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摘要】 通过对500例传染病患者不同的心理观察及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病人及家属都能积极地配合治疗、护理,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传染病;患者;心理特点;护理
疾病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对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打击,尤其是传染病患者在体检后或住院时,不愿进入角色,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出现心理异常。此时患者表现为焦虑、恐惧、自卑、紧张不安,不敢面对自己的疾病,渴望得到亲人的关心及理解,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得以早日康复。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心理上高度的应激状态,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我科近三年来,医治传染病患者500例,现就其心理特点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的500例患者中,近95%有心理异常。其中结核病220例,占44%,肝炎180例,占36%,其他占20%。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85岁。
2 心理特征
患者被确诊患传染病后,不仅自己要忍受疾病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失落,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因而感到自卑。
为了避免疾病的传染和蔓延,患传染性疾病的人都要实行隔离治疗。人是社会的人,都有爱与归属的需要,都有社会交往的需要。隔离就是这些需要的限制与剥夺,这在患者的心理上必然要引起剧烈的变化,因而感到自卑。不敢理直气壮地说出自己所患病种,经常把“肺结核”说成“肺炎”,把“肝炎”说成“胆道感染”等,害怕别人鄙视和厌恶自己的表现,产生愤怒、否认的情绪。有这种情绪的患者,常因一点小事迁怒他人,易激惹、爱发脾气。
因为许多传染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的特点,所以患者在治疗期间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悲观情绪和敏感猜疑等心理。他们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也常因病情反复而苦恼,恨不得有什么灵丹妙药一夜之间把病治好。因为治病心切,有些人像海绵吸水一样收集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经常揣度别人尤其是医生护士谈话的含义。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应当用什么药、怎么用,他们都想详细知道,尤其想掌握各项治疗的机制和效果。
3 护理
医生护士应当了解传染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待患者,向患者介绍医院规章制度,帮助患者熟悉医院的环境,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患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治疗的知识,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悲观、不满的情绪,努力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讲清传染病并不可怕,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是可以治愈的,而且要耐心细致地讲清暂时隔离的意义,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暂时被隔离的生活。给患者讲叙某些传染病的病程规律,宁肯把病程说得长一些,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治疗。因为传染患者被隔离,与社会交往减少,所以护理传染患者时,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当做某项处理时,注意讲清楚目的和意义,尽量消除患者的顾虑和猜疑。使患者感到安全,能够全身心放松接受治疗、护理。
3.1 儿童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国的儿童基本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其长辈都格外紧张,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受家属的影响,他们往往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的要求。因此,护理重点要加强对家属的心理引导,取得他们的配合。由于儿童患者病情急、变化快,加上又不善于表达,所以在护理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儿童患者情绪不稳定,注意力转移快,自尊心特别强,在护理工作中应耐心说服、劝导,多赞扬、鼓励,讲故事、念儿歌等形式,使其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态度粗暴、训斥、威胁。
3.2 中青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中青年是社会及单位的中坚力量,又是家庭的顶梁柱,一旦得病,其心理活动极其复杂,他们既担心老人、小孩,又要担心自己的事业、家庭生活。往往产生急躁的心理,不安心养病。青年患者还担心学习,遭到同学朋友的鄙视、疏远,甚至影响家庭生活。针对这一特征,尽量把相同年龄的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室,他们在一起,有共同的语言,可激发生活的乐趣,消除孤独感,劝导他们真正接纳疾病并认真对待它,同时还要做好家属及单位的工作,妥善解决患者担心的人和事,使其安心治疗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还要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有些患者一旦病情好转,就盲目乐观,不再认真执行治疗护理措施;一旦病程长、好转缓慢,就自暴自弃、悲观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以致产生轻生的念头,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鼓励、支持,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面对人生和现实,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3 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老年人一旦患传染病,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价值感,情感上变得幼稚,易激动。有些文化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但又不全面,对自己的疾病过分担心而产生心理障碍;有些家庭条件较差的老年人,害怕遭到子女的遗弃,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所以,护理人员应尊重老年患者,多关心,并说服家属多关心、探视他们,减轻老人的心理负担。对他们不可直呼床号、姓名,应使用尊称等。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所以护理人员听他们讲话要专心,回答问题要慢些,声音要大些,使他们感到受尊重、重视,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的发展要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再到人性化护理。患者是一个有着极其丰富情感的生物体,同时又属于社会,任何不良的心理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因此,掌握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疾病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