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资讯 >

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010-08-26 
现在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

推荐阅读:
 

  • 湖南两高校涉嫌违规招生 初中生报名竟被录取

  • 考生因替考被拒录状告高校(图)

  • 教育部公布2011年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招生类别

      编者按:最近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教授的一项调查披露了我国当前博士生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调查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9年,全国在学博士生24.63万名;2010年,全国博士招生计划为6.2万人。博士批量生产,导师成为老板,根源何在?按照《教育规划纲要》部署,我国将加快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转变。我们亟待正本清源还研究生培养之本来道路。
     

    现象一:博士批量生产?

  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大部分博导认为自己适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6名。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

  传统吸纳研究生的单位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提供的专业技术岗位逐年减少,而大学招收研究生的数量逐年提高,已经从2000年招生39.7万人,到2010年提高到140万人。同时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仍然很高。

  现象二:导师成为老板?

  现在我国的“博导制”既不同于欧洲的“导师制”,也不同于北美的“老板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模式。调查显示,60%的学生认为,他们承担了导师课题一半以上的任务。有些导师的横向课题100%由学生完成。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成为一些博导为何愿意多招生的原因所在。

  如此一来,导师纷纷摇身一变,成了专管任务分包的“包工头”!有些胆子更大的教授,在接到任务或申请到课题项目后,把本科生也组织起来,完成任务后交由研究生代为过目,以此提高效率和进度。

  

 

  各方声音:研究生教育已变味

  变味一:博士学位成荣誉、身份和升官求职砝码

  博士学位是为了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但是许多大学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把它当作一种荣誉和身份,当作升官或求职的砝码。现在,研究生教育已经变味,以至出现了烹饪博士。

  变味二:重数量轻质量:在读学生10年增加19万

  一是博士生指导教师。在博导增长人数跟不上博士生扩招速度的背景下,高校评聘博导的门槛有所下降。有些博导本身水平就不怎么样,也很难带出高质量的博士。博导指导的学生多,也直接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变味三:只重论文数量不重能力

  学校之所以重视论文,是因为发表的论文数与学校排名有关;学生之所以重视论文,是因为发表的论文数与自己的文凭挂钩。“但是要搞清楚,只会写论文不会用于实践的知识不是真正的知识,人才也是‘纸老虎’。

  变味四:博士点成各方利益角逐场

  湖南某高校就曾经提出了“只要能申请到博士点,不惜财力”的口号。另外一些高校不顾自身情况,要求学校的博士点每年都要有一定数目的增加。

  变味五:博士论文评审“人情交易”成潜规则

  论文评审目前以实名评审居多。据多位博导透露,有的导师会把论文送审作为建立关系的手段,也不管对方是否是该领域的专家。“导师之间私下协调,相互帮忙”。

  研究生如何摆脱群体困境?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

  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导师和学生激励机制。通过招生、考核、过程管理等方面改革,加大导师的责任和权力。同时考虑设立优秀导师奖励,鼓励导师教书育人。通过设立博士生学术新人奖、完善奖学金体系、评选优秀博士论文等手段,激励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科学界要打破论文至上和SCI崇拜

  首先要改变考核的目标导向,科研单位尤其是从事应用型研究的,要坚决打破论文至上和SCI崇拜,考核中首先要看这个单位、这个人有多少成果转化成了生产力。 政策支持 助研究生摆脱群体困境。

  加强研究生需求预测,探索和建立招、学、用结合的学习和就业渠道,杜绝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同时,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研究生生活保障体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疏导,重视和帮助研究生解决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