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是高考的导航仪。2010年《考纲》与2009年相比较,考核目标与要求以及考试范围都没有变化,也没有增加新的考点。因此,在后程复习中,考生要着重围绕考纲中规定的考点,认真研读,分析。
(二)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高考背景材料千变万化,问题的设计角度也多有不同,但题在书外,根在书中。因此,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还要将分散在教材各课、各节、各框中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览全书,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网络,理清教材的主线,整合相关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立体化,真正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特别是要将重要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默背一遍。教材的基础知识点要能默写出关键词;基本理论能写出大的层次的意思;全书的章节、知识框架在脑海里要思路清楚。
学生在二轮复习阶段很容易疏远课本,考点也变得若即若离,因此考生一定勿忘经常回顾考点,对考点要做到细、全、熟、实,充分利用好《考试说明》的范围,如果说第一轮复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夯实,那么第二轮复习将注重综合能力的突破。考生在这一轮复习中,要明确重点、难点,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知识脉络,整合形成主干知识框架。
(三)关注热点,提高政治敏感力
政治是一门具有时代性的学科,高考政治试题绝不回避热点,抓好热点复习是高考政治复习的必要环节。从全国及各省高考政治试题来看,试题和现实联系紧密,贯彻了新课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理念。纵观近几年的高考,热点问题的取材具有以下五大特点:一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发展和生活质量问题,如经济增长问题、资源环境能源问题等;二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民生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等;三是与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学生密切相关的、引领价值导向的问题,如道德模范的力量、网络文明、国庆60年庆典活动等;四是反映时代特征和国家意志的新观点、新理论,如土地流转、低碳经济等;五是突出地方特色,试题在选材上注意开发地方的考试资源,紧密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探究。因此,考生在最后备考阶段,要利用好手中的《高中生时事政治报》,保持较高的时政敏感性,对影响较大的时事重点关注,了解国际国内省内重大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背景材料,联系教材知识,思索和把握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命题的角度和思路,从而能开拓自己的视野。
(四)强化训练,提升应试技巧和能力
考生只有通过后期的强化训练,才能融会贯通,逐步适应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后期的习题训练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律性的答题。即总结归纳某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可以通过研读典型的高考试题,找出组织答案的规律性并加以借鉴;二是规范性的答题。即平时练习要求规范作答,注意答案的要点化,层次性,序号化,规范政治术语的使用;三是创新性的训练。2009年我省高考政治试题求稳,预计2010年可能会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尤其在题型上可能会突破常规。因此,在备考中要多关注研究性、探究性的试题,认真研究2010年新考纲的示例,关注有可能出现的新题型;四是限时限量的训练。高考政治题一般放在最后,时间掌控不好、前松后紧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最后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50分钟内完成高考政治题量)是很有必要的。五是加强专项训练,尤其是自己薄弱项目的训练,通过练习提高解题技能。
(五)反思总结,深化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政治命题是以能力立意为主,整个试题以学科主干知识为考查主体,以热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中心,使试题根植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又使考生有话可说。因此,复习时应抓住时政热点和重点知识的交汇点,突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理解必考点,了解选考点,关注近几年高考未考过的知识盲点。
复习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学”与“思”、继承与创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尝试以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比如“低碳经济”)为主题展开综合论述,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剖析,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思维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同时通过针对性的重点习题的解答与分析,不断进行反思,深入探究有哪些问题与这一主题相关以及这一主题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从而建构对该主题的总体认识,培养从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