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短信乐园 > 其他节日 > 圣诞节 >

圣诞节资料

2007-01-28 
圣诞老人的由来

相传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荷兰巴里地方有一个老人,名叫圣尼古拉斯,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女,送她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他死后被尊为圣徒,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面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时,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如今,圣诞老人已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不仅是过圣诞节时不可缺少的人物,而且也是欢庆新年时不可缺少的人物。

到了一八二二年,由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国,扮圣诞老人渐渐地流行於世界各国。 据说,以上故事还有下文;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晾在壁炉上的一只长袜中。於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便传到至今。 在平安夜里,孩子总会把一条条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然后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让圣诞老人喝,以让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并送份大礼给自己。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

每年圣诞日,圣诞老人骑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1世纪末来自意大利的宗教士兵将Nicholas圣人的遗物带回意大利,并在港口城市Bari建造了一座教堂来纪念他。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纷至沓来朝圣这位圣人。这些朝圣者将圣人Nicholas的故事带回他们的本土,所以有关圣诞老人的传说在各个国家都各具特色。

12世纪欧洲出现了圣人Nicholas纪念日,以互赠礼物和慈善活动为主。德国、法国、荷兰则将12月6日作为宗教纪念日,给孩子和穷人们赠送礼物。

荷兰殖民者来到美洲时,将他们的Sintirklass主教也带了去,Sintirklass身着红袈裟,骑着一匹白马。Sintirklass的美国形象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快乐的老精灵。起初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他的喜剧《纽约的历史》中将他描述成一个又圆又胖的荷兰老人。1823年,诗人ClementMoore在他的诗歌《St.Nicholas印象》中继续将Sintirklass/Saint Nicholas的形象戏剧化,这就是各位在本篇开头看到的圣诞老人。

19世纪60年代卡通制作者Thomas Nash画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圣诞老人作为《Harper的一周》的插图。这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开始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圣诞老人的形象传回欧洲,传到南美洲,传遍世界各地。

许多国家都保存了他们自己有关圣诞老人的风俗和传说。在荷兰的传说中,圣诞老人Sintirklass还带了一个叫Black Peter的助手,乘着一艘船于12月6日来到。他带着一本大书,书中描述了所有荷兰小孩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表现好的小孩就送礼物给他们,不好的小孩便让他的助手带走。

德国的圣诞老人也带着一个叫做Knecht 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肩上背着个装着礼物的大袋子,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礼物,顽皮的孩子却要给教训几棍子。

意大利的圣诞老人叫La Befana ;法国的圣诞老人叫Father Christmas或Pere Noel ;瑞士的圣诞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斯勘的纳维亚地区的圣诞人叫julenisse 或 juletomte ;而英国的圣诞老人和法国一样也叫Father Christmas(圣诞之父),他的形象比其它圣诞老人更庄严,更清瘦一些。北美的圣诞老人便是乘着驯鹿拉的雪橇来给孩子们送礼物的。

圣诞卡的由来

相传圣诞卡始于一八四四年。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和阿拔太子在伦敦的温莎堡里庆祝圣诞节,邀请王族儿童入宫参加宴会,请柬上印有祝贺的词句。欧洲人从此纷纷仿效,用这种写上祝贺词的卡片来互相祝贺圣诞和新年。 还有另一个说法,在一八四三年,在英国有个叫亨高尔的十多岁青年,在一家雕刻店当学徒。圣诞节时,他因为忙,没时间给家人和朋友写信道贺,便切了一些白纸片,请一位很有名的画家,画上一家人坐著欢度圣诞的情形,又在纸片中央写著祝贺词:『恭祝圣诞,并贺新年!』寄给亲友。以后他又和那位画家合作,按照原样印了一千张,除了他们自己留著用一百张之外,其余的都以一先令的价格卖出。从此以后便有了圣诞卡。 圣诞卡片从早期的单色印刷至今日的【色】【音】俱全,不但是收卡者大饱眼福,而且还大饱耳福,一张张会发出声音的圣诞卡使整个佳节的气氛更加的浓厚。

圣诞卡的由来(二) 关於圣诞卡的来历是这样的:早在一八四二年的圣诞节,英国的传教士蒲力治,用一张卡片,绘了一幅耶稣诞生的图画,并且写了两句:「祝您圣诞快乐,新年平安。」然后把这张卡片,寄到远在非洲传教的好友。亨利考尔爵士看到以后,认为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就请画家毛厄里设计制作了一张卡片,赠给一位亲近的友人。据说这张圣诞卡画的是一幅美丽的家庭圣诞欢乐图,在画的一角,还写著:「祝您有个快乐的圣诞节,和愉悦的新年。」 一八六四年,英国的阿尔巴特亲王特别推广这件事,就印制了一千张圣诞图画的圣诞卡,开始发售。到一八六五年,印刷的圣诞卡,大量销售了。首先是由德国绘画彩色的石版工厂印制以后,运送到英国去,正式发售。再从英国传到世界的各地,於是寄送圣诞卡的风俗,渐渐流行起来。当初圣诞卡的寄送,只通行在基督徒之间,到了二十世纪初,普遍风行,不论是不是基督信徒,以圣诞卡向亲友祝福,和恭贺新年。

圣诞卡在台湾广为流行,是近三十年的事,其原因除宗教习俗之外,在圣诞节后,就是新年,所以致赠圣诞卡也可当作贺年卡,是很有人情味的风俗。 至於我国贺年卡的来历,也是有线索可寻的。早年,官场中人或社会仕绅,在新年伊始,职位或辈份低的,会向年长或位高的登门拜年。如果主人不在,或家有贵宾不便会客,拜年的人,便留下红色名片(或印红字者),上有「登府拜年恭贺新禧」的字样,以表亲自上门拜年之意。(是否有寄送贺年卡的事,没有考据。) 基督徒寄赠圣诞卡,不可疏忽圣诞节的意义,它是纪念救主耶稣诞生的节日。耶稣的降生尘凡,是为了拯救世界,他给人们带来新生的希望,给社会带来和平的讯息,给困苦弱小者带来安慰和信心。耶稣诞生在清寒的环境(马槽)里,立了谦虚、克苦、慈爱和牺牲的榜样。他谦卑自下,受苦受难的精神,使人们明白痛苦的意义,以及人与人之间和平友爱的态度。

圣诞节这天,指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只有以和平与仁爱的言行达成。寄赠圣诞卡,除表示庆贺圣诞的喜乐外,就是向亲友祝福,以表怀念之情。尤其对在孤寂中的亲友,更是亲切的关怀和安慰。 以前圣诞卡的画面,多半与耶稣圣诞有关;现在的图样,真是花样百出,多采多姿。基督徒仍应选用有圣诞意境的画面较好。如果你有亲友在遥远的地方,平日忙於工作很少通讯,可寄上一张圣诞卡,表达怀念和祝福,相信对方必然欣慰万分。如果你不是基督徒,用一张圣诞卡当贺年卡,同样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抱佳音--佳音队的由来

圣诞前夕也就是常说的【平安夜】,在这天晚上总会看到一群可爱的小男生或小女生,手拿诗歌弹著吉他,走在凉凉的雪地上,一家一家的唱著诗歌报佳音。到底佳音队这种节日活动是怎麽来的呢? 话说耶稣诞生的那一晚,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天上有声音发出,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消息,因为据圣经记载,耶稣来是要作世人心中的王。因此天使便通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更多的人知道。 后来人们为了把耶稣降生的消息传给大家知道,就效仿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去向人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到今日,报佳音已经变成圣诞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

通常佳音队是由大约二十名青年人,加上一个装扮成天使的小女孩和一位圣诞老人组成。然后在平安夜晚大约是九点过后开始一家一家的去报佳音。每当佳音队去到一个家庭时,先会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圣诞歌曲,然后再由小女孩念出圣经的话语让该家庭知道今夜是耶稣降生的日子,过后大家一起祷告再唱一两首诗歌,再由慷慨大方的圣诞老人派送圣诞礼物给该家庭的小孩,整个报佳音的过程就完成了! 整个报佳音的过程大约要到第二天凌晨四点左右才结束。当然这也要看各国的庆祝方式。

圣诞PARTY

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有家庭式的,朋友式的,情人式的各种歌样PARTY。一种友情,亲情,爱情聚会的好时光。戴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说说大家的圣诞愿望。

圣诞大餐

圣诞节作为一个隆重庆祝节日,不能少了好吃美味食品。圣诞节火鸡大餐就是例牌主菜了,以前的人们或许会用微波炉自己做,现在的人们过节好多就是在外面餐馆里用餐了,商家们也会利用机会赚顾客们的钱,当然还有许多圣诞节食品,姜饼、糖果等等了。

圣诞帽

那是一顶红色帽子,据说晚上戴上睡觉除了睡得安稳和有点暖外,第二天你还会发现在帽子里多了点心爱的人送的礼物。在狂欢夜它更是全场的主角,无论你去到那个角落,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红帽子,有的还有帽尖发亮的,有的是金光闪闪的。

颂歌

圣诞节时唱的赞美诗称为“圣诞颂歌”。圣诞颂歌很多,曲谱多取自著名音乐家的名作。经常唱的有《普世欢腾,救主下降》、(Joy to the World!)、《天使歌唱在高天》(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缅想当年时方夜半》(It Came to be Midnight Clear)、《美哉小城,小伯利恒》(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 《牧人闻信》(While Shepherds Watched Their Flocks)、《远远在马槽里》(Away in the Manger )、《荣耀天军》(Angels,from the Realms of Glory)、《听啊,天使唱高声》(Hark!the Herald Angels Sing)、《圣诞钟声》(I Heard the Bells on Christmas Day)、等等其中以《平安夜》(Silent Night)最为有名。据说,1818年在奥地利一个名叫奥本多夫的小镇上住着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牧师一摩尔。这年圣诞节,摩尔发现教堂里管风琴的管于被老鼠咬坏了,修理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庆祝圣诞呢?摩尔为此闷闷不乐。他忽然想起《路加福音》里记载着,那稣降生时,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佳音后,高唱颂歌:“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他灵机一动,根据这两句经文写成一首赞美诗,取名《平安夜》。摩尔写好歌词后拿给本镇小学教师葛路伯看,请他谱曲。葛路怕读完歌词很受感动,谱好曲,第二天在教堂里演唱,大受欢迎。后来有两个商人路过这里,学会了这首歌,他们为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演唱,威廉四世听后大力赞赏,下令把《平安夜》定为全国教堂过圣诞节时必唱的歌曲之一。此外,有条件的教堂每年圣诞节时还会演唱德国著名音乐家韩德尔的《弥赛亚》(又名《救世主》)等音乐作品,通过这些音乐崇拜活动来加强节日的喜庆气氛。

「平安夜」的故事(一)



一八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在奥地利萨尔札赫河畔的奥本村里,有一只老鼠大胆地溜进村里古老的圣尼哥拉斯教堂风琴楼厢里。这只饥寒交迫的小东西东跑西窜,到处咬噬,终於干下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导致了一曲脍炙人口的圣诞赞美诗的诞生。 翌日清晨,一位身穿黑色礼服大衣的中年人走进教堂,径直来到风琴旁边坐下。此人名叫弗兰兹·格鲁伯,正当三十一岁,有著一头黑发,高高的鼻梁和一双富有感情的眼睛。他虽然默默无闻,但在这偏僻地区很受村民尊敬。因为他是本村的小学教师,又是圣尼哥拉斯教堂的风琴演奏家。 他坐下来,踩著踏板,按下了琴键。可是风琴只发出几声呜咽似的微弱气息。 当格鲁伯正要俯身去察看究竟时,他的好朋友约瑟夫·莫尔来了。莫尔是个教士,也是一位音乐家。奥本村教堂的正式神父还不曾派来,莫尔是临时被派来顶替这职位的。

格鲁伯见他张皇,不觉一怔,连忙问道:『天主降福!什麽事儿,约瑟夫?』那位年轻的代理神父举起双手,做出一副绝望的神态,并示意让朋友起来跟他走。 莫尔领著格鲁伯走到楼厢里的风琴键盘后面,指著鼓风的皮风箱上一个大洞说:『今早我发现这个洞,一定是老鼠咬破的。现在一踏下去,什麽声音都没有了!』 格鲁伯仔细地检察了风箱上的那个洞。圣诞之夜做弥撒而没有风琴奏乐,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他禁不住喊道:『真该死!现在可糟了,我们该怎麽办呢?』 『有办法,』莫尔神父有点腼腆地说:『我写了一首短诗,倒可以作为歌词一凑合著顶用一下的。』接著他又严肃地说道:『这可不是「那一类」的歌呀。』 格鲁伯看见他的朋友这麽激动,不觉微笑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莫尔的确很喜欢「那一类」的歌━━就是当农妇和船工欢饮时,在齐特拉琴伴奏下所唱的那种所谓粗俗的民歌小调。这种东西往往引起那些固执守旧的虔诚教徒的不满,使得道貌岸然的长老们大皱眉头。

格鲁伯拿起莫尔所写的诗读了头几段,顿时觉得好象有一股奇异的灵气贯穿脊梁。这的确不是「那一类」的歌。它好象是抓住了他的心,温和纯朴和动人地向他诉说。他从来都未曾这麽深刻地感动过。他耳边隐隐响起了这些诗句的乐音。 莫尔几乎是抱歉地说:『我只是这麽想,既然我们的风琴已经不响了,那麽你是否可以把这东西给我们的吉他琴配个曲,也许还可以搞个小小的童声合唱队来唱唱,……你看怎麽样?』 格鲁伯说:『好呀,好,好!也许我们可以这样做。给我吧,我拿回去看看是否能把曲子写出来。』 格鲁伯踏著地上的积雪,慢步走回安斯村。他一路上沉浸在他的乐曲构思中。

「平安夜,圣善夜,

万暗中,光华射。

他就像耳聋的贝多芬一样,在内心深处听见了所有的旋律:

照著圣母也照著圣婴,

多少慈祥也多少天真,

静享天赐安眠,

静享天赐安眠。」

他准备写给童声合唱的曲调已在脑际回荡。他回到他那简朴的住房,坐在他那古老的钢琴边,面对墙上挂著的十字架,终於谱写称了完整的歌曲。 那天下午,莫尔的书房里聚集了十二名男孩和女孩。他们穿著羊毛长袜、外套和围裙,整齐而漂亮。他们并排站在一圈圈的冬青花环下,益发显得生气勃勃。 排练开始了,格鲁伯和莫尔各自弹起他们的吉他琴,不时满意地对视微笑。开始时,大家对歌曲不甚熟悉,弹唱都嫌粗糙了些。第三部分也不太妥当,但很快便改好了。行了,这歌曲终於完成了。 圣诞夜,教堂里点燃的几百支烛光,在光洁的金盘碟和圣餐杯上映辉争耀,给那些僵硬呆板的哥德式圣母态像,赋予了盎然生气和温柔慈祥的风采。教堂里到处都用青松、万年青和圣浆果等装饰起来。全体教徒挤坐在长条硬板凳上。男人们穿著臃肿的羊毛外套,妇女则被披上了醒目的围裙和有色的披巾。

当莫尔和格鲁伯提著他们的吉他,随著十二名男女儿童走上圣坛前时,惊讶的群众顿时轰动起来。格鲁伯向他的乐队微微点头示意,琴弦便拨响了。接著,莫尔神父的男高音和格鲁伯先生的男低音,便和谐地共鸣著响彻那古老的教堂。 於是,流传久远的圣诞赞美诗【平安夜】便这样首次被人们唱出来了。然而,第二天也就被人忘记了。当时参加圣诞弥撒的教徒之中,谁也不曾料到这首歌后来竟会风靡世界。 后来仅仅是由於一次偶然机会,才使这一杰作得以免遭淹没的命运。第二年春天,从齐勒塔尔来了一位风琴修理师,卡尔·毛拉赫。他在闲聊中随便问起:既然风琴坏了,那麽你们是怎样进行圣诞弥撒的?格鲁伯这才提起那曲子的事,他说:『这是个不值一顾的东西,我甚至已忘记把它塞到哪里去了。』在教堂的后部有一个小橱,里头塞满了尘封已久的乱纸堆。格鲁伯从这里找到了那首曲谱。

那风琴修理师看著乐谱,微微动著双唇,从他那宽阔的胸腔里哼著这调子。『有意思,』他轻轻地说,『可以让我带回去看看吗?』 格鲁伯大笑起来。『行,行,你尽管拿去就是了。再说,你把琴修好后,这东西就更加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毛拉赫走后,格鲁伯也就忘了这件事。然而【平安夜】却在可爱的齐勒塔尔山中回响,并且从此开始了它远播世界的历程。 这歌曲作为民间音乐,从奥地利传到了德国。它越过国界,随著德国移民远涉重洋,传播各地。但直到不久前,莫尔和格鲁伯才被公认为这首歌曲的创作者。他们当时什麽都没有得到,他们死时仍和生时一样贫穷。但是,格鲁伯的那具古老的吉他琴至今仍在为他歌唱,它已成为传家宝,被格鲁伯家代代相传。现在,每逢圣诞夜,人们便要把这吉他琴带到奥本村去。而世界各地的教徒们,则再次齐唱这首为人喜爱的圣诞赞美诗……【平安夜】。

「平安夜」的故事(二)

奥地利靠阿尔卑斯山的地区,出了不少的乡村诗人,加上奥地利人,本是爱好音乐的民族。他们大部份的人民,信仰耶稣基督。所以每到圣诞节,在这崇山峻岭的一些小镇和乡村里,许多歌唱世家的男女,像中古世纪的吟游诗人,不断的把圣诞歌的词句和乐曲,加以改进或创新。他们很多人,长於弹奏乐器,而且几个人聚在火炉边,就能当场作出新的圣诞歌,成了后来圣诞歌的宝藏。有一些歌曲,也许当时唱唱,或唱过一两年,就被新的圣诞歌所取代了。但是其中的一首,不但流传下来,而且是世界最出名的圣诞歌,它就是大家熟悉的「平安夜」。 据说这首圣诞歌,是阿尔卑斯山下沙司堡的牧若瑟神父,在一八一八年撰写的歌词,曲子则是乐师方济葛鲁伯所作的。不幸它在那乡村圣堂歌咏团的抄写本中,埋没了十多年。后来,被一位喜爱音乐的人发现,就把这首圣诞歌,带到城里的音乐会上演唱,非常受人欢迎。於是,渐渐的流传到奥地利各地,再传到了德国。一八三九年,这首圣诞歌传进了美国,不到几年功夫,就普遍得到人民的喜爱。再经过著名歌唱家的演唱,电台的播放,这首圣诞歌━平安夜,普遍的流传世界,而且各国都有翻译的歌词。不管是不是基督徒,几乎都熟悉这首「平安夜」,聆听的时候,而且会哼唱起来。

关於「平安夜」这首圣诞歌,词句和曲子的写作,有不少的传说,下面所介绍的故事,最为动人美丽。 原来在沙司堡附近的一个小村,住著一位音乐师方济葛鲁伯,妻子亚纳,他们有个天真活泼的儿子小方济。葛鲁伯在牧若瑟神父的学校里,教授音乐;主日则在教堂中领导圣歌队。每晚他回到家里,喜欢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面,弹琴作曲,一家三口过得幸福快乐。不幸的,一八一八年秋天,可爱的小方济,突然因病去世,这一家顿时失去了欢乐,葛鲁伯夫妻二人再也没有笑容。这年圣诞夜,葛鲁伯独自去圣堂,参加子夜弥撒,他的心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的活跃欢欣。圣诞节的欢乐,似乎跟他没关系了。弥撒结束以后,葛鲁伯匆匆的回家,在路边传出儿童们的歌声、嘻笑声,他的心更为沉重。进了家门以后,一片凄凉。他呼唤妻子的名字,没有回答。点上灯,看到妻子亚纳,趴在小方济以前睡过的床边抽泣。葛鲁伯再叫她,她不理。葛鲁伯无奈的叹口气,只好拿起乐器来,想演奏乐曲,来排解妻子的悲伤。

当葛鲁伯打开琴盖,一张字条掉在地上,他捡起来一看,原来是前几天,牧若瑟神父所写的「平安夜」歌词,要他配上乐曲,由於思念小方济而忘了这事。这时候,窗外的夜色寂静,葛鲁伯联想到过去的一切,就坐在灯台前的椅子上,面对著妻子,开始谱「平安夜」的曲子。他边谱边弹边唱。这时候,妻子亚纳听到美妙的歌曲,忘记了其他,慢慢走近丈夫葛鲁伯身边,流著眼泪说:「亲爱的葛鲁伯,求天主宽恕我们吧!现在我明白了天主的圣意,小方济的去世,我们不该悲哀,应当喜欢!因为你弹唱的时候,我彷佛看见一大群小天使,来到我们的房子里,小方济夹在中间,随著他们快乐的唱著:『救世主诞生了!』」 「平安夜」的曲调和歌词,搭配得天衣无缝,聆听的人,不论是否基督徒,都为之动容。如果说它是世界上最美妙动人的歌曲之一,相信没人反对的。

圣诞树的由来

圣诞树一致是庆祝圣诞节不可少的装饰物,如果家中没有圣诞树,就大大减少了过节气氛。关於圣诞树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传说。

其中一个是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圣诞树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人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将之成为圣诞树。后来,由德国人马丁路德把蜡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蜡烛,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去。而近今日,人们已经改用粉色的小灯泡了。 其中一个是说:大约在十六世纪,圣诞树最先出现在德国,德国人把长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摆设,将之成为圣诞树。后来,由德国人马丁路德把蜡烛放在树林中的枞树枝上,然后点燃蜡烛,使它看起来像是引导人们到伯利恒去。而近今日,人们已经改用粉色的小灯泡了。

另一个传说记载。在很久以前,曾有一位农民,在圣诞节那天遇到一个穷苦小孩,他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儿童。儿童临走时折下一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变成一棵树,上面都挂满礼物,以答谢农民的好意。 圣诞树真正出现在圣诞节时,首先见于德国,之后又传入欧洲和美国,并以其优美的姿态,成为圣诞节不可缺少的装饰。圣诞树的种类繁多,有天然松柏圣诞树、也有人造圣诞树及白色圣诞树。每棵圣诞树上都挂满琳琅满目的装饰品,但每棵树的顶端必定有个特大的星星,象徵三博士跟随该星而找到耶稣,而且也只有该家庭的一家之主可以把这棵希望之星挂上。

圣诞袜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有些国家的孩子则有其它类似的风俗,如在法国,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壁炉旁等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