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网精心整理有关垃圾处理社会调查报告:更多出色文章请查阅读书人网:www.READER8.CN
最近我走访了深圳市环卫处,调查了本市垃圾堆放、清运和处理的情况。这里我把调查的材料分两项说明。
一、从垃圾的危害来看处理垃圾的重要性
垃圾在人们生活中是必然存在的。仅就生活垃圾来说,我市每人每天要生产一公斤多的生活垃圾,每人每年就有近四百公斤的生活垃圾要处理。从整个深圳市来看,每天将有八十万公斤垃圾急需处理。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大量垃圾随意堆放,长期囤积,就会占用土地,产生臭味,造成对大气、水域和土壤的严重污染,而且导致苍蝇、昆虫及鼠类的滋生,威胁居民的健康。因此垃圾是城市的一大负担。垃圾处理起来并不容易,可以归纳以下几点:第一,从垃圾的平均组成来看本市居民的生活燃料大多以煤为主,煤灰占垃圾总量的四分之三,市场及厨房有机废物约15%—20%,再就是街道庭院的落叶尘土等,总量是无机垃圾施肥,并且还混有一定数量的玻璃、塑料、坏金属等杂质,难于燃烧销毁。第二,用这种含有杂质的垃圾施肥,就会使土地碴化。据调查,施用这种肥料碴化的土地,已由原来的百分之十五点七,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五点五,问题很严重。再说我市郊区在落实分田到户后,肥源 立足自给,含杂质成分的垃圾,愈来愈不受欢迎。第三,过去处理垃圾都是埋在地下,现已发现垃圾埋在地下会破坏地下水,填埋后的场地也派不了大用场。何况在远郊和市区一切可供垃圾填埋的洼地大都用完,寻找垃圾出路,迫在眉睫。还有本市虽以做出保护环境卫生的一些规定,但由于不能严格执行,成效不大。随地乱抛垃圾的情况到处存在,垃圾量还在不断增加。如何处理好垃圾,确实是当务之急。
二、如何处理好垃圾
第一,城市建设需要综和处理,服务设施需要配套成龙,垃圾处理应当在综合处理之中。本市设有环卫处,市领导亲自过问,对垃圾处理,也在无害化治理、能源改造、资源利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市里已建有五十吨无害化处理工厂,不久还将建立二百吨垃圾无害化处理工厂;还有本市研制的垃圾渗浸粪便的颗粒有机肥料,肥料好,成本低。本市已把垃圾资源化纳入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
第二,处理垃圾前景广阔,但目前还应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减少垃圾来源。例如蔬菜在农村就应该先进行加工,将不能用的菜杆、采根、黄叶等除掉,不要带进城市,蔬菜公司则应该做好蔬菜保管工作,避免蔬菜黄烂,减少垃圾量。收购旧货处要适当提高废纸、塑料片、玻璃等物品的收购价格,这样可以减少人们丢弃这些东西的数量。
第三,垃圾处理工作是全民的工作,必须深入进行宣传,使人人重视。垃圾处理是环境卫生的重要环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卫生状况,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和人民的公共道德水平。我们应该彻底改变“少数人治脏,多数人制脏”的状况。治脏除了专业队伍以外,还可以适当组织业余、课余、公余的劳动服务队,工农商学兵,大家齐动手,人人关心城市卫生工作。特别对中学生更应该鼓励他们参加体力劳动,鼓励他们为净化、美化城市出谋献策,也可以把这作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劳动后备军来抓,这样,收效是会大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发展,垃圾处理也必将日趋现代化,前景必将无限光明。
(二)
关于我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垃圾围城”已经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垃圾分类是促进垃圾减量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根据《花都区人大常委会2013年度工作要点》的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成立由副主任徐兆东为组长、市区人大代表、常委会机关人员为组员的专题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等方法对我区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深入调研,调研组基本掌握了我区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并收集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区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推进情况
自我区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全民动员,科学引导,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全区城乡(新华城区38个社区、各镇村)已全面推广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一)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四进宣传推广”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村庄),深入各社区、农村、大中小学、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坚持每月举行“垃圾分类全民行动日”活动,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宣传。通过一对一指导、图片展示、游戏互动、有奖问答、派发宣传小册子、派发垃圾分类指引、张贴宣传海报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全区范围内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增强全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播放、刊登垃圾分类资讯和垃圾分类公益广告,创办并派发《花都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简报》(月刊),在全区范围内营造浓厚生活垃圾分类氛围。
(二)完善和规范配套设施,充分提供垃圾分类条件。一是配齐各类设施设备。根据居民人数、楼层特点、垃圾收运等情况,坚持不浪费,按需分配的原则,对城区38个社区146个小区、学校、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配置了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为各镇(村)派发分类收集桶、分类转运收集桶、家庭垃圾桶、垃圾分类收运车、餐厨垃圾降解机等设备,为村(居)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利用多种方法处理餐厨垃圾。餐厨垃圾进行分类收运以后,一些经过压缩脱水后运往区、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用餐厨垃圾降解机进行处理;一些运到各镇的沤肥点进行填埋沤肥,还有的运送给有需求的大型种植、养殖户;农村厨余垃圾主要通过村民自行处理消化(喂鸡、喂猪)。目前,全区共配置了10台小型生物降解机,分别在新华城区和各镇开展试点餐厨垃圾就地处理,农村餐厨垃圾做到不出村、不出镇。三是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区供销社作为生活垃圾分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大力推进可再生回收网络建设,全区城乡做到资源回收站点全覆盖,进一步保证居民家庭产生的可回收物“能卖拿去卖,资源再利用”。
(三)充分挖掘垃圾分类主体,有序推进工作开展。将学校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力军,通过开展“师生手拉手,小手拉大手”活动,教会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把学校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示范单位,谋划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的长远战略部署。将物业管理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主力军,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最终要靠物业管理落实,把有物管的生活小区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主战场之一,部分小区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将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生活垃圾分类的引领军,坚持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先行开展;把联系社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好坏纳入了机关绩效考评的范畴,把机关联系社区和联系农村结合起来,要求机关带动指导社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部分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认识不够,短时间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还比较难,部分家庭分类积极性与投放准确率有待提高。二是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规模较小,现有小型生化处理设备还不能满足厨余垃圾的处理量。农村挖坑沤肥是否合理、对土壤和地下水是否有影响,尚需有关职能部门作进一步分析论证。三是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资源回收队伍需要进一步规范,资源回收率还需提高。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宣传,增强市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认同感和自觉性。
“垃圾是放错位置的宝贵资源”。强化宣传教育是推广垃圾分类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变广大群众生活习惯的有效办法。一是坚持正面宣传。进一步丰富宣传载体,将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经常化、人性化,继续利用电视、电台、网络、报纸等媒体持之以恒地强化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画报、橱窗、滚动电子屏等形式进行长期宣传,反复宣传,提高知晓率和参与率。可借鉴日本的做法,通过动漫大力宣扬环保,从小教育学生懂得环境是人类赖以健康生存的空间,破坏环境就是“大坏蛋”。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载体,强化对学校、青少年人群的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开展警示教育。据资料反映,2011年广州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1.8万吨,并以5%的年均速度增长,这些垃圾超九成依靠填埋处理,预计到2014年年底,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全部填满。因此,可适时组织市民群众参观垃圾填埋场、焚烧场,现场感受“垃圾围城”的危害,警示市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紧迫感;同时,可借鉴日本的教育方式,组织市民群众到垃圾焚烧场参观,让他们现场看到不同的分类会影响垃圾焚烧转化率和资源回收再利用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市民群众的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认同感和自觉性。三是做好技术处理方面的宣传引导。通过前期广泛的宣传,市民群众基本树立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大部分居民能够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进行投放,但由于终端设备的不足,导致环卫工人将群众分类投放的垃圾再次混合清运,这一现状使得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热情受挫。终端处理设备的投入不足,已成为影响垃圾分类推广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推行垃圾分类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加大终端处理设备投入的基础上加强终端处理技术方面的宣传引导,纠正群众认识上的偏差,培养自觉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
(二)进一步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社会化终端处理手段。
垃圾分类处理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社会化终端处理手段,全面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为建设生态、循环、可持续的垃圾处理系统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首先是规划先行。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补充、修订和完善环卫城乡一体建设规划,完成确保20年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规划,加强资源回收中心、垃圾焚烧发电厂或其他处理设施、餐厨垃圾处理厂、有害垃圾处理厂等规划。其次是保障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用地。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村)改造中要优先配套建设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建设用地供应,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大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要在小区内规划一定比例的垃圾处理设施并建设,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前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二是加快推进现有环卫设施升级改造。完善收运网络,推广密闭、环保、高效的垃圾收运系统。对现有的收运车辆、垃圾转运站、垃圾房进行技术升级,有些先进的垃圾收运车具有压缩功能,可取代在稠密小区的垃圾压缩站,减少环境污染和居民投诉。加强环卫公建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结合垃圾产生量及分布状况,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和建设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进一步完善居民小区的垃圾分类收集和公众场所的环卫设施配套,形成分类投放、分类收运的体系。三是加强处理设施常态化监管。推行行业监管、专业监管和社会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变末端监管为过程监管。完善全区统一的垃圾处理设施在线监管和监督评价信息化平台,提高监管效率。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染防控应急预案,落实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和应急措施,防止污染事故发生。积极探索建立公众参与、公开监督机制,增强监管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
(三)进一步强化保障,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处理的长效机制。
环境引领未来,保护环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垃圾分类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具有长远性、社会性和公益性等特点,因此要坚持政府主导与监管、社会组织参与监管和企业化运作,积极探索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政策、制度。一是建立垃圾终端处置阶梯式收费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垃圾终端处置阶梯式收费制度,通过经济杠杆调动各区域参与垃圾处理的积极性,促进垃圾处理区域合作与和谐发展。对终端垃圾处理费用进行核算,出台具体办法规范经济杠杆促进垃圾分类减量,对各镇(街)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场的量进行考核,超量加价,减量奖励。明确补偿方式,对垃圾跨区域流动进行费用征收和补偿,对垃圾处理设施属地付出的政策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给予补偿。二是建立考核和问责机制。制订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评和奖惩方案,按年度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任务列为区、镇两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指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和文明城市考核指标。区生活垃圾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各镇(街)、各部门工作进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镇(街)、各部门行风评议的一项指标。考评结果实行督办、考评和通报制度,对成绩显著的镇(街)、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三是建立市场准入退出和评价机制。研究制订鼓励企业、市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将垃圾资源化处理纳入循环经济范畴。逐步施行对工矿企业征收垃圾处理费的措施,根据企业的税收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由税务部门代收后返还政府,专款专用。建立健全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市场准入制度,社会企业可依法通过行政许可,参与垃圾处理。
相关推荐
读书人网将定期的对本页面进行更新,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读书人网(http://www.reader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