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演讲致辞 > 观后感 >

《北京遇上西雅图》观后感

2013-05-18 
在第一次来到Frank家两层带地下室的小别墅时,文佳佳也无疑透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无限向往。而通过与北京房价的对比,给观众一种这样的优质生活并不需要大量财产支撑的观念。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或者美国,尽管地价有所差,但对这种优质生活的渴望是不变的。美国房子便宜,不代表否定了不动资产的本质功能。

  二十年前,《西雅图夜未眠》以它温情兼幽默的风格,打动了无数观众,这部好莱坞爱情片在中国名气也不小。

  《北京遇上西雅图》继承了其笑中含泪的特点,在致敬中不免有所借鉴和模仿,但其整体作为原创剧本新鲜的元素不少,不失为一个流畅合理的故事。影片各方面的完成度也较高,观影时令人感觉轻松舒适,比及近年同期国产爱情电影,可谓个中翘楚。

  汤唯和吴秀波在片中贡献了出色的表演,尤其是汤唯前后形象的转变,展现了她对不同类型角色的驾驭能力。

  看到文佳佳从骄横跋扈到知足礼貌,看到她散下头发、扔下名牌、拿下架子,从一个奢侈娇气的“败金女”化身为朴实热心的邻家姑娘,洗去“小三”的身份,担当起母亲的责任,甚至是自力更生开创了事业——这一返璞归真的过程,观众很难不被打动。

  电影传达出这样一种话语:“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男人,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这是“败金女”受触动的动机,也是角色转变、故事展开的楔子。

  然而,在电影宣传过程中,反复提到的“败金女”这个词中的“败”一字值得高亮。这与另一个同音字“拜”组成的“拜金女”乍一听似乎没什么不同,事实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败金”和“拜金”都属于新词语,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解释进行分别。但从字面来说,败,主要是说败坏、腐败,也就是说挥金如土、铺张浪费;而拜,则是崇拜、向往,被金钱以及金钱可能带来的生活质量、名望地位所吸引、诱惑,并为之付诸往往是过激的行动。

  那么,《北京遇上西雅图》谴责了“败金”,它是否反对了“拜金”呢?

  整部片子的语境几乎完全是美式的。其中一个段落,文佳佳在纽约接受审问时说,自己喜欢“一夫一妻,两个孩子,一条狗”的生活,这正是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形象。

  在第一次来到Frank家两层带地下室的小别墅时,文佳佳也无疑透露出对这种生活的无限向往。而通过与北京房价的对比,给观众一种这样的优质生活并不需要大量财产支撑的观念。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或者美国,尽管地价有所差,但对这种优质生活的渴望是不变的。美国房子便宜,不代表否定了不动资产的本质功能。

  Frank作为一个“落魄叔”,Dead Beat,吃软饭的好男人形象,触及了文佳佳内心深处的柔软,但这并不足以满足文佳佳所渴望的优质生活。

  这也是在婴儿出生之后,在与Frank互倾情愫、温存数月后,文佳佳依然决定回国的一个原因。而Frank职业申请的成功,标志着其社会地位的重新确立,更是经济来源的重要保障。这时的Frank才具备了中产阶级家庭男性主人的资格,而两人的重逢也才变得合情合理。

  始终没有露面的钟先生和钟太太,作为缺席的形象,代言了“北京”也即是当下中国的社会风气。在金钱搭建的脆弱关系上,努力维系表面的和平,正室对小三睁一眼闭一眼,最后的复婚更是一种默认妥协。而Frank的前妻自不消说,为了权势利益,相伴多年的男人都不在意,“性格不合”不过是幌子。

  再来看月子中心的几位女同胞,房东黄太对女儿嫁给黑人的婚事表示“黑人有奥巴马,有乔丹,你怎么就选了个这样的?”这句话首先就托出了黄太对社会名流的崇拜意识;其次,即使这样拖家带口的黑人大叔,女儿也甘愿成婚,在真爱之外,不免令人联想到历来中国女孩为留美作为落地根基的假结婚。

  喜欢等超市打折疯狂采购的孕妇陈悦,张口闭口是回国倒卖的念想,完全一副投机倒把小生意人的形象。“白发魔女”周逸需要的是美国同性恋结婚的合法化,而同样被美式文化侵浸的她选择的捐精对象显然必须是哈佛的。

  而且说到底,中国人跑去美国生孩子,无论有什么别的借口理由,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国国籍的动机也是不言自明、欲盖弥彰的。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的确确不赞成“败金”的坏习惯,但从它的所有语言和行为即使不说是“拜金”,也有着深深的“崇洋”痕迹,并且无时不表现着对金钱不可或缺的地位的肯定。

  于是影片实际的价值观大抵可见——“败金”不好,但“金”没错。“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没钱必然不行,有钱不要乱花就是了。

  所以“他也许没钱,可他对我好,这就够了。”是粉饰过的意义——可以试想,如果Frank真的只是一个司机,没学历,没地位,没能力,只是一个“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的好人,故事能否成立?Frank自己说出“我一天看的病人比你一周都多”正是体现出他本拥有不容置疑的令人屈从的权力,文佳佳只是换了一个潜力股,学会了不盲目投资,而绝非退出了股市。

  粉饰成了“真情大于金钱”的观念使得本片一方面满足观众仇富心理,一方面给予观众富贵享受,展现着诸如五星级顶层套房看烟花这样的资本主义奇观。

  归根结底,“好莱坞”本身便是“拜金”的最好代名词。植入广告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电影本文之外的悖论。

  选择观看此片的观众被海报里帅哥美女光鲜的形象和“败金女”“落魄叔”这样有趣的组合,以及标题中“北京”“西雅图”这样符号化的大城市所吸引,如果有能力和机会,相信他们渴望尝试的一定是阿拉斯加大螃蟹而不是8.5刀的鱼。

  汤唯《晚秋》的故事背景设定同样也是在西雅图,国人终于可以在过海关被问及赴美理由的时候,抛开自己也许不熟悉的“西雅图夜未眠”,而堂而皇之地说出“汤唯的《晚秋》和《北京遇上西雅图》”。

  这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北京真的遇上西雅图了么?

  果不其然,“北京遇上西雅图”的英译并非“Beijing Meets Seattle”或者“From Beijing to Seattle”,而是叫“Finding Mr. Right”“Anchoring in Seattle”。

  前者极尽矫情恶俗,不说;后者anchoring一词是“抛锚”“停泊”之义,是外来人的靠岸,是不稳固的短泊,或许也可以引申为抛绣球、钓凯子之类的意味。

  在英文标题中,电影和Beijing与Seattle没有决定性关系。而影片内部,北京或西雅图又分别展现了多少——男女主人公的北京人身份、北京的房价、北京的大款习气得到抽象地表现,而北京外景地的镜头作为桥段几乎是一晃而过;西雅图作为淘金热壁垒、摇滚乐圣地、世博会旧址的城市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事实上,包括月子中心的大量拍摄正是在温哥华取景完成。

  显然,没有什么北京,也没有什么西雅图,即使有,北京也没有、更不会遇上西雅图。

  让我们把时光拨回去二十年,回到《西雅图夜未眠》诞生的1993年。1993年的北京或是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一年,有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田壮壮的《蓝风筝》、李安的《喜宴》、黄建新的《站直啰,别趴下》、 宁瀛的《找乐》、张元的《北京杂种》等等。

  《霸王别姬》和《蓝风筝》历史题材可不说;《喜宴》正是中美移民、文化冲突的现实体现;后三部影片则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市民生活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找乐》和《北京杂种》点明北京:老皇城根脚下,改革开放后的物质的丰盛和精神的迷惘,人际之间的暗算与失意,不甘妥协的自持与傲慢,是那时的北京。

  《西雅图夜未眠》的片名取自片中的广播节目名称,也是父子生活的写照。但《北京遇上西雅图》就是另一回事了,这其中没有“北京”,没有“西雅图”,两个城市名称演变成中美文化的符号代表,而“遇上”喻示文化融合。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明显是中国被改变,适应了好莱坞的主流文化价值取向,靠拢至美国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更准确地说,这是“北京”变成了“西雅图”。

  可以这样想象,二十年后,两个美国人在中国相遇,一包中南海,二两二锅头,操几句京片子,咿咿呀呀唱起京剧,洋人虞姬拔出洋人霸王的剑抹了脖子,那是多么凄惨荒诞的安排。

  我想这应该就是美国人看《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感觉。

  不过话说回来,《找乐》和《北京杂种》里的京剧和摇滚乐,也正是今日中国美式观念、西化演变的端倪,凭一眼谁能辨别如今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是曾经的紫金皇都呢?

  所以说,《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一部优秀的国产爱情电影,但它称不上经典,更难以打出国门之外,充其量供国内观众,特别是深受美国文化侵浸而无财力物力的年轻男女,笑笑闹闹地做一场无伤大雅的富贵优雅留洋爱情梦。

  它列举出了诸多社会问题,但没有提出任何像样的解决方案。导演薛晓路在接受采访时谈道:

  “我觉得电影在娱乐观众、创造商业性的大前提下,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功能,是记录下某个时代的某些特点,这是电影作为媒介不可回避的一个责任。这些话题其实我们都见怪不怪,但是没有人去把它当成银幕形象记录下来,当然是因为审查制度。”

  “审查的时候,他们说你太狡猾了,(影片)涉及到很多敏感问题,但是你用这么一个喜剧的方式,最后主流是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就使得这些问题被接纳,但如果不是用喜剧的方式处理,它就可能碰到一些风险。我觉得从创作者上来说,肯定不希望写一个东西被禁掉,然后被炒一炒。作品首先得有跟大众沟通的机会,达成沟通才真正形成作品。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宽容度大了,大家也知道社会就是这样,我没有专门去做褒贬,或者做道德上的批判、二元对立,只是有趣地呈现了这样一种状态。”

  展示与记录,不要求化解和深思,是《北京遇上西雅图》的最终落脚点。它是被糖衣包裹的理想爱情,正如片中文佳佳指着《西雅图夜未眠》说的一样:“这都是骗人的。”

  骗人的无妨。影评人大奇特指出:“《北京遇上西雅图》是致敬的《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1993),《西雅图不眠夜》是致敬《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1957),《金玉盟》是翻拍的《爱情事件》(Love Affair,1939),而1994年的《爱情事件》(Love Affair)又是《爱情事件》和《金玉盟》的翻拍。”

  1939年到2013年过去了七十余年,时代变了,观念变了,而人们为着同样虚拟的爱情故事感动,这已经是电影可以给人们的足够好的馈赠。2012年《西雅图夜未眠》的导演诺拉·艾芙隆离开人世,这个故事能够被如此致敬,也是“缘分的天空”再续的缘分。

《北京遇上西雅图》:从西雅图到帝国大厦

  看过,回家马上翻出《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 1993)重看一遍。被《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很多小巧的“致敬”之处勾起会心一笑。比如《西雅图夜未眠》中,汤姆·汉克斯在帝国大厦顶端找到儿子时,对他说:走,回家吧,也许我们还会养只狗。而《北京遇上西雅图》中,汤唯饰演的文佳佳幻想着和吴秀波饰演的Frank以及他的小女儿一起生活时,也说,一家三口人,加上一只狗,美国电影里不都是这么演的么。再比如阿拉斯加大闸蟹也在《西雅图夜未眠》中露了脸XD

  导演大大方方地向这部前作致敬。开头就让女主角汤唯点出了她来到这个城市的原因——因为这部浪漫到恨不得冒起粉红泡泡的爱情电影。影片中也时时闪回《西雅图夜未眠》中的场景。殊不知,这段“致敬”的历史远比这更长:《西雅图夜未眠》中,女主角Annie非常喜爱的一部电影是《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 1957),莱奥·麦卡来导演,老牌帅哥加里·格兰特主演,最终男女主角也有在帝国大厦顶端情定终身的一幕。更神奇的是,这部《金玉盟》则是导演莱奥·麦卡来翻拍自己二十年前一部作品《缘分的天空》(Love Affair, 1939),其中也涉及到一段男女主人公将帝国大厦作为定情地点的桥段。因此这样追溯来,这部影片最初的浪漫发生在1939年,74年前。

  致敬归致敬,其实两部影片的剧情截然不同。

  《西雅图夜未眠》讲述一个未能走出丧妻阴影的单身父亲Sam(汤姆·汉克斯 饰)带着儿子Johan到阴雨连绵的西雅图生活。在圣诞夜的广播节目中,Johan私自为父亲“征婚”,这个大胆之举无意间吸引了远在东海岸纽约的女记者Annie(梅格·瑞恩 饰)。阴差阳错鬼使神差,他们终于在情人节这天在帝国大厦顶端相遇。

  《北京遇上西雅图》讲述一个从北京来到西雅图待产的单身妈妈文佳佳(汤唯 饰),本来是个恨不得每天把钞票贴在身上的拜金女,在经历了情夫的失踪、经济的冻结,她慢慢重新找回自己,同时也和护理Frank(吴秀波 饰)产生了一对不掺杂物质的浪漫感情。

  也许两者的共同之处只是发生在同一个城市,同样借用了帝国大厦这个高海拔的浪漫之地吧。

  我喜欢影片那种平和的视角与心态。当整个世界都在大骂“小三”大骂女人物质的时候,导演把视线扯远,在大洋彼岸的另一个国度虚拟了这样一番复杂的人物关系。“小三”也是人,再物质的女人也自知冷暖的。同时,杂糅了中国孕妇到美国生孩子、夫妻分开为了让小孩去国外读书、女同志用捐精生小孩等时常被提起或者稍显边缘的社会议题。观众本不期望在一部喜剧作品中看到关于这些大课题的深刻思考,因此导演把它们处理成背景与旁线,让观众的视线还是可以集中在这个现实又稍微带点狗血的爱情故事身上。本片的配角表现都可圈可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一个个互相独立又相互连接的个体,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儿。

  影片中关于文化差异的处理也让人觉得比较舒服。影片不回避语言沟通的障碍,不回避西方社会对东方社会一些显现的不理解以及不认同(比如称Frank为“吃软饭的”)。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个单身母亲在一个异域文化中逐渐成长的轨迹与转变。

  汤唯的表演开始让我觉得很不舒服。也许是太习惯了她的文艺范儿,还是无法把《晚秋》中那个在灰色的西雅图街头像游魂一般晃荡的女罪犯与这个泼辣率性的北京姑娘联系在一起。但是逐渐的,你还是可以看到文佳佳(或者说汤唯)的真性情。演得了喜剧的演员才是真的好演员。而吴秀波的幽默属于冷质的,木讷的,少言的,但有时一个狐疑的眼神就可以让你发笑。写到这里不由要由衷感叹一句:也许真的是西方文化比较适合喜剧表演,你看男女主演忙乎一大堆还不如婚纱店小哥出场的几分钟笑料十足。

  其实小时候不喜欢《西雅图夜未眠》,觉得故事有太多巧合太矫情太做作。也许《北京遇上西雅图》也跑不掉这样的诟病。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劝自己,回归电影的本质吧,电影本来就是一个梦。一个在场所有人都可以共享的梦。一个让你在这120分钟里可以忘掉烦恼全身心沉浸在别人悲喜之中的梦。真的有情侣会在情人节那天在帝国大厦顶端重逢吗。我不知道。也许这只是一个幻想。没关系,这个幻想已经持续了74年,也许还会继续持续下去。只要有人愿意造梦。

  诺拉·埃夫隆(《西雅图夜未眠》的导演)与薛晓路,两位女导演,带着女性的柔性情怀,呈现出这样精致而小巧的作品。她们一定都是电影迷。《北京遇上西雅图》中那首曼妙的插曲《Angel》(Sarah McLaughlan演唱)同样来自另一部梅格·瑞恩主演的爱情影片《天使之城》。

  从西雅图到帝国大厦,从北京到西雅图,再远的距离在女人看来,只要心在一起,缘分还在,就从来都不是阻隔。电影让人相信爱与奇迹。

  看完电影出来,三月的北京突然扑扑朔朔地下起一场桃花雪。一个人撑着伞看着地上积水中漫天霓虹的倒影,觉得一切都很美好。

《北京遇上西雅图》:蓝莓树上结南瓜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媒体和观众对一部电影的好评不再是“非常棒”、“好极了”之类的、看似有些平淡的客套话,取而代之的是诸如“交口”、“无尿点”、“零差评”之类的新新词汇,它们以近乎不可置疑的真诚向你诉说着影片的好品质。近期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简称《西雅图》)也被贴上“零差评”的标签。我无心揣度这其中参杂了多少商业操作因素,也不想去分析是哪一部分观众代替我做出了好评。至少现在,我想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我—不—喜—欢—它。

  《西雅图》将“海外生子”的中国现实题材嫁接在美国生活剧的模式之上,讲述了一个浪漫的异国奇遇故事。一个副业美食编辑、却是职业小三的文佳佳为了替大款生孩子跑到了美国,认识了为家庭而放弃医生事业的邋遢大叔FRANK,文佳佳在与FRANK的接触过程中生发感情,最终引发价值观的反转——钱不重要,真爱才是最重要的,理论上说,当下的中国是最应该诞生好电影的时刻,因为转型期的社会每时每刻都发生着令人匪夷所思的真实故事,比如,为买房子假离婚、为评职称买论文、为买奶粉被判刑、为不劳而获当小三……编剧出身的导演薛晓路被朋友讲述的一个“海外生子”的素材所吸引,于是,她最初为影片定的名字是《抛锚西雅图》,“抛锚”一词有一种人生的无奈,这种无奈折射出现实的荒诞。

  谁都无法否认,中国的现实题材电影创作早已陷入困境。如何突围?这大概是很多中国导演都会面临的难题。太过现实难免显得沉重,这对审查和投资回报都是极大的考验;但太过类型套路,则很容易使得意义扁平化。很明显,《西雅图》参照了美国生活剧的创作模式,参杂了诸如《西雅图夜未眠》、《玛丽和我》、《电子情缘》、《漂亮女人》、《当哈利遇到莎莉》、《真爱无敌》等故事套路。借鉴并无可厚非,甚至应该鼓励。但是,是借“形”还是借“魂”则很考验智商。

  在我看来,对一部好电影最基本的要求是气质上的贯穿统一,也就是不能两张皮。《西雅图》在类型上比较工整,但它的别扭之处则在于气质上的拧巴,犹如蓝莓树上结南瓜。如上几部生活剧是生长在美国文化土壤之中,是应美国中产阶级的心理需求而生长出来,此类影片大致面对的是三十至四十岁左右的、心智成熟的中年人,他们或多或者经历着事业上的停滞、情感上的瓶颈,电影给了他们一个情绪的出口。而当代中国还是处于一个财富积累的阶段,社会结构以及人际关系都与美国相差甚远。所以,《西雅图》在拷贝美国生活剧的时候,就会让中国观众,起码是我,感觉相当做作与别扭。小三与大款、海外生子、人工代孕这种原本很现实的戏剧点,都被当做一些小冲突、小浪漫的戏剧依据而廉价处理。当挖断了人物存在的生活根基,套上他国类型片的外衣,也就难以呈现直指人心的情感力量。

  举几个例子来说,《西雅图夜未眠》中有一个为父母做媒的小孩子,本片也将其吸收进来,并且成为相当重要的叙事推动力,但是,中国的父女/父女关系是很传统和内敛的,很少有这种模式,所以,当观众一旦联系到该片的原出处时,就立刻会对故事产生一种本能的反抗,因为你是编造,不真实,所以我不愿意跟着你走。另外,影片在文佳佳回到北京的段落也处理得比较粗糙,几个画外音的时空表现也犹如电视剧表现般直接。最重要的时候,它没有考虑本土观众的情感逻辑,文佳佳最后带着孩子离婚,跑到美国,居然都没遭遇家庭阻力。当然,创作者可以解释为,那不是重点。然而对于中国社会现实来说,那就是最大的问题,当创作者无意或有意地规避了现实、选择绕道走的时候,那无疑对影片品质造成极大伤害。

  另外,有人说汤唯贡献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演技,甚至还有人说汤唯的表现告诉了中国女演员该怎么演戏。作为一个女神粉,我很想骂娘,因为这是对一个演员最大的伤害,因为当大家都在谈论皇帝的新衣的时候,皇帝都会失去判断,遑论女神?我很少评价演员表演,也非常反感诸如某个角色只能某个人去演,其他人都不行的言论。但是毫不客气地说,汤唯在里面表现得差极了。尤其是一出场时故作白痴脑残的的劲儿,表演的痕迹重到令人出戏。有一种演员只能演一类角色,很可惜的是,汤唯就是这种,从目前看,她还真的只适合走《色,戒》和《晚秋》这用不靠肢体、不靠台词的女神路线。我只想跟汤唯说,一辈子只吃一碗饭,也不丢人!

  对于《西雅图》,有人给出了一个很深刻又颇有意思的解读:“中国梦”,只有在美国才能实现。很讽刺,也很令人深思。

《北京遇上西雅图》:挠中了中国现实的痒痒

  进入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在故事情节上不断追新求奇,试图抓住观众的眼球,因而各种新鲜或搞怪的情节层出不穷,怪、雷、疯的《泰囧》、《西游降魔篇》的票房超出几乎所有人的预料,而讲述各种感情问题的《失恋33天》、《晚秋》和《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票房一样令观察人士侧目。这些新奇或离奇的人物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电影创作的思路。本片由薛晓路执导,汤唯、吴秀波、海清等主演,以浪漫爱情轻喜剧。异国之镜塑造了一个史上最讲情义的“小三”的形象,反映了当前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精神困境,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挠中了中国现实的痒痒。

  《北京遇上西雅图》首先是从剧本上做足了功夫,故事轻松浪漫,台词幽默谐趣,而又不失引人思考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影片中时不时地对当前社会上的作为“热点”的不良现象“恰到好处”地顺带一枪,常引起观众满堂会心而快意的哄笑。《北京遇上西雅图》是近来少有的肯在人物性格塑造上下功夫的国产片,值得肯定。汤唯在影片中饰演女一号文佳佳。从2006年出演李安执导的《色戒》中的王佳芝到2011年凭借《晚秋》在韩国斩获最佳女主角奖,汤唯的表演功力已经无可置疑,难的是如何充分挖掘、激发其表演潜力。影片围绕角色的性格展开剧情,不杂凑,不“狗血”,不跑偏,诸多情节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地成就了文佳佳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汤唯饰演的文佳佳本是一个国内自食其力的美食编辑,但长期充当“小三”的不正常生活与国内浮躁、拜金的社会氛围的渐染,使得她失去了生活的正确方向与美好情感,其“败金”、乖张的性格甚至发展为一股癫狂而绝望的戾气。

  来到美国后,借助上帝之手安排的一系列的巧遇、邂逅,她不但恢复了会矜持、会脸红、自食其力、心灵美丽的淑女本色,而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读懂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文佳佳从一个蛮横霸道、令人生厌的“小三”蜕变成了一个回归本真、重新选择人生的单身妈妈,其性格转变层层推进,自然真切,令人信服。与汤唯搭对手戏的吴秀波饰演的Frank则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好男人”形象:他有过不能忘怀的职业经历和纠结的感情、婚姻经历,生活的风雨坎坷、打击失意一方面使得他表面上驽钝木讷,甚至显得有些不温不火但一切都可承受的雅痞,但另一方面其实他的内心充满着无限的仁慈与温情,而其因曾任职医生一二十载所特有的对生命的悲悯尤其让人感动。这个角色的设置巧妙地烘托并推进了文佳佳的性格的发展、演变,也使得影片表达的情感更加丰满。

  《北京遇上西雅图》:遇到弗兰克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

  汤唯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遇到弗兰克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吴秀波扮演的弗兰克在片中是一脸贱乎乎的好男人形象,用全职先生来形容并不过分。为了家庭抛弃事业,老婆傍上了社交名流,沉默寡语,自己在西雅图默默地干着司机的职业。

  内地市场的爱情片要么是有钱人的游戏,要么就是肆意糊弄少男少女的眼泪,《北京遇上西雅图》名字起得比较大,它把两个不同类型却同病相怜互相吸引的人比作两座生活中的城市,反而没有拍成不同城市生活中的全貌,这是它的失误。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好看。

  汤唯饰演的文佳佳,是一个小三,男人是大款,没离婚,自己又怀上了孩子,内地政策不许生,就来美国生。她不同于其他小三的一个原因是,她爱孩子。用片子里特别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就是在酒吧里文佳佳喝醉之后对弗兰克喊的那些话。当小三不易,她想要有一个孩子,她想做一个好母亲,这和内地职业小三们已经拉开距离了。片子讨巧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个小三拿着男人的钱来西雅图生子,这可能是女人或者孩子最需要丈夫(或者父亲)的时候,忙于事业的野男人却不在身边。每一次许诺,换来的是欣喜若狂,每一次爽约,换来的是彻底失望。所以,文佳佳在片子里的设定是一个渴望被爱、渴望亲情、渴望依靠、渴望有男人在身边的女孩,但是她想要的这些,却自始至终离她很远,直到弗兰克的出现。

  吴秀波扮演的弗兰克,正好是文佳佳最想要的类型,拿着名牌大学的学位,有前途的医师,却为了家庭甘愿牺牲掉自己的事业,成为一个人人喊吃软饭的男人。他沉默寡语,不苟言笑,但却喜欢孩子,一心一意为了孩子,就连前妻的婚礼这么丢面子的事他还是盛装出席,全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印象。同样,弗兰克用他儒雅的举止谈吐忍受着文佳佳又土又躁的颐指气使,当一个这样的男人出现在你面前,或者你会说他贱,他不像个男人,他就是一个给人开车的,你瞧不起他,但当你知道他所牺牲的时候,当你知道他是一个可以顾家的好男人的时候,当你认定了他是一个你值得跟你过一辈子的好男人的时候,也许真会如汤唯在采访中所说的,我脑子里全是弗兰克,遇到这样的男人就嫁了吧。

  看完整个片子,你可以承认它俗,它段子也不新鲜,还有《西雅图未眠夜》的影子,但你不得不为他感动,这就是我们的生活。钱,我需要,信用卡被冻结了,文佳佳不得不卖包摆摊谋生,但是钱我又不看重,文佳佳一个人呆在豪华的总统式套房里等着他的男人回来,寂寞难耐,最后不得不分手告终。弗兰克在乎钱,他住不起总统套房,他只能去汽车旅馆,但他肯为文佳佳担负起所有的医疗费,他顾自己的女儿,也需要一个能够过一辈子的女人。生活总要继续,当两个人互有需要、互相吸引,最后在一起也就水到渠成。如果说,《爱》《幸福额度》《第101次结婚》是有钱人的游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男生的初恋,《失恋33天》是典型的女同胞们的教育片,那么《北京遇上西雅图》是个无论男女都可以从其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片子,女人认定弗兰克是个值得过一辈子的男人,男人能看到自己新女友可以让自己在前妻的丈夫面前扬眉吐气的舒畅。当然,同性恋的筒子们也能看到不少乐子。导演在其中穿插了不少有趣的小幽默,还有贱乎乎的性暗示,也为片子增色不少。不过,我真的不知道,这到底与北京、西雅图有个神马关系。

  《北京遇上西雅图》——女性话语权下的男性奴隶

  1、女性的羞涩,只存在于没有话语权的时代

  中国女性的地位,已经太高了——在城市中,女性已经成为恋爱、婚姻规则的制定者。

  和1980年代中国作家笔下的人物相比,现在的文艺作品中的男女,责任、义务的承担者完全相反了。因为,现在的作家/编导,更多是女性——至少在婚恋题材方面,女性创作人员占绝对的优势。

  几千年了,中国女性的美好形像总是贤良淑德,富于爱心,忠于丈夫,勤劳而辛苦地为家庭做贡献,无怨无悔。具体的表现是,挑水劈柴,洗衣浇饭,扫地扫坑,甚至推碾子拉磨;她们会把更好的美食衣服留给丈夫和孩子,从不计较个人的占有,她们的幸福来源于家人的满意。最重要的一点是:性,完全被动,只为了满足丈夫。传统女性的首要道德就是,从来不要求性满足,更不会在婚姻之外寻找性满足。

  新中国之后,女性的形像,不论现实生活还是文艺作品,一直延续着这种如今难以理解的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的形像。典型的代表有《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黄河东流去》《乡音》,其中的女性集中了传统女性的美德。这些形像,和当时生活中的形像差别不大,类似的人在生活中也很普遍,放在现在却是光辉而伟大的女性。连落入地摊命运的《废都》《白鹿原》,女性也只是挣脱了性的束缚,日常生活中她们还是会为性伙伴洗衣做饭。

  一直到电脑网络兴起之前,中国的作家/编导/所有文艺工作者,男性占主导地位,他们按照梦寐以求的妻子的标准,塑造了有一定奴隶身份的妻子。虽然,女人奴隶身份来源于封建社会,但是在男性主导话语权的社会主义初期,男性们对女性的奴隶身份,进行了“批判地继承”。男性们让奴隶们更富于聪明才智,经常在工作上、才华上也更出色,比如《李双双》《笔中情》《快乐的单身汉》《邮缘》等。但是,对男人的绝对忠诚、完全信任、生活照顾,都是必须的——男人,和绝大多数女人,会很郑重把这种带有奴隶性的情感称为“爱情”。

  2、网络时代的性要求

  电脑网络来了!最先吸引眼球的,是纸面媒体上难得一见的性图片——当然,享受这些资源的决不只是男人。女人们,似乎更加如饥似渴。这些图片和之后的视频催生了前一夜还羞于启齿的欲望。女人们,拨云见日地发现,原来性福是她们幸福的根本。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性欲,正当地要求男人满足性欲,是网络时代中女人的赤裸解放。

  女人的性要求如此义正辞严,男人们却在一次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力不从心,丢盔弃甲,苦不堪言。因为,男人女人的生理不同,决定了男人不可能随时随地,也不可能次次游刃有余。稍有差池,女人就可以正言厉色地抱怨。她们,完全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以及解释权、修订权,以致于推翻后重新制订的权力——离婚。因为性而离婚,男人会有严重的挫败感,却也只有忍辱偷生。

  3、如果不能满足

  当女人发现自己的性伙伴不能提供性满足时,她们会有两种选择:

  1)寻找另外的性伙伴,红杏出墙,网络时代,离婚率的涨幅,可比股票的多得多。

  2)转而寻求精神满足。当然,科技文化、琴棋书画,也会得到精神满足。但是,这些雅趣和因为性欲不满足导致的精神空虚不搭界,她们需要的是精神性欲的满足,或者说是精神强奸。具体的表现,就是精神与肉体的虐待、奴役。——现实生活中,老婆向老公施暴,越来越多。

  女性作家/编导们,发现了这种社会现象,也推己及人地发现女性群体的普遍需求,同时也是非常强烈的需求。于是,会舞文弄墨的她们,编造姐妹们喜欢听的故事,塑造姐妹们中意的人物。从而,刺激姐妹们已经狂飙的欲望,向姐妹们演示、示范如何寻找和训练一个男性奴隶,作自己的性欲对象、奴役对象。

  《北京遇上西雅图》的编导,用了一个非常省力的办法,就是把早期作品中的男女形像颠倒一下:男人,温柔贤惠;女人,强势左右。或说,男人,阳萎没用;女人,生理失调。

  4、是欲还是爱

  火上浇油的欲望升腾起来了!女人们不假思索地认为天赋人欲,天道酬欲,男朋友/好老公必须满足她们。性,要达到无坚不摧的境界;钱、房、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些都是小儿科。女人们最需要的是,满足她们虚荣、嫉妒、奴役、虐待的欲望。

  “有人他给你买不了法餐游艇,但他可以在早晨跑遍几条街为你买你爱吃的豆浆和油条。”豆浆油条,只是道具罢了,女人们真正希望得到的是作奴隶主的快感。不劳而获、横行霸道、贬低怒骂、侮辱欺骗,这些发泄与控制的行为,女人随时需要。她们希望男人死心塌地,牺牲时间、金钱、体力,当男人完成了她们说出或没说出的命令之后,她们的欲望才会得到满足。

  

  《北京遇上西雅图》:无处安放的复杂情愫

  导演薛晓璐说,她一直想拍一部没有接吻、没有床戏、没有翻来覆去说着“我爱你”之类的爱情片。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北京遇上西雅图》确实完成了这个使命,虽然花絮部分,汤唯和吴秀波也还是亲了。从成品来看,本片的现实感觉完成得很棒,两位主演清新自然的表演,契合西雅图看上去完全没有什么PM2.5的清新空气,有着温暖贴心的异国情调,而且在文化地域差异之下,裹挟着对国内诸多现实状况的点到即止,不加任何主观色彩,形成一种观影现象,对于一部国产爱情片来说,《北京遇上西雅图》有其质感,片子长而有料。

  与其说本片汤唯尤其出位的表演让人一时不大适应,与其说片中有关“小三”词令的角色设计,与其说这样一部影片颠覆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世界观。其实,真正做出批判或者疑惑的,不是导演,不是创作组,而是喜欢解读与被解读的银幕下的观众。诚然,我们的感情世界被越来越丰富的现实世界改变得已经复杂而多变,我们或者不同意影片所传达的一些概念,但不得不相信这本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事和一些情,只不过没有影片所表达得这么连贯而又有戏剧性罢了。所以说,在感知汤唯不是职业小三的同时,在不理解吴秀波一直在前妻面前如此温吞的同时,在愿意原谅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还怀着别人的孩子的同时,我们或许不觉得自己的觉悟被提高了,但以爱之名,一切似乎都可以理解并成为过去。

  关键词一:【汤唯角色之小三】首先声明,本人对于小三是持否定态度的。从情感本身来说,一个不是特别优秀的人,通常即便是想当小三也不容易,而一个相对优秀的人,终其一生却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大大方方爱自己而且自己也爱的人,这也算是一种悲剧。汤唯扮演的这个小三,从情感上说,她的确爱着肚子里孩子的父亲,她对于小三的角色也供认不讳,虽坦言自己并非职业小三,虽坦言自己的确是逼不得已漂洋过海赴美产子,从女性角度上说,这一切似乎承受着巨大的悲苦,但起初她是以爱之名,并以此无比招摇,一句“他能给我除婚姻之外的一切”,试问,这对于女性来说,是否具有意义?以爱之名获取所谓的一切,要么不要结局,要么本就另有目的。爱本是一种习惯,习惯却往往可以通过特定的环境而被改变,一句“你已经不在我心里了”,映射出女性情感世界之复杂,腹中孩子的父亲,听此话其实只有憋屈的份儿。那么,究竟当一名小三,特别是以爱之名的小三,可以吗?这是无解的问话,男人的正室骂道“你们这些个女人,哪个有钱有势的人不是被你们这帮狐狸花进大牢里去的”,如果不能够承受得住这句话的分量,没有这金刚钻,还是不要轻易揽这种瓷器活儿。

  关键词二:【吴秀波角色之温婉】影片中,当自己的前妻结婚之时,吴秀波饰演的弗兰克还在帮前妻挑婚纱。这种男人也许是个宝,但就连部分女性观众都不时在嘴边碎念念这活脱就是一蠢逼行径。说到这,我到想起《失恋33天》,当文章以假扮男朋友之名跑去为白百合主持所谓公道之时,银幕下的观众大呼解气,这个桥段也成为本片委实重量级的情感卖点,但其实,这个桥段恰恰是我最讨厌的。这种情节符合人们的心理定期,却不符合实际的生活本身。弗兰克对于前妻的感情,自有其跟其前妻明晓,他们曾经爱过,并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世事无常,这份感情没能继续下去,特别是在跟我们文化差异相对较大的美国西雅图,对于看惯世间情感颠簸的世人来说,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多大难理解的事儿。弗兰克参加了前妻的婚礼,汤唯以一位女性的视角做了一次类似文章为白百合出气的事儿,看起来同样有其戏剧张力,但相比文章得当众嚎叫,汤唯饰演的文佳佳,更有女性特有的绵柔之力。

  关键词三:【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经典爱情电影《西雅图夜未眠》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缘分的天空》,缘分这个词很有意思,“缘”貌似讲求不确定性,有点神乎其神的感觉,“分”这回事,强调结果。缘分组合在一起,反而让人说不明白。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月老的天桥搭得无比顺遂,从一开始两人完全不来电,再到两人日久生情,缘分对于本片来说,已然消解。而至于“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跑几条街买豆浆油条”之类貌似看起来特别窝心的台词,到像是两个被生活逐渐抛弃的落魄可怜人,在这种情境下,逐渐找回自我并相互依赖的自然过程。而对于这两位年龄已经比较偏大的角色来说,爱情可以马上过度到感情。所以,我们看到了影片中很多尤其生活性质的场景,再加上一个可爱的女儿总是为他们两个勾线搭桥,这也难怪,这部影片在观众年龄层上,逐渐网罗很多八零七零后夫妇对此心生共鸣了。

  关键词之四:【没有露面的孩子他爸】这位包养小三的父亲在影片中始终没有露面,用导演的话说,不露面比露面的杀伤力更大,这代表着一类群体。这个群体有其难言之隐,诚如他在电话那头对着文佳佳吼道“你不就是嫌我没时间陪你吗?有哪个有出息的男人是整天在家陪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喝茶聊天的?下雨的时候,你要天晴,天晴的时候,又要下雨,你也太作了”,这台词,道出了这类男人心中无处宣泄的无奈。在中国,这是一种现象,越是职位越高,越是有永远应承不完的应酬,什么是家庭时间,什么是亲子时间,什么是工作时间,什么是生活时间,这些是没有什么概念的。同样的问题放到人家西雅图,情形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作为女人,谁不想找一个对自己知冷知热的男人,可作为男人,我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喜爱的女人知冷知热过!“没有露面的孩子他爸”据称诈骗被扔进了大牢,没过多久,还跟正室离了婚,又没过多久,他娶了文佳佳做了大太太。可豪宅之下,一人蜷缩,浴池旁边,空冷寂寞,此时说出的分手,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意味着一切都可以重来。没错,重来的是“没有露面的孩子他爸”这位又跟正室复了婚,用文佳佳的话说,从某种角度上说,是她明白了他对他原配的爱,可对于我来说,人家正室对于老公的爱,其实不会比你文佳佳少。

  关键词之五:【男人有关挣钱太少之痛】对于吴秀波主演的这位弗兰克来说,钱多钱少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当然从前提来看,他的确也没为钱发过什么愁。用其前妻的话说,钱既然挣得少,不如在家带孩子,所以,当弗兰克为了带孩子辞去医师工作远赴美国的时候,命运给他的竟是别离。一旁是包养小三并被整得焦头烂额的富大款,一边是感情第一挣钱太少的落魄叔,观众所能选择的,特别是女性观众所能选择的,基本上都不算在内。弗兰克的妻子选择离婚,想必不是出于感情的事,也不是考虑到丈夫挣钱太少,从本质上说,他们彼此的生活环境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远。从成长角度上说,起初大家或许都在一个水平线,随着时间和际遇的不同,双方在对家庭、对事业、对职业的看法也会变出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导致生活多年的夫妻渐渐出现隔阂,在加上吴秀波饰演的这位弗兰克,生性不大善于沟通,结局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对于挣钱这事来说,有些人的确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而这影院里,凡是男爷们看着这片,其实压力还是蛮大的,因为,人家弗兰克可是医院医生来着。挣钱少,那人家是不想挣,要是想挣了,那钱还不是麻利儿的。所以,暂时挣钱少还是多不重要,重要的是,男人得有上进心,得有一技之长,得有不断增进的本事,于是,痛并快乐着。

  人性其实是复杂的,导致人的生活也是多变的。很难界定在情感世界里,谁是谁非。而对于结局来说,一切可能都是过往。北京遇上西雅图,两个人在纽约帝国大厦两年后重逢,如此得轻描淡写,如此般狗血大团圆。两年,会发生哪些事?天知道。幸运的是,他们两个都还单身,都还熟悉彼此。于是在一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悠扬的歌手中,镜头在濛濛细雨中渐行渐远,如此令人心醉,令人温暖,可,这又是一出电影,纵然有关什么“赴美生子指南”、什么“争当小三毁三观”、什么“傍大款”、什么“软饭男”……这不过就是一时的谈资,时过境迁,时间一长,谁还会议论这事。现实生活中,本已无处安放的情愫,已经足够复杂,我们想要的,只不过是进入影院来一次貌似事不关己的集体感知罢了。

编者推荐:

电影《伤心童话》观后感

电视剧《X女特工》观后感

热播剧《天真遇到现实》观后感

最爱电视剧《箭在弦上》观后感

热播剧《乱世三义》观后感

更多精彩敬请访问读书人网文档频道观后感栏目http://www.reader8.com/data/dhg/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