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
你知道吗?陕县除了温泉,还有更吸引人的去处——地坑院,这对于喜欢民居的我来说,是必须要去的地方。
地坑院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是“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建筑奇迹,起源于人类早期穴居,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居中最有特色的生土建筑之一。从酒店向东行驶,开始盘旋上山,说是山,并没有石头,而是粘硬的土质。我们的心情好极了,红色的坡度很大的盘山路,汽车只能慢行,使我们能尽情欣赏路边沟壑里成片的耀眼的向日葵。大约二十分钟,我们来到了山顶,路途陡峭,顶部却如此平坦,确实适合挖坑建房。
随着讲解员走近地坑,好神奇呀,一个个方方正正的大坑呈现面前,坑的四周砌着一米多高的青砖青瓦的拦马墙。确实需要砌围墙,不然,哪位村民走个夜路还不得掉坑里?讲解员告诉我们,除了安全考虑之外,拦马墙也用于排雨,而且也是建筑装饰的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坑底的院落里种着各种果树,远远望去,每个坑里露出不同的树冠。我们趴在围墙上往下看,真有意思,院子里的景色一目了然,古老的木门,生动的年画,各种挂在墙上的农具,谁家有几间房,谁家有几口井,谁家有几棵果树,没有一点隐私。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充满信任,平静祥和地享受着地下生活。
地坑院的拦马墙
见树不见房
一览无余
我们拾级而下,穿过拱形的门洞窑,进入院子里。地上烈日炎热,坑里却阴凉得很,我们的汗一下子消散了。院子方正整洁,枣树、梨树郁郁葱葱,四周的窑洞各有用处,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等,功能齐全。正对门洞向阳的一面是长辈居住的主窑,左右为侧窑,主窑一门三窗,比其它窑洞都要宽大,以显示主人地位的尊贵。
我们兴奋地在各个地坑院、各个窑洞穿梭拍照,当我把图片发到微信群里的时候,朋友们不约而同提问:“下雨怎么办,不是流到坑里了吗?怎么排水?”讲解员进行耐心的讲解:上文提到的,地上青砖青瓦的拦马墙可用于排雨水,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最重要的是,地坑院中间都下挖了4到5米的旱井,俗称渗坑,专门用来聚集渗入坑内的雨水。而且,地坑院与通往地面的通道旁有一口深水井,加一把辘轳就解决人畜吃水问题。这样的设计,令人叹为观之。
参观地坑院是我豫西之行最大的收获。
中午,我们品尝了当地最有名的一家羊肉汤,汤色乳白,羊肉鲜嫩,连不爱吃羊肉的我也赞不绝口。
车子在深山如画的美景中行驶了两个小时,近了,更近了,在路边五颜六色野花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豫西峡谷大漂流的源头。我因身体原因无法参与,只好坐在停车场的台阶上等待他们凯旋。唱唱是不太想去的,可能有些害怕紧张,犹犹豫豫地穿上救生衣,戴上安全头盔。可两小时后,她尖叫着冲了回来:“妈妈,你都不知道有多刺激,多好玩!我和小姨刚开始在明河里漂,又赏景又打水仗,好开心。可后来到了300米长、40米落差的黑洞里,伸手不见五指,我吓得闭上眼睛,可后来还是睁开了,反正什么也看不见。一处比一处惊险,到处是尖叫声,太过瘾了,真想再漂一次!”这就足够了,孩子如此满意快乐,跑这么远的山路,我汗流浃背的坐等两小时又算得了什么!
孩子们太疲惫了,在车里沉沉睡去。我们又穿梭在深山里,空气清新,白云怒放在蓝天,层层叠叠的山脉翠绿欲滴,路旁鹅黄的野花,沧桑的木篱笆,静默的瓦房,悠闲的山民,真爱这宁静的生活。
傍晚,我们到达豫西之行的最后一站,卢氏县双龙湾。老实说,这一景区似乎还没有完全开发,加上前一段爆发洪水,所以河流浑浊,游客稀少,不过也多了一份质朴。我们找到一家干净的农家乐,围着桌子坐在院子里,吹着小风,吃着美味的农家饭,忘却一天的疲倦。
天色越来越暗,我们发现对面的山上有点点灯光,怎么回事,有人住在山上吗?等到天完全黑下来,我们惊呆了!山上千百盏灯光忽明忽暗,像千百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山凹处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一会儿如弯弓,一会儿如圆盘。感谢山民的良苦用心,虽然是人工的,但星星点点如此梦幻,给漆黑的山林之夜带来童话色彩。我们坐在院子里边聊天边欣赏着满山繁星,久久不愿离去。
山村的童话世界
第三天
唱唱有些不舒服,我来陪她留在旅店。早饭后,我到处兜兜转转,游客们都去双龙湾游玩了吧,村子里特别安静。我在山坡不停发现着:核桃树、梨树、柿子树、包心菜、黄瓜……忽然听到悦耳的乐曲声,低头往河边一看,有一辆垃圾车停在那里,感动一幕出现了,各家各户的主人像听到哨声一样,都推着自己家的垃圾桶从每条山路汇聚过来。村民的环保意识好强呀,大家如此讲究卫生,遵守规则,才换来双龙湾的洁净与美好!
要离开了,恋恋不舍。不舍豫西的美景,温泉、地坑院、大峡谷;不舍豫西善良淳朴的村民,那满山“繁星”,那老老少少推着垃圾桶的淳朴身影……
我们河南好地方,大美豫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