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村里戏台写对联的往事对联故事
去年春节前,老家村子的戏台建好了。这是村里群众盼望已久,经大家共同出力才建起来的。虽然没有城里舞台的标准
去年春节前,老家村子的戏台建好了。这是村里群众盼望已久,经大家共同出力才建起来的。虽然没有城里舞台的标准、气派,但也是工程师设计,钢筋水泥倒制,墙体贴玛赛克,戏台顶是钢架结构,还配有玻璃秋千窗,似模似样,很有点现代气息。这是家乡群众在逐步富裕后,在建好乡村水泥路,建设了水泥灯光篮球场后,又建了戏台,这是在追求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乡村的一个体现吧!戏台建好了,两边柱子是要写个对联的。我弟和村长为筹建戏台花了不少心思。他俩对我说:“你墨水多点,又会书法,由你来写个对联吧!”我当然乐意接受。但写什么呢?这确是值得推敲的问题。戏台联不同于春联,它不是每年都换的,一经写好,多年不变,甚至是永久性的。况且这戏台不光用来演戏,还可以用来开展其他活动,是综合性的室内场所,可以称为村中的文化活动中心了。这样,这对联就更要体现文化内涵了。如写农村改革开放后的面貌变化,当然可以,但不容易写好;如从戏台功能方面考虑,“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也有一定的意境,但又感单调些。我村是朱姓子民,如写朱子治家格言类也未尝不可,但那些格言警句可否古为今用呢,我也把握不准。真是搜索枯肠都未想到满意的联句。于是,我又翻家里的藏书,找来《品联撷趣》,忽然看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写的一副对联:“读好书,耕好田,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这是劝人劝业、格言箴语的劝世联,很有哲理,我正是想写这样的对联,可以直接拿来用。但又想,这联毕竟时代久远,缺乏现代气息,我何不在此基础上改写,赋予新的内涵呢?现在的村里群众放开手脚,大力发展种果种菜,哪样作物效益好就种那样。还有不少村民已经不局限于一亩几分地了,早已洗脚上田,务工经商,从事各行业的都有了,致富了。但同时也看到农村中一些人致富后,染上恶习,参与赌博,把原先创下的家业败个精光。针对这种状况,我想这对联可以写成“耕田好,经商好,效果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道难不难”。这样写是否合适,我也把握不准。便向我市著名作家、对古诗词很有研究的我读中学时的老师吴汉林请教,还征求村中一些人的意见。他们都说写得好,既有农村特色,符合现实,通俗易懂,又含有哲理,不失为教育群众、警醒后人的好联。写什么问题解决了,这回是怎样写字了。我自知凭自己这点书法功底,要写好这对联不容易。但我想,农村戏台对联,不同于一般的书法展览,主要是写得大方工整,大众化,一般群众都能读得懂,雅俗共赏就行了。我拿来旧报纸,反复练习,大胆落笔,力求把字写得饱满有力些。由于对联中重复使用的字较多,如果每个相同的字都是一个模样,那就显得呆板,也犯了书法大忌。这样,我就将这些重复使用的字,有的写繁体有的写简体,大小结构也有一定的变化,才显得活些。俗语说,人怕笑,字怕吊。我把写好的字挂起来看,有的真是“站立不稳”了,于是又重写,直到满意为止。把写好的字送到广告公司加工压铸,还用红字,镶上戏台两边,效果还不错,为戏台增色不少。戏台建好了,很多人包括邻村的一些群众也骑着摩托车过来看。大家都很注意看对联,一些小学生也在指指点点,问这个“ ”是不是那个“难”。也有人挑剔说,你们看啊,上联用了四个“好”字,下联用了四个“难”字,联起来就是“耕田好难好难”。这是他的一种理解,历来都没人说“耕田好易”的,现在党中央还在加大力度解决“三农”问题呢!但我这里立意不是写耕田难与不难,是讲在农村中,你认为干哪样能致富,哪样效益好你就去干那样,以“效果好便好”为标准,这是早已被人们认准了的道理。一些外地戏班来此演出,也都在议论戏台对联,有的还问是谁写的,意境挺好。去年,茂南区机关一名干部下乡到此,认为对联写得好,还在《茂名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推介这对联。我想,一副戏台对联,能引起人们的议论,特别是能引起村中青少年的议论,并记住了,这样,引导群众警醒后人的目的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