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要始终把关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动放在教学研究的重点位置。通过社会实践推动学科的理论检验、理论诠释和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公共管理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观点,进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一、我国公共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偏重专业知识的灌输,轻通识类知识的传授
通识类基础知识课程是指以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基本素质教育为主要功能的课程,它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非常重要。公共管理作为一门专业,在课程设置中除安排一定的专业知识课程外,决不可忽视通识类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据调查,目前国内普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知识类课程设置过多,而通识类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设置过少,所占的比例不足40 %。
2. 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技能的训练
综观各大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设置在政治学系、行政学系或政治学与行政学系的比例高达54. 7 %,其政治学取向很重。过去的公共管理学研究过于强调政治性因素,把行政学研究定位于行政职能取向,且把它等同于政治职能,忽视了公共管理的社会管理职能。许多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偏重基本知识而轻技能的传授。从目前国内公共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看,基本原理类的课程所占的比例达50~60 % ,明显偏大,而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技术方法方面的课程不到20 %,明显偏小。
3.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公共管理专业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理论教学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这使得教学对象的专业技能不能得到有效训练,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探索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途径
1.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在专业教学中,习惯上把课程分成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其实,理论和应用课程的划分只是相对的,无论从理论检验还是理论构建的角度,都需要从实践中得到支持。任何课程,都有其理论方法与应用方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组成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纠正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轻视实践的倾向,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理论,同时也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教学方法和应用教学方法。
2. 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专业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以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这就使强化实习、实验、模拟、案例分析、观摩、习题作业、对抗辩论、方案规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成为一种必需。
实习,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切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特殊功用,必须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给予保障。内容安排应科学,最好应在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进行。
模拟,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实际培养多方面能力,以及对节约教学时间非常有益。行政司法、行政执法、能力测评、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接洽与访谈、谈判、方案论证等内容非常适合用这种教学形式完成。
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中有普遍的应用价值,它有利于启发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从对有关经验教训的总结借鉴中学习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因此,应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中推广案例教学法,组织编写高水平的案例,建立专业教育案例库,并规定以研读若干案例为学生必修的学业。
3.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要形成主讲教师、导师、学生活动工作指导三方联动的关系,面向校内致力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活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首先,应立足校内,发挥多方面教学力量的作用。主讲教师是专业教育的主角,应当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关心和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及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强化与拓展;学生导师对所管理的学生负有思想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发展目标选择等多方面的职责,在日常联系中有着深入、细致和个性化的教育作用;从事学生活动工作指导和管理的基层党团组织,在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征文、学生社团、学生自办刊物、板报宣传等方面有着积极的能动作用。以上三方结合,有利于学生在第二课堂范围内促进专业知识能力的强化和拓展。
4. 培养社会实践的能力
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社会实践非常重要。首先应当转变重理论教学、轻应用教学、将二者简单分割对立起来的倾向,重视探索和总结社会实践方法。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增长和个性发展的过程阶段,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以下社会实践方法: (1) 在低年级,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对口机关单位、人员和职能业务状况调查,了解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需求和评价,了解政府部门以及社会组织公共管理职能和专业人才素质、数量状况,树立专业学习的目标和信念,明确专业学习的重点内容和方向。(2) 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由主讲教师组织学生到有关对口单位进行参观考察,了解本课程理论与方法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地方,从而超越现行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增补、删改和调整。(3) 根据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布置学生独立设计、实施和完成调研课题的任务。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增强,在作业、考试环节上要强调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大社会实践成绩在课程最终成绩中的权重。
5. 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高等教育的特征之一。要做好这项工作,关键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一要给题目;二要给机会,即从时间上给予保证,同时敢于吸收学生参加一些项目,鼓励学生主动联系一些项目,鼓励他们开辟第二课堂,建立自己的学术组织,创办自己的学术刊物;三要给基本的物质条件,应尽可能向学生开放资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在财力上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四要给方法指导,帮助而不是替代他们走入科研大门;五要给要求,即从时间、数量、质量、成果形式等方面作出规定,作为监督检查的依据,也作为学生努力的目标。
总之,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应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培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未名,余芳. 论公共管理教育的中国化[J ] . 中国高教研究,2005 , (10) .
[2]陈振明. 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 ] . 中国行政管理,2001 , (10) .
[3]张永康. 浅谈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探究式教学的创新[A] . 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C] .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4]张成福,党秀云. 公共管理学[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