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的根本措施是( )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2.《谏逐客书》中,李斯用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都出产于别的诸侯国,来证明驱逐
客卿是错误的,这种论证方法是( )
a.演绎法 b.例证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
3.《谈时间》一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演绎论证; b,比较论证;
c,归纳论证; d,类比,对比,归纳论证
4.《论毅力》中,梁启超引用孔子的话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这里所包含的一个成语是( )
a.半途而废 b.功亏一篑
c.事倍功半 d.劳而无功
5.《选择与安排》中,作者在论证一件艺术品必须是一个有机整体时,所用的比喻是( )
a.擒贼先擒王 b.浮雕突出于石面
c.常山蛇阵 d.自己打自己耳光
6.《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霁云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手法是( )
a.类比显现 b.对比反衬
c.象征暗示 d.侧面烘托
7.李密的《陈情表》一文属于
a,书信; b,小说; c,辞赋; d,奏疏;
8.《爱尔克的灯光》中,象征着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是( )
a.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
b.哈里希岛上的爱尔克的灯光
c.“我常常看见的”“我的心灵的灯”
d.“傍晚,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
9.《往事》中说,“海是神秘而有容”。这里的“有容”的寓意是( )
a.容貌美丽 b.胸怀宽广
c.从容自得 d.充实丰富
10.《背影》中,叙写父亲买桔子之前,先描述他是个胖子,穿铁路、爬月台困难,这种表现手法是( )
a.铺垫 b.侧写
c.对比 d.象征
11.杜甫诗歌的风格是( )
a.沉郁顿挫 b.飘逸奔放
c.清新淡雅 d.通俗易懂
12.孔子认为“大同”与“小康”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
a,人事制度; b,物质文明;
c,所有制形式; d,精神文明建设
1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与王维齐名并称的著名诗人是( )
a.王昌龄 b.岑参
c.孟浩然 d.高适
14.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情感内涵是( )
a.赞春花秋月之美好 b.叹良辰美景之易逝
c.盼良辰美景之再来 d.发物是人非之伤痛
15.《陌上桑》同“脱帽著帩头”相同表现手法的是
a,采桑城南隅; b,缃綺为下裙;
c,冉冉府中趋; d,但坐观罗敷;
16.《前赤壁赋》中,苏轼用来解脱精神苦闷的哲理是( )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c.“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d.“登仙”、“长终”是不可能的
1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修辞手法是
( )
a.流水对 b.鼎足对
c.反复 d.顶针
18.下列作品,通过副标题点明主题思想的是( )
a.郭沫若的《炉中煤》 b.高尔基的《鹰之歌》
c.屠格涅夫的《门槛》 d.契诃夫的《苦恼》
19.《断魂枪》描写的时代背景
a,戊戌变法; b,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前后);
c,清明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0.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a,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还是留在人间!
b,想佳人妆楼长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想起美女,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
c,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刮起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d,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色的你的衣服,就在我的心里。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的考试范围和基本内容,限于本“考试大纲”规定的28篇精读课文,但泛读课文可用作阅读理解的例题材料。具体考试内容包括:
1、 指2、 定的8篇课文要求背诵;
3、 语言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中的常见文言虚词、实词和句式。现代文不4、 考语言知识;
5、 文体知识:考核文言文课文所涉及的古代文体分类及其主要形式特征。现代文不6、 考文体知识;
7、 作家作品知识:考核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古代和现代作家作品基本知识;
8、 课文阅读分析:考核每篇精读课文的主要观点(或主旨)、思想内容、写作特点、语言修辞等。要求既能从整体上领会把握,9、 又能结合课文的有关段落进行分析论述。
10、 文字表达:考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11、 但不12、 限文体(诗歌除外)。
二、28篇精读课文的考核要求:
(一)课文阅读分析的总体考核要点:
1、把握并归纳课文的主旨(记叙文的中心思想,论说文的中心论点,诗歌的基本思想感情,小说的主题等),理解其思想认识意义;
2、 领会课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或艺术表现手法,3、 如论说文的论证方法,4、 记叙文中的叙事方法、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方法,5、 抒情诗文的情景交融,6、 比兴象征及其他抒情方法等,7、 能联系课文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8、 识记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或富于艺术表现力的精彩词句,9、 对其含义及表达作用作出简要说明;
10、 记并理解课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11、 如比喻、比拟(拟人或拟物)、对偶、排比、夸张、反语、用典、反诘、设问、借代、暗示、层递等,12、 并能具体说明其表达作用。
(二)28篇精读课文的具体考核要点:
1、《孔孟语录》(十二则)
(1) 概括这12则语录所包含的主要思想观点,(2) 理解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3) 重点理解这12则语录中关于人格修养的论述。
(4) 体会这些语录在表达上精辟警策的特点。
(5) 背诵这12则语录。
2、《渔父》
(1) 把握屈原崇(2) 高品格、人生态度的精神实质。
(3) 理解本文所用的对比描写手法,(4) 说明这一手法对突出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
(5) 认知本文用人物对话形式展开叙述的写作特点。
3、《念奴娇
•过洞庭》
(1) 领会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超拔高洁的人格魅力。
(2) 分析这首词物境描绘与心境呈示两者高度融合、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3) 体会这首词下片以展开想象来拓展意境、强化情感的特点。
4、《秋夜》
(1) 认识鲁迅先生的人格精神力量,(2) 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怀念和崇(3) 敬的感情。
(4) 把握本文通过描述梦境来写人、抒情的构思特点。
(5) 理解并分析文中象征手法的表现作用。
(6) 理解并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表现作用。
5、《秋水》
(1) 理解本文关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2) 因而(3) 不(4) 能自满自足这一人生哲理,(5) 说明其客观认识意义。
(6) 从寓言运用、景物描写、援譬设喻等方面,(7) 具体分析本文把抽象哲理化为具体形象的特点。
(8) 领会本文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9) 并联系课文有关部分进行说明。
6、《归园田居》(其一)
(1) 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安顿生命、返归自然的喜悦心情。
(2) 领会此诗中以入俗之苦反衬归隐之乐的对比写法。
(3) 理解并分析这首诗以常景写真情、情景相互生发的艺术特点。
(4) 体会这首诗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特色。
(5) 背诵这首诗。
7、《前赤壁赋》
(1) 体会苏轼写作此赋时的复(2) 杂心态和情感变化,(3) 把握作者忘怀得失、随遇而(4) 安的人生态度。
(5) 理解并分析此篇赋文创造性运用赋体主客问答,(6) 抑客伸主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矛盾的独特构思。
(7) 具体分析此篇赋文写景、抒情、说理有机结合,(8) 具有理趣之美的特点。
8、《徐文长传》
(1) 理解徐文长独立一时、卓尔不(2) 群的奇特个性,(3) 和忧愤成疾、颠狂自戕的悲惨命运。
(4) 体会本文“文中有我”,(5) 感情强烈的总体特色。
(6) 分析本文不(7) 求事件完整、围绕笔下传主个特征精心选材的写作特点。
9、《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1) 理解作者忧伤国事、虽遭闲置仍志在恢复(2) 的思想感情。
(3) 理解这首词的抒情层次,(4) 体会其跌宕起伏的抒情特色。
(5) 认知这首词以古喻今的表现手法,(6) 分别说明词中典故的寓意。
(7) 背诵这首词。
10、《登西台恸哭记》
(1) 理解本文中为抗元英雄文天祥、为宋朝覆亡而(2) 恸哭的强烈爱国民族感情。
(3) 领会本文的“哭”字贯串全文的结构特点。
(4) 具体分析文中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在表达主题、抒发感情、烘托气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功能。
(5) 体会本文隐约其词、意在言外的行文风格。
11、《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1)理解本文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基本观点。
(1) 领会本文逐层推进、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
1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 体会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之情,(2) 以及渴望祖国日益强盛的殷切(3) 情意。
(4) 理解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过程,(5) 理清诗篇情感逻辑层次。
13、《垓下之围》
(1) 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2) 同(3) 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4) 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5) 分析项羽的主要性格特征。
(6) 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特点。
14、《秋兴八首》(其一)
(1) 领会这首诗将诗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相交织的深厚意蕴。
(2) 具体分析这首诗绘景与抒情联系密切(3) 和洽的艺术特点。
(4) 背诵这首诗。
15、《闺意上张水部》
(1) 体会这首诗所表现的唐代士子应举考试时既踌(2) 躇满志、又忐忑不(3) 安的心理特点。
(4) 理解这首诗运用比喻,(5) 借新嫁娘见舅姑来抒情达意的艺术特点。
(6) 背诵这首诗。
16、[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
(1) 理解这个套曲蔑视帝王、揭露其本来面目的中心意旨,(2) 概括刘邦形象的主要特征。
(3) 具体分析这个套曲通过误解、变形等手法所造成的反讽效果。
17、《陈情表》
(1) 理解本文通过标(2) 举孝道来获得同(3) 情,(4) 使皇帝罢诏的意旨。
(5) 领会并分析本文真切(6) 动人的抒情特色。
18、《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1) 体会作者对妻子情真意切(2) 的悼亡之情。
(3) 理解本词将生者与死者合写、以体现悼亡主旨的构思特点。
(4) 具体分析本词赋、比、兴结合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19、《再别康桥》
(1) 把握作者故地重游的眷恋、珍惜、忧郁交杂的情怀。
(2) 理解这首诗通过选择意象、运用比喻象征来丰富诗歌内涵的艺术特点。
20、《蒹葭》
(1) 理解这首诗所包含的向往“伊人”、执着追求而(2) 不(3) 可得的情意内容,(4) 以及诗歌中心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寓意。
(5) 体会这首诗意境朦胧、含蕴不(6) 尽的艺术特色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征。
(7) 具体分析这首诗通过时间、空间的推移变化来深化意境,(8) 表现感情的写作手法。
21、《长恨歌》
(1) 认识这首诗所表现的李、杨之间忠贞不(2) 渝的爱情,(3) 以及作者既满怀同(4) 情又不(5) 无讥刺的复(6) 杂感情。
(7) 具体分析这首诗中心理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8) 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22、《鹊桥仙》
(1) 领会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故事提示人间爱情真谛的新警立意。
(2) 理解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结合的写作特点。
(3) 具体分析这首词以天上双星暗喻人间男女的象征手法。
(4) 背诵这首词。
23、《登幽州台歌》
(1) 理解诗人怀才不(2) 遇、报国无门的伤痛之情、及其在封建社会的普遍意义。
(3) 领会此诗以拓展时空背景来突出抒情主人公形象的艺术特色。
(4) 背诵这首诗。
24、《西塞山怀古》
(1) 理解这首怀古诗所表现的深沉忧患意识,(2) 及其劝戒当朝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
(3) 具体分析这首诗叙事、议论互为表里,(4) 怀古、论今融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5) 具体分析说明诗中几个关键性动词的表达作用。
(6) 背诵这首诗。
25、《春江花月夜》
(1) 体会这首诗中复(2) 杂交织的种种人生感慨,(3) 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 理解并分析这首诗以月光统摄群象,(5) 画意、诗情、哲理相互融汇的艺术特色。
(6) 具体分析本诗以暗示手法写人情的特点。
26、《双双燕》(过春社了)
(1) 把握这首词借咏双燕以寄托情思的总体特点。
(2) 具体分析这首词摹写物象形神兼备(3) 的写作特色。
27、《梅圣俞诗集序》
(1) 把握本文所确立的“穷而(2) 后工”这一文论观点的内涵。
(3) 理解本文将说理、写人、谈诗三者糅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4) 具体分析本文多角度、多手法阐述梅尧臣诗之工的行文特点。
28、《板桥题画》(三则)
(1) 分别概括这三段题跋所包含的理论观点。
(2) 重点理解和分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
三、试卷题型和分数结构:
(一)选择题:20分
(二)填空题:10分
(三)词语解释题:10分
(四)翻译题:10分
(五)简答题:20分
(六)分析题:30分
(七)作文:命题作文,文体不限(但不能写成诗歌),字数要求800字以上,50分。
四、命题、考试用书:
《大学语文》,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