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档频道 > 教学相关 > 其它教案 >

《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研究与实践》

2007-01-21 

内 容 摘 要

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被各地各校所重视。镇海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显露出观念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现代意识淡雹开放程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新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应针对现实状况,作四方面的推进,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建设推进,由校园主文化向子文化亚文化建设推进,由传统型的文化向现代校园新文化建设推进,由封闭型的文化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型文化推进。

骆驼中心学校积极探索校园新文化建设的途径,开展了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实践,在上述四个方面作了深度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使得这一实践过程充满艰辛,针对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课题组作了深入的思考,力求日后不断完善。

《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总报告

一、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解读

(一)问题的提出

校园文化以其潜在而又巨大的教育功效而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各地各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倾注了很大热情,对校园文化建设所作的理论上的探讨与实践上的探索,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校所在的镇海区教育系统,对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视,行政部门大力倡导,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星级评定制来强化这一实践,不断组织开展全区性的师生文化艺术活动,推动校园活动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区内各校均能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可谓成绩斐然,形成了一批以镇海中学为代表的具有独特校容校貌的基层学校,各校的物质文化景观大为改善,人文气息渐趋浓郁,活动文化多方位展开,校园文化固有的教育功效正在获得释放。

镇海区区域性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已显露出疲软的态势。经过多年建设,各校普遍感到难以再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似乎遇到了一个高原期,不少学校认为校园文化的诸多要素该有的都有了,于是不再象过去那样费心尽力了。

校园文化建设中遇上的高原期现象,引发了我们更多更深的思考,如何走出高原期,实现新的跨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地发展,并向更高层次跃升,已成为摆在我们基层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校于1999年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小组,对基层学校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希冀能通过研究与实践,创建能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能承担起培育新人任务的校园文化体系。镇海区多年来的区域性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及我校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历程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基矗

(二)现实的反思

我们因研究而对原有的实践进行了反思,因反思又使我们确信开展这项研

究的必要。在对原有实践的检视中,我们深切地感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只能算是起步,值得我们探索的空间还很大,需要改进之处良多。目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少学校存在的误区与盲区主要表现为:

1、物质文化建设的迅速推进与精神观念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唯有精神观念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顽固的排他性,变革殊属不易。但精神观念文化是最为核心的,制约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初中变相分快慢班的做法屡禁不绝,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

2、校园文化中的的传统色彩浓重而现代意识淡保

我国是一个很讲传统的国度,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持久地产生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广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的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份,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韩愈关于教师作用的界定,突出了教师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作用,而无助于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学海无涯

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孜孜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下去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再如传统文化推崇谦和而排斥人的自我表现,这对我们内向有余外露不足的民族性格的形成不无关系,而在自信心普遍不足,表现欲望不强的中小学生身上强调谦和品德的培养,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3、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

从文化形态学角度看,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等是社会大文化下的亚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在校园中的反映,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难以割断。

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形态,既有本土的又有外来的,既有传统的更有现代的,既有健康的积极的,也有不健康的消极的,还有虽无益亦无害的文化。多元、多彩,多变的社会文化,早已渗入到校园中,想堵也堵不住,但学校人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正是在这种美好的愿望下,传统学校不仅以一面围墙阻隔着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观念,也通过制度文化的形式,割绝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即以我区学校为例,足以表明校园文化封闭色彩明显,不少学校极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少数学校甚至从不组织学生春游或其他外出参观活动,学校的文化设施一般不向社会公众开放,社区服务也较少开展,校园文化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活动文化,往往在校园内这一方寸之地作孤芳自赏,很少在社区内向社会公众作广场文化演出或科普宣传,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封闭的校园文化与博大丰富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其单薄的刻板的一面也因封闭

而必然相随,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一,偏狭,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外部的社会环境永远不是学校所能控制左右的,社会文化对学校的影响也不是学校所能永远抵御得了的。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露出来的问题显然不止这些,但仅就上述问题,足以表明校园文化建设任重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尚需付出很大努力。

(三)推进的构想

对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检视,有助于我们明确努力方向,采取相应的策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提出校园文化建设要向纵深推进,其现实依据也正在这里。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实质上是为创造校园文化而对各种文化包括原有校园文化进行选择、整合、改造。

这种选择、整合、改造,首先有赖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的确立,主导价值观是对校园文化构成具有导向性作用的观念,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在确定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策略时,把它放在首位。校园文化建设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是构建校园精神的必由之路,推进过程需要主导价值观作导向,而推进的目的则是为了主导价值观得到彰显,因而确立主导价值观显得格外重要。学校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育人,关键是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育人的问题 ,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人和科学地育人应是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永恒追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人已明显有别于大工业时代的人才,更有别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公民,面对多元,多变,多彩,多险的现实社会,学校培养的新一代必须有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既能顺应变化,又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支柱,有着承受挫折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控,敢于负责,勇于开拓,善于沟通,乐于合作,具有崇高的人格力量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概而言之,学校要培养的是富于主体精神的公民,唯其如此,

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所需,学校教育应以此为目标,校园文化体系的建构显然也应以有效培养这样的新人为准,这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价值观,以此为导向,也以此为目标开展的校园精神观念文化必将促进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在确立了主导价值观之后,就需要对校内各种文化形态进行统合,这构成了我们推进策略的第二方面内容,校园主文化与亚文化、子文化的求同存异是形成多元统一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校园主文化,校园内的子文化亚文化是更为活跃的因素,以不同形态存在的子文化,主要有群体层面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员文化、领导者文化;有组织层面上的班级文化,团队文化,自由群体文化;有其他层面上的课程文化,活动文化,休闲文化等,对这些文化进行整合,使之能补充、丰富校园主文化,构成多彩生动的校园文化是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的重要方面。

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封闭性强、传统色彩浓重的现状,我们又相应的把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富于现代意识的校园新文化的培植作为我们推进策略的第三和第四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这两方面的推进更富于现实意义,是校园文化建设跟上时代潮流,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构成了我校实践的基本内容。

二、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实践

(一)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向精神环境建设推进

“环境育人”已是教育界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校园环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微观环境”,它由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后者是校园环境中本质内容。

我校是省第一所农村示范性小学,在物质环境建设上先行了一步。整个校园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教学楼、科教馆、运动尝游泳池尽显雄浑之美;千姿百态的花坛、半掩半映的月门、曲径通幽的连廊、假山,又不失灵秀之美;喷水池、“钟灵桥”、“毓秀亭”更为校园平添了几分旖旎。步入校门,给人一种异彩纷呈的愉悦,穿行其中,又让人尽享柳暗花明的惊喜:电脑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6个)、课件制作室、校园电视台、闭路监控室、校园网络系统等,无不散发着浓浓的现代化气息。校园内匠心设置的物质文化景观,又在向师生们诉说着自己所携带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的气息:校门是一头昂首阔步、正跋涉于沙漠之中的骆驼形象,高大沉稳,目标笃信,给人一种执着进娶勇于开拓的力量,催人奋进。旗杆下有一组少年形象雕塑,或读书,或健身,或做科技,它鲜明地表达了“文明、友爱、勤奋、健美”的校风主题词和“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人才培养目标。校园的东面,一架战斗机昂首东指,这里是海空雄鹰国防教育基地,记录着一段光荣的历史,谱写着一支“军民鱼水”的赞歌……综观整个校园,不难使人信服:校园环境建设已日臻园林化、现代化、人文化。

学校精神环境作为潜藏在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活动的教育力量,有着极大的德育价值。它能对学校全体成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一方面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情操、意识和行为,同时又有一种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师生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所以,校园精神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价值导向、智能发展、身心健康、审美陶冶、特长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它的积极的整体功能就表现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和人格和谐发展。因此,我们着力将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园精神环境建设深入推进。

1、加强积极向上的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最重要内容。它包括政风、教风、学风。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学校领导。我校新一代领导人树立科学的办学指导思想,

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评议。及时调节反馈改进各部门工作。工作严谨踏实,不谋私利。真正做到尊师重教,甘当公仆。只有用自己的行动赢得教师信任,才能做到政令畅通,才能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这盘棋走活。我们行政一班人带头做到“四要”。即要关心教师疾苦,要理解信任教师,要与教师平等相处,要激励教师提高,创造条件帮助教师实现其取得成就的愿望。重教即重视教育规律,努力搞好学校的科学管理。领导者“尊师重教”的工作结果,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理顺了干群关系。“严谨、求实、灵活、主动”的教风也随之逐渐建立。“严谨、求实”是我校教风的传统,“灵活、主动”实际上就

体现一种创新精神,它是我校教风的活力所在。教师不断追求新知,学英语,学电脑,制课件,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常教常新。教师中树立的敬业精神、进取精神、团队精神和自尊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等都焕发着良好教风的青春活力。良好的教风又使学校倡导的“勤奋、刻苦、活泼、紧张”的学风蔚然形成。学生工作上以大胆主动者为榜样,学习上以勤奋刻苦者为典范,献计献策,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勤学苦练,努力锻炼体魄体能。

全校师生自上而下人人崇尚精神追求,荣辱观一致。当然,校风不是一蹴而就的,长年积淀的优秀传统又加上几年来的奋斗,才使校纪校规约定俗成,校风校训深入人心。目前,我校校风已凝聚和升华为骆小个性化的校园精神:爱国、砺志、求实、勤奋。

2、促成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

校园人际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支点。它主要包括学校领导与教职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融洽相处,能增进友谊,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形成学校团结向上的小气候。

良好政风建设就协调了校领导与普通教师的关系。教学独立工作集体效益原则,决定了教师既要努力学习教学业务,提高自身素质,又要搞好团结,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因此在帮助教师克服“文人相轻”陋习,减少教师精力内

耗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年级组备课、上课、评课系列活动,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活动,课题组科研活动。工会组织的趣味教工运动会,争创文明办公室、歌咏会、演讲赛等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又加深了教师之间的理解交流,有力地改善

了教师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最微妙的关系,教师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启发诱导,去打通人的思想,打动人的感情,激励人的意志,那么学

生必能“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尊重、热爱、信赖老师。所以,我们更大程度上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首先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而不是机械生活的“奴仆”。其次,追求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关系,追求“真诚”。第三,注重师生间的相互期望,注重对现实人际关系进行批判。这样,教育才会有强度和出现综合效应。

3、优化公正健康的舆论氛围

校园舆论环境是校园精神环境的根茎。集体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规定着他们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行为方式。我们在操作时特别重视学校舆论环境的1、方向性。紧跟形势,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任务。发挥广播、书刊、墙报等舆论载体的功能。每周一,全校师生在国旗下庄严肃立,聆听校领导结合形势的“国旗下讲话”,紧跟时代脉搏。每班的“小主人报”,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绿洲电视台”是一个个文化窗口,时时传递着党的声音。让这些健康的舆论帮助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理想观,价值观。2、从众性。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用榜样示范来引导师生,是优化舆论环境的重要方法之一。骆驼籍院士是我们骆驼人的骄傲,我们把他们的事迹张贴在宣传橱窗里。抗洪勇士嵇琪是我校91届学生,我们宣讲他的事迹,还成立了“嵇琪班”,让学生学习他热爱祖国、顽强拼搏的精神。每班每学期选出的两名升旗手,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同样具有教育意义,每当看到他们的照片,听到他们的事迹介绍,特别是目睹他们身披授带,庄严地履行升旗任务时,学生的心底油然而生敬佩之情,从而产生向他们学习的内心冲动。3、客观性。既大力宣传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和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又要有的放矢地鞭挞时弊,抨击歪风邪气,使不良风气在公正的舆论下土崩瓦解。春游变“吃游”

现象,进“三室一厅”现象(录象室、台球室、电子游戏室、歌舞厅),说脏话现象,都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其危害性,动员人人与之斗争。

重视校园精神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确实净化了学校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人才培养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校园主文化向亚文化建设全面推进

校园文化似一棵参天大树。只要根系饱满发达,主干粗壮有力,那么,它的每一片枝叶都能照出一片绿荫。并能吸纳阳光,吞吐精气,使整棵大树蓬蓬

勃勃,焕发出无限旺盛的生命力。校园主文化指的是整个校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就仿佛是根,是干。而滋蔓的浓浓郁郁的枝叶即是校园亚文化。它是校园主文化统辖下的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方方面

面。从文化群体看,有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员文化,领导者文化。从文化的组织形式看,有班级文化,团队文化,自由群体文化。从文化的内容看,有课堂文化,活动文化,休闲文化等。而只有真正抓实抓好这些亚文化建设,才能使校园文化真正充满生机活力。

1、班级文化建设个性化

当代教育强调对完满人格的追求与培养。但是,教育者如何利用、营造、调控、强化某种环境,以促使学生逐步自觉地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满,这并没有一条人人皆走得通的通衢大道。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发展情况,构建适合自己操作样式并形成某种类型的班级建设模式。做到千帆竟发,殊途同归。

模式一 制度建设型 采用这一模式的往往是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他们认为,班集体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学生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没有向心力,也没有奋斗目标。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班级制度建设。他们首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晨读、出操、值日、用餐、路队、听课、作业、看电视、课外活动、干部职责等等。每一项都有明令规定,并有相应的奖惩措施。让学生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平时狠抓制度落实,增加班级管理的刚性度,班级自然像一架开足了发条的大钟摆,有条不紊地运作。

模式二 民主管理型 这一模式摒弃“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变单向信息交流和单向文化传递为双向交流和相互传递。班主任变换传统角色,走向学生,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带领学生开展班级工作。每一件事都经过酝酿、讨论、实施、评价等几个步骤。活动时,允许不同观点竞争较量,讨论切磋,相互激活,批评与反批评。这样的班级,虽看不出明显的工作效率,但学生办事积极性高,团结协作气氛浓,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模式三 活动竞争型 这种班级以学校活动作为班级工作目标,全面铺开,逐一追求。在活动中达成共识,凝成向心力。而活动成功,又能促进其他方面

的进步,得到意外收获。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使班集体越来越趋向成熟。适合这种模式的往往是学习成绩相对滞后,活动能力偏强的班级。

模式四 心理疏导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是一种竞争意识。虽然和谐与竞争是共存不悖的。但学生性格迥异,其中不乏内向封闭者,再加上家庭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价值导向的偏颇,甚至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年级越高,问题越严重。用心理疏导调控全班学生的情绪,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耐心疏导,解决问题症结,使班肌体永保健康,永保活力。

走进每一个教室,接触每一班学生,都给你崭新的感觉,但积极向上却是个性中表现出来的共性。

2、队活动文化制度化

以培养“五自”素质为核心的雏鹰行动,是一个战略性的人才素质工程。它适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改革的需要,符合跨世纪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我校大队部把大量的工作精力投入在“雏鹰行动”的主要载体&;#0;&;#0;争章系列活动中。把原先零碎的少先队活动连缀成一整套考章制度,全面实施。

a. 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雏鹰争章活动指导中心”。由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等学校各部门共同组成。学期初和中队辅导员、少先队代表共同商讨雏鹰争章项目、争章要求、活动及考章方法等。

b. 拓宽考章内容 我们原先制作的必修章(基础章)和选修章(兴趣章)都是为少先队个体设立的。其目的是通过纵向的竞争,促进个体的品格、技能的发展。为了提高集体凝聚力、自治力、进取力,我们又设立了集体章。顾名思义,集体章的考评要靠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我校共设立了“规范章”、“环保章”、“特长章”、“智慧章”、“体能章”五个集体章。由指导中心提出要求,辅导员、少先队代表讨论确定。

c. 严格考章制度 全校设立了14个考章基地。由各负责老师协同大队部完成专门的个体章考章工作。标准统一,操作规范。集体章的考评更是评比标准

公开、公平。“规范章”、“环保章”每周一评。由值周中队和值周教师共同担任。“智慧章”、“特长章”、“体能章”每学期一评。量化评定,全体监督。

d. 落实奖励制度 集体争章活动与“星级中队”考评相统一。一学期末,在五个集体章评比中都能达到要求的中队将获得“五星级中队”最高荣誉称号,并授予奖牌。目前,我校已停止评比“三好学生”,取而代之的是“雏鹰星级奖章”。奖章分为成功级的“金雏鹰奖”,优秀级的“银雏鹰奖”,进步级的“铜雏鹰奖”。这样荣誉真正向每一位同学招手,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现代意识,也使更多的同学的品尝成功的甘醇。

制度化的少先队活动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更趋一致,教育合力更大。

3、兴趣活动文化大众化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艺、体育、科技、学科兴趣小组形式的活动,可以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特长的发展。从而为国家能够尽早尽快地培养特殊人才出一份力。同时中小学是发现和初步造就特殊人才的摇篮。我国著名技巧运动员黄瑞芬就是从原先骆驼小学简陋的训练棚走向世界,登上冠军领奖台的。因此,我们广泛开设兴趣小组。接纳有兴趣每一个学生。全校共设钢琴、书法、美术、奥数、电脑、游泳、足球等20多个兴趣小组。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六定”,定辅导老师,定活动地点,定活动时间,定活动内容,定参加人员,定成果展览。兴趣小组给予学生一展

身手的舞台。每年的艺术节成果汇报,总是硕果累累。活动启动的效应极为显著,特别是书画组、写作组、奥数组、游泳队成绩令人瞠目。三年来,写作组共有三百余篇文章发表,奥数组获全国奖近100人次,其中满分奖就有15人,00年获全国团体第二名。书画组作品450多幅。

4、休闲文化高雅化自减负和双休日以来,学生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如何积极引导,不使“黑色文化”“黄色文化”侵蚀他们,这也是极富挑战意义的课题。第一,延伸积极有意

义的学校教育活动不失为一项有效措施。休闲活动是一块阵地,如果任其“休闲”,异质文化便会乘虚而入,因此学校要最大可能地延续学校健康活动。①每学期我们都要组织几次主题活动。像培养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空降鸡蛋大

赛”,陶冶情操、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迎接新千年曙光活动”,学习国防知识、感受军队生活的“国防夏令营活动”,牢记革命历史、重走革命之路的“四明行夏令营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准备、参与过程,又实现了一种实践教育,一种情感熏染。学生感受真切,印象深刻,是单纯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②系列读

书活动也是引导学生健康休闲的措施。学校不仅最大可能发挥校图书室功能,而且在校外设立图书室,由退休教师具体负责借阅工作。③各种活动征集方案,像校旗、校徽、校歌征集,各种雏鹰徽章图案征集“我为学校献一计”活动征集,“六一”活动方案征集等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与创新意识,更使休闲文化向积极的维度贴进。第二,发挥学校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过滤作用。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青少年逐步形成与改革开放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外文化碰撞,新旧文化交替,使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得空前复杂,正确吸收社会先进文化,防御社会文化消极因素,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质,这在休闲文化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主动引入适合学生的电影、录象、电视。学校引入了小小电影院,开办了绿洲电视台,定期向学生展播,同时广泛开展影评、视评,进行正确的休闲文化导向。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纳入学校的正向轨道。

相对独立的校园亚文化建设,丰富了校园主文化的内涵。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协调的,共同支撑着校园文化这棵参天大树。

(三)由封闭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向校内外结合的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推进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学校已一改以往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其计划、内容、目的、理念都表现出与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进,文化多元化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冲击了教育领域。例如,从外部看,电视、电脑网络等新兴媒体作为新的极富吸引力的教学手段冲击着学校教育的围墙,这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带来的校园外的信息的强大攻势,使得传统拘泥于学校内的文化体系渐渐失去其独有的权威性,而从内部看,传统学校文化的主体醒悟则使得学校人能够认识到学校文化的不足,积极主动地投身社会怀抱。这些因素都使现代教育在运行上获得的机制,不再远离社会生活,而是被纳入社会运转的大轨道,“学校即社会”正日益深入人心,学校内独有的文化、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与学校外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融,日益整合和互补,正是这样的文化共生关系,使得学校文化的一些特征必然折射出社会大文化的若干特色。这种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显然成为现代学校文化的时代主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教育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鼎立,是分散而隔离的,它们各自形成的文化体系、文化氛围都局限封闭于各自的小范围内,如学校教育所培育出的文化体系则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称为学校文化,它与家庭教育所形成的家庭文化、与社会教育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都不具有一致性和完备性,因此就其文化领域的局限性、信息源的单一狭窄性而言,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虽然适当的隔离有利于青少年在相对洁净、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但长久的隔离,断绝了学生同社会的诸多联系,学校日益演化成一种脱离社会的窠穴,这种接近真空的环境下培养出的人才显然不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人才。

面对传统的校园文化越来越暴露出狭隘、自足弊端的态势,打开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隔离,走出自我封闭的传统学校文化体系,寻找架构在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桥梁是我们当代人的当然使命。

鉴于以上认识,我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尝试构建“开放性”

的学校文化建设框架,我们特别强调了学校同外界社会及社区家庭的合作和联系,汲取校外文化的有益养份,“打开门”来建设学校文化。

1、校内外一体化,共建爱心工程:

“爱的教育”历来为中外许多教育家提倡并付之实践,也是我校校园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以“爱社会、爱自然、爱生命”为主要内容的爱心教育,能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介入周围世界,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意识,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为此,我校积极开发校内外资源,挖掘多种教育力量,着手“爱心工程”建设,努力营造爱心育人的氛围。

(1) 利用校友资源,强化道德认识

我校建校历史久远,历代优秀学生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事迹是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的生动资源。远比单纯的理论说教要有感染力。学校与一些于社会于家乡有杰出贡献的校友经常保持联系。如爱国侨胞赵安中、世界技巧冠军黄瑞芬、抗洪英雄嵇琪等,为学生树立人生榜样。嵇琪是我校91届毕业生,他的事迹经电视、报纸等媒体宣传后,在我校师生中产生很大反响,学校开展了“事迹读后感征文”、“少先队代表探望嵇琪”、“成立嵇琪班”等活动,嵇琪在抗洪一线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而舍生忘死、顽强拼搏所折射出来的对人民的拳拳赤子之爱震撼着学生的心灵,鲜活的英雄事迹,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使学生的心灵在不知觉中被濡染、被涤荡。

(2)抓住身边事件,参与爱心行动

点点滴滴的身边小事,往往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契机。几年来,我校紧紧抓住学校生活中出现的偶然事件,突发事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爱心教育”。

顾静芳父亲去世,母亲身患癌症,顾静芳同学面临失学的威胁,四(2)班同学闻讯捐款800余元,送上了同年龄真诚的关怀。

学前班华诗芸小朋友家遭受火灾,房屋财产付之一炬,我校师生自发捐衣、捐物,并捐款六仟伍佰余元。

至97年四月开始,学校建立了“红领巾帮困基金”,三年来,帮助十多位

特困生解决了求学的困难。资金历年递增,现在尚余七仟二佰余元。

诸如此类的“爱的奉献”数不胜数,学校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的身边事,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爱心行动中,体会到扬善助人的快乐,促进学生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养成。

(3)开发周边资源,建立爱心基地

除了校内,我们还把街道、社区作为培养学生爱心和同情心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将这一活动向校外延伸。学校与骆驼镇敬老院签约共建精神文明,组织“爱心放送”活动,以丰富老人生活;地处偏僻的山村学校鄞县樟水小学是

我校又一共建对象,全校师生为樟水小学学生每人捐新校服一套,捐献图书近

千册,寒暑期经常开展联谊活动。爱心教育融入社会,这种收获是单纯的课堂中无法得到的。

同学们在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爱心工程”的启动和运作必将有助于创设出极富人性化的学校文化来,更有利于造就出关心社会、乐于助人、情感丰富的有用之才。

2、校内外一体化,实施礼仪教育: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尊敬的言语和动作反映出一个人良好的精神风貌。而近年来,我们普遍感到小学生道德行为出现滑坡现象,那些以“孝” 为主的家庭伦理,以“礼”为主的行为规范等为人所景仰、人所必备的美德、在他们身上逐渐淡化、失落,口出脏话、狂妄自大、自私自利,这一些贬义词无情地成为我们一部份学生的品性。造成这一事实的一个直接原因便在于学校文化建设中行为规范的欠缺,礼仪教育的单一封闭,远离学生生活而导致的无序低效。

新世纪要求我们青少年塑造崭新的形象,即文雅大方的举止,亲切得体的言行,整洁合适的衣着,高尚健康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将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作为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砥石。我们本着“开放”的宗旨,从与孩子交往最为直接、最为亲密的父母、师长、同学、

亲友的人际关系为起点,开展了以“孝亲、敬长、爱友”为重点的既体现民族

特点又符合时代风尚的文明礼仪教育,制订了“文明礼仪言行准则”45条,在教育中体现:

(1)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学生阶段,特别是中小学生,除了合理的睡眠外,多数时间是在学校环境度过的,因此,学校礼仪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抓住学校生活这个时空的信息场,把礼仪教育信息渗透在学生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礼仪教育的许多内容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贯彻《规范》

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突出行为规范中的礼仪要求,将学生在校的行为礼仪细化为:讲话礼仪、行走礼仪、坐姿礼仪、进办公室礼仪、进餐礼仪,制订了《行为规范达标生》、《行为规范达标班》的考核规则,从而使礼仪教育与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互相促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活动如果没有主体的积极参与,就会失去意义。我们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突出活动的儿童情趣。如前几学期,学生中说粗话、脏话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校开办了“脏话医院”,由教师学生任院长、主持大夫、医生、护士,对说脏话的学生及时开出药方予以医治,对“发脖期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说理教育及至根治。由于活动形式新颖、富有创意,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成效也明显。

(2)礼仪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并向社会延伸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对少年儿童成长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群体。少年儿童从小就生活、成长在家庭中,家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语言特征等从小就进入他们的心理结构中,产生深刻的作用。尤其在一些比较浅表的层次上,如穿着、举止行为、习惯等,家庭的影响更是直接可感。在这些方面,任何教育机构都取代不了家庭的作用,也难与家庭影响相抗衡。我校礼仪教育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的功能,我们通过家访和开家长会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学校礼仪教育的要求及内容,要求家长注重以自己的文化素养、生活经验、个性品质及人际交往方式给子女以积极的影响。并用家校联系卡,让家长定期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加以评定。如今年寒假前夕,我校以公

开信的形式向家长提出要求,建议家长利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接待客人的机会,给孩子上一堂以“作客礼仪、待客礼仪”为主要内容的礼仪教育课,教育孩子待客访友大方,见面告别要有礼貌,用餐时要注意形象,并予以打分,作为学校评比寒假积极分子的参考。

由于家庭成员之间是用血缘和亲密无间的感情纽带联系起来的,其彼此间的信任感及家庭与孩子在相处时空上的特点,为学校的礼仪教育提供了丰富、开放的社会内容,大大拓宽了学校礼仪教育的时空领域。

礼仪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我们坚持以养成教育为

核心,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网络,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在礼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的同步性、一致性和整体性,弥补了单一封闭式“礼仪教育”的不足,其教育效益不言而喻。

3、校内外一体化,参与劳动实践:

我校地处农村经济较发达的全国百家明星镇骆驼镇,近年来,我们在开展劳动教育中惊讶地发现:这些家住农村的学生90%以上不会使用镰刀,不会割草!而在劳动中少数干,多数人看或虽卖力劳动但效果不佳的现象则随处可见。大多数学生缺乏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他们对劳动人民感情淡薄,意志品质薄弱,吃不起苦,不知爱惜劳动成果,浪费现象相当严重。学校和家庭方面对劳动教育的放松使学生在行为习惯上产生了这些不良影响,极由可能使他们丧失富裕的经济是由劳动创造的观念。

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明确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参与劳动的问题,而是德育的一个载体,我们将劳动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纳入开放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使校园中高扬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学会自理自立的本领,培养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美德,为学生今后从事社会劳动和参予激烈竞争打下基矗

(1)实施一天两扫制度:每天上、下午安排20分钟清扫课,从室内到室外,每个地方落实到班级,天天保洁,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管理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2)落实花木领养制度:校园中的花草树木,由学生领养,一人一岗,并挂牌公示。由学生负责花木的浇灌、锄草,学校花木小组定期检查打分,从而增强学生绿化保护意识和劳动责任感。

(3)建立值周班文明岗制度:每班一周轮流负责全校总值日工作,进行记录,以点带面,督促全校卫生习惯的养成。

(4)实行家庭劳动岗位制度: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予必要的家务劳动,如洗衣服、叠被子、炒菜、洗涤碗筷、擦桌、扫地等家务,协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5)健全社区义务劳动制度:学校要求学生每月一次到所住社区参加社会服

务活动,并由社区居委员记载学生服务内容,反馈到学校,作为期末评比优秀社区服务者的指标。周末假日,学生活跃在敬老院、幼儿园、车站、街道……,照顾孤寡老人、清除不法张贴和广告、净化街道面貌、设摊免费打气、递供凉

茶……社会实践活动唤起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好愿望和用自己的劳动为他人带来方便的美好道德品质。

(6)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校园内开辟了劳动实践田,命名为“绿洲农技苑”,并“分田到班”,学习种瓜、栽豆,体会种植的苦辛,同时又充分利用本镇工农业发展的优势,选择镇农科尝镇工业小区作为实践基地,让学生置身于经济建设的最前沿,使学生对劳动有更感性、更深刻的认识。

措施的落实,在校内形成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文化风尚,并将良好的校内文化风尚播向社会,起到“校内小文化”与“校外大文化”积极互动作用。

4、校内外一体化,提高文艺素养: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也必然受到整个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特别是在大众文化媒体日趋多元交汇的情况下,如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报刊、流行音乐等文化传播渠道繁多,社会文化的种种思潮总是通过这些渠道反映到青少年的思想文化意识中来。缺乏审美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学生很容易与大量的娱乐性强、刺激性的通俗文化交上朋友,一个时期以来,我校中高年级

的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迷恋现代手段的各种游戏及流行音乐的倾向,足以说明社会消极文化对学生带来的影响。

丰富学生校内外的文化生活,让健康、高雅的文化气息感染学生,是开放性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1) 校园音响:学校斥资5万元建立校园音响系统,用经典名曲代替上下课铃声,让精品艺术、高雅艺术走进了课堂、校园。

(2)电视窗口:全校26个班级,每班均安装彩色电视机,可接收10余家电视节目,还自办校“绿洲电视台”。学生每天中午能在教室收看新闻节目,学校电视台剪辑的:“神洲风采”、“现代科技”、“东方之子”及自办的“校园新闻”、 “校

园艺苑”等栏目,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

(3)读书活动:学校历来重视精神食粮的投入,狠抓图书馆建设,学校已有图书42095册,专用书库128.64㎡,借书室160.7㎡,阅览座位90个,各类杂志270多种。对各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的阅读要求,并开展经常性的导读活动,形成农郁的读书氛围。学校还与退休教师协会和南一居委会联系,在校外创办了一个为学生服务的图书室&;#0;&;#0;南一关工会图书室,让知识充实学生的人生。

(4)社团活动:学校组建了“芳草文学社”、“绿洲合唱团”、“书画组”、“器乐队”、“《宁波晚报》小记者站”,社团活动走向社区,让学生文化为社区服务。艺术团队参加分益性的宣传活动,如宣传税法、宣传环保、宣传计划生育等;书画组在镇上商城多次举办大型书画展览。社团活动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才干得到锻炼。

多形式、多渠道的文艺活动,充分发挥其“益智、扬善、求美和激情”的功能,陶冶情感使学生心灵日趋高尚纯洁,美化人生使学生去掉生活恶习,代替不良消遣,发展个性使学生充实人生意义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四)由传统型的校园文化建设向富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推进

时代已迈入新世纪的门槛,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这一以现代科

技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文化在价值选择、内容、存在方式的多

元化和全方位的变革。一方面,传统价值系统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撞击尤为激烈;另一方面,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以十分强劲的势头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外来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适度的渗入,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它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如不加防范,就可能淡化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出现文化殖民化的倾向。时代在呼唤新文化体系的确立。但它恰如燥动于母腹中的胎儿,仍处于孕育期。校园文化就是处于这一前所未有的复杂文化生态环境中。这种生态环境以外在于学校的社会存在方式作用于学校,使社会文化影响与原有的学校文化之间产生众多的矛盾、冲突。同时,

它又渗透到学校内部,造成学校内部文化的复杂生态,如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校内文化氛围原有传统的打破等等。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

展,它需要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化。当然,如叶澜教授所言,这种转化,既不是拒时代变化于校门之外,同样

不能把以往的经验文化包括教育本身的传统弃之不顾。新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寻吸资源,从现实生活中重塑规范,提炼理想,才能成为其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

所谓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不仅表现为时间维度上的由现实趋向未来,同时在价值维度上表现为教育内容的现代性,即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相比,它的范围更广阔,内容更多样,思想更文明进步。简言之,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不仅应有传统文化精神,还应体现时代精神,和指向未来的本质。它要求我们教育者用发展的眼光、未来的标准来对待今天的校园和校园中的学生,审视传统文化中有碍现代化进程的保守因素,寻找新生长点;研究现代或外来文化中我们迫切需要的、最有助于我国当前发展的内容,加以融通创造,给传统注入生命的活力。具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其着眼点是为学生的明天,为学生走向社会、面向世界作好准备,其内核是人的成长和人性的完善,其立足点,在于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上。

1、推进的三个起点

(1) 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点:

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既需外部新因素的冲击,也要从内部挖掘源来活水。“面向世界”,首先是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然后是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而面向世界,必须有一个坚定的立足点,这就是传统民族文化。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进而提高全民族素质。而民族主体意识、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操,则是民族素质的体现,又是进一步提高民族素质的必备条件。没有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扬弃、传承,就会出现卑视本民族或文化殖民化的倾向,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校园文化现代化也就无从起步。

(2) 以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校园文化建设要有前瞻的目光,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去构划,使之具有超前性,表现出现实与未来可能的统一。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是现代校园文化的导向:信息化。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正在到来的新世纪,无论现在看来多么混

乱,无序,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的膨胀与迅速传播,新的科学理论与技术知识每天都要更新,计算机的功能将得到更大的强化,如何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有效防止信息化社会的负面作用等新问题必须立入我们思考的范畴。

国际化。在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化的进程将大大加速,各国之间联系将愈来愈紧密,文化教育的交流将日趋频繁。注意国际精神的培养,形成从全人类利益,全球观点出发考虑问题,关心和宽容异国文化的品性与风貌,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显著特征。

科学化。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向着更高、更新、更尖的方向发展,人们在享受高科技的恩惠的同时,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森林毁灭、地沙化、污染严重、温室效应、克隆问题等等,都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所以,新世纪的教育更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更加注重伦理道德的培育,教育学生关心人类、关心社会、学会做人,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旋律。

(3) 吸收先进德育思想的营养:

在校园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的实践中,必须接受先进德育思想的营养和推动,才能不断演进,这里我们选择了“教育的人性化”这一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主导教育思想,人性化的教育是当代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强调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它不仅注意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而且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信念、价值观等方面,我们从这一教育思想出发,致力于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使学生具有时代新人的特质,最终校园文化以崭新的姿态发挥它的教育作用。

2、阶梯式的人格教育模式

第一阶梯:合格公民的人格。以《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品质,其核心是学会做人。

第二队梯:传统精神的人格。以中华文化传统美德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民族精神,其核心是学会做大写的中国人,以爱国主义传统、勤劳正直、自强坚韧精神、诚实守信品行、关心他人、尊敬长辈美德为支撑点。

第三队梯:负责创新人格。以时代要求的“学会 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为内容,培养学生具有新时代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准则,其核心是学会做现代的中国人,以学会独立、负责、创新为生长点。

三个阶梯的人格塑造,由低到高,由最基础的到与时代精神的接轨,最终完成一代新人的人格形象塑造。

3、突出十个教育主题

学校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加以丰富、发展,予传统价值取向以现代意义的诠释,注重培养学生现代生活的道德认知,突出了以下十个教育主题:

(1)、仁爱:具有爱心。爱人、爱已,既尊重别人,又展现自我;爱护环境及动物。

(2)、忠:热爱祖国,敬业乐业,为社会进步,富民强国作出贡献。

(3)、孝: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缅怀祖先,以炎黄子孙为荣。

(4)、礼:懂得与人相处的礼仪,善于与人交往、沟通。

(5)、信:守时守信,遵守公共秩序与法律。

(6)、义:为人正直,具有民主、平等意识。

(7)、恕:为他人着想,宽容他人,学会合作互助。

(8)、勤:奋发进取,肯勤劳工作,具有科学探究精神。

(9)、毅:自己能做的事不依赖别人,做事有恒心,培养坚强的毅力。

(10)、俭:懂得节俭的重要,有合理的消费观念。

我们将这十个主题,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利用一切校内外活动,

及学生之所见所闻来熏陶影响,还使学生明白良行确是人生生活之必需,而非可有可无或强加给学生,从而变被动为自觉,事半功倍。

阶梯式的人格塑造模式与十大主题教育相辅相成,其基本点是学会做现代的中国人,为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思想道德修养提供生长点和原动力。

三、问题与思考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基本构建起了能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新体系。具体的成效我们已在实践部分作了阐述,在这里我们只想对自身的实践作进一步的反思,以便改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我们深知,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复杂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几年来为此所作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效,只能说是初步的,只表明我们在迈向校园新文化建设的路途上,迈上了几级台阶,远没有到达目的地,事实上也很难到达。文化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因时而变与时共进,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也将一直努力下去。为使我们的努力富有成效,我们开展了本课题的研究,为使以后的努力同样有成效,我们还将进行本课题的后续研究。

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因研究的开展而避免了不少盲目性,也是因研究的

开展而更能取得成效,但因校园文化建设的艰巨性与复杂性,我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还是显露出不少问题。

首先是观念文化建设的问题。经过我校多年努力,应该说校主流文化还是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即使是校园主流文化,在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也并非都有先进性。至于非主流文化表现出来的观念滞后的情形则更为多见,从教师文化层面看,不少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

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其次是处理传统与现代关系问题。应该说我们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充分重视,因为这一问题事关文化的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要改造原有的传统文化,使之符合新的培养目标,形成新的文化体系,难度很大。我们深知传统民族文化中有不少内容并非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但真正要对其作出价值判

断并不容易,于是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

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第三个问题是开放性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对社会消极文化的侵害的防范问题。小学生鉴别能力差、模仿性强,面对社会的多元文化往往良莠不分,是非难辨,事实上,即使是教师也难免被社会大文化所裹挟而变异。因而在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中,如何做到既受到博大的社会文化的滋养又免受其害,这又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难题。我校的构建实践表明要两全其美实属不易。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义利关系观念有所变化,育人目标往往让位于现实利益。从学生层面看,文化追求世俗化的倾向明显,功利色彩有所加强。上述这些变化未必都是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所引起的,但只要是开放就必然要经受更多的异质文化的撞击而留下更多的不同的印记。

上述在实践中显露出来的主要问题,必然会引起我们进一步思考,解决好上述问题不仅是我们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构建实践所需要,也是教育创新所需要的。

对观念文化问题,我们毋需多说,这里我们着重想就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处理问题及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谈两点看法。

怎么看待传统文化是我们改造处理传统文化的前提。我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是不能舍弃的也丢弃不了,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树立起维护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的

责任心。我们认为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表现为凝固不变,而是表现在她能不断地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获得新生,每一个当时的现代都会给传统注入生命的活力,因而才能流传至今成为本民族强大的共有的精神力量。作为当今的现代,我们显然也应给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不断以当代最优秀的文化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融通改造,使之形成,依然是民族的但又是现代的新文化。

校园新文化的创造似也应遵循这样的思路。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积极的理性的态度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清理现有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作出必要的整合与取舍。清理整合取舍首先需要我们作出判断,要按照新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对各种文化的存在状态及其合理性作出相应的判断,判断其出现的条件,判断其合理的成份与程度。通过判断把握各种文化的特质与特殊价值,在此基础上作出取舍,这是我们创建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符合新的培养目标的校园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现了校园文化空间的拓展与融合。构建过程势必涉及到对社会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与取舍,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因而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甄别、评判取舍过程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有其相同之处,而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并非是鼓励学生去接触不良的有害文化,面对异质文化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要增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的免疫力,新形势下现代教育特别强调主体性教育其意义也正在这里。我们唯有对各种文化进行比较,教会学生善于对此进行评判与选择,形成高尚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中把持自己,这也许是唯一的出路。开放是大势所趋,不开放就没有出路,随着我国加入WTO日子的临近,我国社会的开放度还要增加,我们的校园文化面临的异质文化的冲击还要加剧,未来的新人必须经受风浪,接受锻炼。

青少年一代必须提升作为未来新人的本质力量,而本质力量的提升又离不开放性的环境,两者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开放性校园文化价值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得以显示。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尚有不少理论与实践问题值得我们研究探讨,我们尽管力量不足,但是愿意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而尽自身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载《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第二期。

2、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的文化使命》载《新世纪教育展望》,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戴联荣、薛晓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4、朱小蔓:《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建构与理论反思》,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推进的研究与实践》[全文结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