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西农村,自幼母亲去世,父亲常年抱病,在因经济问题面临学习困境时,她对学校颁发的奖学金,主动提出由“给”变“借”。她叫康燕,是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大四学生。
逆境中起飞
1999年,康燕初中毕业,510分的成绩让她既高兴又失落:凭这个成绩,她可以上县里的重点高中;然而贫寒的家庭现实,却让她只能选择尽快工作的中等师范学校。
康燕父亲患有严重的骨质增生,颈部僵直疼痛,病痛发作时常疼得在炕上打滚,家里和地里的活儿都没法干。因经济困难,父亲始终不敢到医院好好查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小时,康燕就跟在年迈的奶奶身后到地里做活。因为父亲不能耕作,奶奶只留下了一亩多地。农忙时节,村里人常能看到这样心酸的一幕:头发斑白的奶奶在地里佝偻着身体,乖巧的康燕在她的身旁跑前跑后。
家庭现实让康燕从小就比同龄孩子懂事。上小学后,她是班里学习最刻苦的学生,当时她的理想是当医生,长大了为爸爸治病。她的刻苦和懂事得到了老师喜爱,村里人也为之动容,常常伸出援手。康燕穿的衣服很多是村里人和学校老师给的,邻居们也常把一些吃的送上门来。从小感受周围的关爱,康燕有一颗感恩的心。
为学费流泪
2002年康燕中师毕业时,师范生已经不分配,父亲希望她能回村里当代课教师,也好有份稳定工作。康燕却有了一个更远的目标:考大学。蛰伏在她心底的大学梦,又逐渐清晰起来。
父亲虽然同意她读高中,但却只给了一年时间,康燕成了一名高三插班生。由于师范和高中的学习内容不同,康燕在学习中常常感到很吃力,但是倔强的她通过请教老师问同学,还是慢慢赶了上去。
一天,班主任找到她,告诉她学校要收学费700元,康燕傻了眼。无奈之下,她找到校长,准备用自己对学习的渴望和家庭的现实,感动学校减免学费。校长虽对她的遭遇表示理解,却告诉她一个更震惊的消息:康燕属于借读,还应再交2000元借读费,康燕立刻泪流满面。盯着康燕看了很长时间后,校长惋惜地说:“如果你说的情况属实,借读费可以免,但学费是国家规定的,学校也无能为力”。虽然学校最终没能免除康燕的学费,但康燕依旧心生感激。
高考时,由于填报志愿失误,康燕与大学失之交臂。看到她对上学的渴望,一个同学告诉她,可以选择成人高考。因为“非典”的原因,当年本应5月进行的成考推迟到了10月,短短两三个月里,康燕不但把成考教材复习了一遍,还把高中课本看了一遍。终于,她考进了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
奖学金算“借”的
到学校报到时,康燕找到班主任:“我能不能先交学费,住宿费等我打工挣钱再交?”于是,从一入学开始,康燕便选择了勤工俭学供自己读书。一个月后,康燕做起了家教。
为了省下车费钱,每次康燕外出时都骑自行车。大三下学期,她曾从早上8点开始,兼了好几份家教,连续做了8个小时的辅导,晚上回到宿舍累得吃不下饭。暑假结束后同学们陆续返校,看着被晒黑的康燕,很多同学都不敢认她。但康燕心里却很高兴,因为她不但交上了住宿费,还积攒了一笔生活费。
读大二时,康燕赢得了奖学金。领奖学金时,康燕告诉老师:“我现在收下这笔钱,算是学校借给我的,等我打工攒够后,我要把这笔钱还上,让学校资助那些比我更困难的同学。”燕子的这一番话,让老师和同学感动,也为她的自尊动容。在康燕心里,每位帮助过自己的人她都始终牢记。贫困只是暂时的,不能给自己被帮助的借口,自己已经逐渐靠打工完成学业,而一些刚入校的同学没有经验,所以应该更多地帮助他们。
康燕说:“生活如赛场,只有经过争分夺秒的奋斗,才能成功。前面路上可能会有很多障碍,但只要咬紧牙关向前看,鼓励自己走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标。”燕子是这么说的,也用行动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