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基本知识复习讲义3(1)

2009-07-02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提到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它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也是人们的自己的社会行动规律,它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但这一过程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这既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过程的曲折性,又为社会形态更替的跨越性提供了条件和历史契机。

  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这两对矛盾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所以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阶级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其次,它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它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

  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首先,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再次,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超过,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及其根源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和途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2.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作为历史观范畴,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所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规定。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第一,科技改革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第二,科技革命推动生活方式变革。第三,科技革命推动思维方式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意味着增强了人类破坏自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仅要依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变革,依赖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也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合理利用。

  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坚持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坚持英雄史观,认为少数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现实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广泛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人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第一,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第二,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第三,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

  1.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离开了每一个个人的作用也就不可能有群众的作用。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明显地打上了其个人印记,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但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也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3.从必然和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受社会种种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制约。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即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和阶级分析方法。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