,是明末的十分之一,但到慈禧执政时期,由于后妃干政,太监在宫中的作用又加强了。故先后出现了安德海、李莲英等有权有势的太监。
  按清制,太监在宫中的地位是很低的,不能住正房。但是李莲英一反常规,不仅住了正房,而且占了一个很大的院子。永寿斋的室内比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还宽敞。但是,人们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此院不是标准的四合院。有人说这个院子之所以建成三缺一(缺西房)的形状,可能与李莲英的太监身份有关系。
  现在,永寿斋院内布置了三个展室。第一展室介绍了中国太监的形成和发展,并用泥塑展示了光绪、慈禧由紫禁城来颐和园的情景;第二展室,用泥塑形式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个太监,如秦朝的赵高、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等;第三展室,基本上按原状陈列,展示了李莲英在此居住的实景。人们通过对三个展室的参观,不仅看到李莲英住颐和园时的情况,还会对太监--我国历史发展上的这个"怪胎"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有个初步的了解。
2、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用膳是颇为讲究的,可以说在中外历史上罕见。颐和园专有一座供西太后享用的“寿膳房”,地处仁寿北殿的后身,大戏楼东侧,共有八个大院,一百多间房子。专门为她烹调饮食的首领太监、厨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时期的御膳房多二十余人。膳房下设五局:
  一、荤菜局。 专做烹、炒、炸、熘、蒸、炖各种山珍海味、鸡、鸭、鱼、肉等荤菜。
  二、素菜局。 专用豆腐、面筋等素菜做各种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饭局。 专做饭、粥、馒头、花卷、烙饼、面条等各种主食。仅每顿要做的粥就有:绿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麦粥、大米粥等。
  四、点心局。专做早点、午后点心,还有夜宵所有的各种蒸、煮、炸、烙点心。
  五、饽食局。专做酥皮饽饽、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萨其玛等点心。
  西太后膳房的太监、名厨等,不管皇太后到哪里巡幸,都要随驾侍奉。颐和园“寿膳房”的太监、名厨中的有不少是从故宫“西膳房”调来的。关于厨师随驾伺候的事,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厨师叫谢二,是一位首领太监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传入宫中效力。他做的烧麦皮薄如纸,馅美可口,特别受到“老佛爷”赏识。有一次西太后去东陵祭祀,谢二没有随驾,到了东陵西太后要吃烧麦,吃完后感到味道不对,问是什么缘故,手下人说谢二没随驾,是刘大做的,结果一怒之下,打了刘大四十大板,并立即传旨命谢二火速赶到了东陵。
  在西太后爱吃的菜品中,有一个菜叫“酿豆芽”。这道菜做起来非常费功夫,必须挑选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将头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细铜丝将其挖空,然后再将事先用鸡肉或其它佐料调好的馅塞进去,上锅蒸熟。就这一个菜,十个人做一天也够忙累的。在她爱吃的面食里有一种"小窝头"。其主要原料有栗子粉、小米面、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枣泥,精心做成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窝头。寿膳房制作的食品花样繁多,能制点心四百多种,菜品四千样,各种上等高级食品如燕窝、鱼翅、熊掌等应有尽有。
  西太后用膳每天有固定时间,一般早膳六点,午膳十二点,晚膳下午六点。另外还有晚点。传膳前,各局将做好的菜食一律装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几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黄色的绘有二龙戏珠的木制膳盒,膳盒底部有一个用锡制成的底座,座内装有热水,外包棉垫,能保温较长时间,一般情况下,西太后在乐寿堂用膳,乐寿堂离寿膳房一百多米,每次进膳前,乐寿堂正厅内临时用几张桌子拼成一张大餐桌。只有当首领太监发出“传膳”时,所有的膳食才能从寿膳房向乐寿堂运送。传膳时,膳房学徒的小太监有几百人之多。当传膳太监传旨开膳时,小太监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监和首领太监领着这些小太监依次而入,再由内侍太监把菜食放在膳桌上。这时总管太监李莲英用银筷子试尝,他认为安全可靠后才请皇太后用膳。西太后每天的膳食费一百两白银,比乾隆规定的六十两还高。在当时,一百两白银可买大米一万二千斤。按当时一般农民的正常用粮每人每年三百斤计算,可够一人吃四十年的。那真是“帝后一顿饭,百姓数年粮”。
  西太后在颐和园消夏如何吃冷食。慈禧常吃的是一种叫“甜碗子”的冷食。系用莲子、藕、各色瓜果,加上冰糖,经过冰镇之后食用。据说西太后很爱吃,宫女、太监如若能够被赏赐吃上一碗,那是莫大的幸事了。晚清就用上冰箱了,但那时的冰箱不是机械制冷,而是用天然冰块冰镇的。冰箱的外形呈斗状,即四方形,上面略比底大,由下往上渐大。大冰箱有高八十多厘米者,体积容量不小,冰箱的下面都做有流水孔,盖面上留有气孔,便于放出冷气,可使室内降温。皇宫冰箱多用红木制作,也有的用珐琅制作。其表面多有雕刻或镶嵌纹饰,也是极好的工艺品。
  3、慈禧的油画像
  西太后在颐和园内画像。在颐和园清华轩院内,有一件美术作品--慈禧全身的油画像。此画高2.23米,宽1.42米,画像上写“大清国慈禧皇太后”。左下方有 “hubertvos”,并署汉文铭款“华士·胡博恭绘”,此画家是荷兰著名女画家。她为慈禧画了两幅肖像,另一幅现藏于美国福格美术馆。此外,还有一位为慈禧画过油画肖像的女画家,美国人卡尔(katecarl)小姐。她为慈禧画了四幅肖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