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证券资格 > 复习指导 >

石油期货的产生与发展(二)

2008-10-05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石油短缺现象开始露头。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阿拉伯产 ...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石油需求迅速增长,石油短缺现象开始露头。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此机会,将油价水平从每桶2—3美元戏剧性地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元,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税提高到65%,取代跨国石油公司成为油价和原油生产的控制者,欧佩克的官价成为石油定价的基准。第一次石油冲击后,伊朗在1978年发生了伊斯兰革命,由于这期间伊朗油田和炼油厂生产急剧下降,并且该年年底伊朗石油出口一度停止,石油输出国组织再次提高价格,石油价格不断上涨,一度高达每桶35—40美元。经过70年代两次石油冲击,原来的跨国公司控制之下的石油市场结构被打破了。随着跨国石油公司独占所有权的消失,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逐步转变为贸易商,通过贸易、运输和从事服务工作,利用油价的变动,着眼于短期市场和现货交易。但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70年代以后也并未形成对世界石油市场新的垄断。这一方面是由于油价猛涨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发达国家制定了种种节能计划,需求结构有所改变。例如轻质的北非原油较之海湾原油更受欢迎,而非石油输出国组织国家的产量逐渐上升,英国、挪威和墨西哥因发现新油田最为明显,1982年第一季度非欧佩克国家产量首次超过欧佩克国家产量。另一方面,石油输出国组织作为卡特尔的内部不稳定性暴露无遗,不断有成员国超配额生产。这样,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两次石油危机后的80年代直到现在并没有取得石油价格的控制权,仅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石油市场结构和价格形成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结构日益多元化,市场供需参与者都增加了。石油价格较前低迷而又多变,1986年和1998年wti(西得克萨斯中质油)价格更是曾暴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海湾战争期间又曾快速上涨。由于传统的官价体系已不能反映石油冲击后复杂多变的价格变动,更多的石油交易商从价格固定的长期合同转向现货市场交易。挪威和英国80年代较早地放弃了官价体系,逐渐转变为现价体系。现货交易由70年代的剩余市场(residual market)变为形成石油市场价格的主导市场,并且成为石油公司、石油消费国政府制定石油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现货市场进行的交易总额,1985年已增加到55%以上。具有规避风险作用的远期市场也有很大发展。下表反映了现货和远期原油市场在1980前后的增长。

  现货和远期石油市场的增长

  年份 实际交割现货油轮数 实际交割远期油轮数 油轮总数

  1973 54 0 54

  1974 96 0 96

  1975 154 0 154

  1976 330 0 330

  1977 327 0 327

  1978 291 0 291

  1979 315 0 315

  1980 290 0 290

  1981 405 0 405

  1982 573 122 695

  1983 1014 806 1820

  1984 3149 2254 5403

  1985 5628 3058 8142

  同时,石油期货得到迅速发展,在价格形成和规避风险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由于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兴起,西得克萨斯中质油和北海布伦特原油已取代阿拉伯轻油成为公认的基准油品。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