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您关注:
本文由读书人编辑为您精心准备,请大家参考!
呼局担负着内蒙古中西部主要运输任务,多年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内涵挖潜,铁路运输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各项工作跃上新的平台。
抓住我国铁路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2003年铁路提出了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的发展思路。五年来中央领导多次对铁路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勉励和要求铁路系统加快铁路建设,推进技术创新,提高运输能力、深化铁路改革。这为呼局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环境。
抓住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随着全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内蒙古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被称作“内蒙古现象”。煤炭、电力、钢铁等优势产能和产量快速增长,重点工业开发区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能源、冶金、化工、机械、食品加工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呼包鄂“大金三角”及周边地区启动多个大型重化工基地建设,为铁路运输带来旺盛的市场需求。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大宗物资货源稳定,运量稳中有升。全区6583.4亿吨的煤炭储量(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呼局货运量增长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向北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口岸运量也将大幅度增长。内蒙古自治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快速发展的工业、良好的区位条件以及口岸优势,为呼局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抓住了在路网中突出地位的机遇。呼局作为大秦铁路煤炭运输的后方通道,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秦铁路承担着全国五大电网、60多个电厂、十大钢铁公司、6000多家企业的煤炭供应及出口煤运输任务。五年来呼局积极争取铁道部的支持,加快调整内涵发展的运输组织方案和技术装备水平,为大秦铁路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成为呼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注重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
呼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全局干部职工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管理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一是通过科学管理、流程再造,提高资产和资源的利用率。早在1996年,呼局作为铁道部的试点就撤销了原包头、集宁两个铁路分局,实行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在此基础上,铁路局先后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机构撤并,整合为19个运输站段,降低了管理成本,优化了企业的运输组织和资源配置,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提高了运输效率。二是通过重载、加密、提速,充分释放运输生产力。在货运重载技术方面,先后组织开行了4000吨、4500吨、5000吨、10000吨重载列车。万吨大列首开中国铁路客货混跑线路、长大坡道、内燃机车牵引重载的先河。通过不断调整运行图,强化其运输组织作用,全面提高了运行图列车密度和分界口通过能力。三是充分挖掘内在潜能,走又好又快的特色发展之路。在全局范围内征集合理化建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挖潜提效”50条措施和“深度挖潜”30条措施。主要有实施“站机”一体化考核,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实施客货列车正晚点考核办法,全面提高了客货列车的正点率;建立“天窗修”制度,将工务、电务等部门的施工维修时间,进行统一计划、统一部署,尽可能减少施工维修作业对正常运输生产的干扰和影响。
科技进步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铁路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装备的支撑。由于历史的原因,铁路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个世纪70年代的水平,而呼局又落后于全路平均水平。为此,铁道部提出了快速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的发展战略,铁路局积极跟进这一战略,明确了两个具体目标:一是以铁道部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实现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和转化;二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运输生产实际,进行再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呼局通过引进大功率DF8B型内燃机车和DF4D型客运机车,为货运重载和客运快速提供了动力支持;通过提高载重70吨的C70货车在货运车辆中的比重,为运量增长提供了装备支持。在信息技术方面,先后引进客票系统、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列车调度指挥系统、中国铁路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和新型设备,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输组织效率、管理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同时,呼局在引进吸收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再创新,2003年以来,全局共取得科技成果73项,获铁道部、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3项。
干部职工素质的提高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保障。一是铁路局党委和各级组织坚持政治工作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服务职工,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引导干部职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局改革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二是大力实施“文化兴企”战略。坚持以人为本、育人铸魂,以会促建、重点突破,逐步健全理念、行为和视觉三大文化识别系统,构建了安全、经营、管理、服务、环境五大文化体系。形成了以包头西车辆段为代表的安全文化,以呼和供电段为代表的科技文化,以呼和站为代表的和谐文化,共同铸成了呼铁局企业文化的深厚底蕴。呼局坚持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涌现出了大批劳模、标兵、专家以及先进典型群体,激励了职工斗志,提升了呼局的对外影响力。
三是不断加大管理和专业技术培训的力度。在干部培养使用方面形成了科学、民主、规范的选人用人制度;在职工队伍建设方面,健全和完善了职工竞争上岗、待岗、待业实施办法,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的新局面,为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注入了持久活力。
铁路局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目标,着力构建全方位的学习、培训体系。由人事部门、劳资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培训计划按职务、工种、文化层次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做到了有的放矢,学有所用;部门内的学习,尤其是结合运输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解决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通过学习,增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铁路“大联动机”的整体协作效能;加强“校企”合作,为铁路高速、重载及信息化发展储备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实施培养100名高层经营管理人才、1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0000名生产业务骨干的“百千万”人才建设工程,创新人才送培、使用、管理和考核工作机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用人导向,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资源型城市发展中曾陷于困境,为什么新泰市经济繁荣,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强?他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发展思路,培植主导产业,推进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新路子,创造了有价值的和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
实现由资源导向战略向市场导向战略转变。新泰突破封闭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构筑开放型、多样化的经济形态。这里曾是全国60个重点产煤县,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整个经济主要靠小煤窑支撑,非煤工业企业个数少、规模小。2003年初,新泰提出并确立了“中心是经济,重点是工业,关键是项目,支撑在投入,根本在效益”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非煤产业,把项目建设尤其是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基本抓手,按照项目——项目群——产业——产业群的发展模式,持续不断地引进新上了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节能政策,科技含量高、能够持续提供税源、扩大就业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适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泰市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21家,比2002年增加9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8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五年翻了两番,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1%。同时,重视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新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改进农业区域化布局,重点培植了蔬菜、畜牧、林果花卉、食用菌、桑蚕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汶南黄花菜、楼德煎饼、天宝樱桃、石莱仔猪四个特色农产品中国第一镇和全省桑蚕基地县、省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坚持改革开放,支持、鼓励、引导私有企业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2003年以来,改革实现新突破,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以产权为核心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全面完成,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财政、金融、投资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大力实施“县域经济民营化、民营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发展战略。2007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达到45.7亿元,是2002年的6.3倍;实缴税金13.2亿元,是2002年的5.9倍,对地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69.1%。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仅2007年到位国内资金89.6亿元,是2002年5.7倍;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是2002年的27倍。
不断增加经济发展的后劲,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以来,新泰市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经济效益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大幅度的提高。经过五年不断地多上项目、上大项目、加大投入,扭转了过去工业结构极度单一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基础,积蓄了较大的后劲。农业、服务业等方面也是有发展后劲的。不仅经济发展有后劲,社会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也都有较强的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