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给我看一首诗,是他们从其他学校听来,又修改的——
世界太罗嗦,难分你和我。
园丁说一切都是为了花朵,
蜡烛说他只有奉献,
无论他们做什么,都说是为了我!
如此便换走了我的痴心难变。
就得这样做,别问为什么。
你说我就做,才能不犯错。
听话的是榜样,捣蛋的难过活,
无奈的时候,我先学会了沉默。
烦恼太多,未来太远,
谁能陪我游戏人间?
笑容太甜,泪水太咸,
也只能在梦里出现。
明天醒来,我还是昨天的我。
诗写的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读过之后无言以对。尤其是那句“明天醒来,我还是昨天的我。”学生渴望进步,但是每天的困惑不能解决,心中的渴望会变成焦灼,再慢慢发展为颓丧、无聊和自暴自弃。
学生的困惑怎么产生的?有一部分原因来自教师的职业思想和面对学生时的心态。
我上学时有老师经常说:“你要好好表现”。这句话好象是鼓励之词——但是,如果学生的行为都是为了表现,什么是他们自己想要的?如果学生全部都以“表现”的方式面对我们,他们的真面目何在?这种为了获得家长老师的表扬,为了给别人留一个好印象而做的“好好表现”只是外在的、表面的行为。时间长了会造成学生心灵和行为的分裂。这对学生,对老师都是一个很重的、倾斜的精神包袱。
还有,班主任调解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矛盾时说“他也是为你好1我们的一句“为你好”可以使学生不再说什么,于是问题得以解决。大家等着下一次的互相欺骗和逃避。这样的解决,学生开始是认可的,但是时间久了,他们就不愿领这个情。我们可以自己打打颠倒,看别人拿这样的话压我们时,我们是什么心态。
社会的发展赋予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成长,当家长和教师把学生视为他们的希望时,学生的心理是“我是你们的手段和附属”。如果我们一直这样挂羊头买狗肉,学生自然也就学会了买你的狗肉,称赞你的羊头。
我们极力想把学生往我们设想的方向上塑造。但是,学生的意志却又无处不在。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力量,都有他对别人施加影响的方式,无论他是直接的暴力抵抗、扯皮耍赖,还是间接的无意识的利用社会习惯对弱者的同情。即便最软弱的、在老师面前缩手缩脚如猫爪下的老鼠那样的学生,他的意志都能产生对外作用。看那些河蚌夹紧贝壳,将外界影响拒之门外的力量有多大!
学生之间的交往网很大,杂七杂八的问题很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交往都要通过教师这个瓶颈,就象沙漏里的沙子都要从中间那个狭小的空间经过。不过沙子细小,相互之间的磨擦力也小,所以沙子从上部空间流到下部只需要时间。学生交往中产生的思想摩擦在经过教师这个“交通要道”时,自然会给教师带来麻烦。
为什么不允许学生走其他的路?注意观察过口袋里放一把硬币的情形吗?时间稍长,硬币就都变成一摞一摞的。因为硬币的形状都一样,在口袋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与之施加外力的作用,时间稍长,硬币就都摞在了一起,因为这是最节省空间的排列方式。如果是形状不同的东西,就很难组成最省空间的形式,即便是排成了最省空间的形式,外表看起来也很不规则,不好把握。如果学生都象硬币那样圆圆的扁扁的,那他们就能自动组合成我们希望的样式。所以教师要了解,要检查,要把握,要控制。所有的一切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学生都聚在了一起,只要教师能再统一学生的语言行为。那学生就不会再生事捣乱,就万事大吉了。重要的是可以一劳永逸——开始时,教师可能累些苦些,等以后学生学会了如何以最快速最便捷的方式通过教师这个“交通要道”,自然就可以象那些钱币一样自动组合成老师希望的样子。这是我们工作能力的体现。而且,可以将自己的累和苦美其名曰“为了学生的将来”。
我们惯熟的思想工作有时也是一种很被动的做法。我们抱着“为了学生的将来”的心态而做的工作,有时候很见成效。见成效的原因是学生害怕了:害怕你的严肃认真和耐心,害怕你为他设想的严重后果。因为害怕,所以学生退让了。于是我们就认为学生被我们说服了,任务就完成了。我们一般上都尽量避免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你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要学生进入你的内心。这是我们惧怕的事情。如果我们以强迫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内心,学生会产生反作用力。他一边用撒谎和封闭自己思想的方式做出退让,一边要再找途径发泄。如果找不到,就可能情绪低落,或产生心理障碍。如果找到了,又可能因认识不够或意志不坚定而误入歧途。如果学生欺骗了老师,老师没有感觉到,认识到,或是自欺欺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学生也会继续下去,欺骗别人,欺骗自己。学生的老毛病再犯或新问题产生,师生之间新一轮的交流和欺骗开始。
这就是——“无奈的时候,我先学会沉默1
用个玩笑的说法,教师有七大法宝:师道尊严加家长,榜样加纪律,荣誉加感情,还有学生的未来;有三大绝招:表扬、批评和思想交流。这些内容大家都用,但是要形成优良的教育环境才能发挥功效。学校里关于青春期教育的讨论一直很热烈。有人认为应大张旗鼓的进行专题讲座,有人认为应该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私下教育。但是,教育的重点是是“育”不是“教”。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围追堵截、查漏补缺,也不是揪住学生的问题不放,而是为学生弥补早就应该为他们树立的爱情观。学生只有在讨论,思考和生活体验中产生了以生命意义为底蕴的精神动力,才能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把青春期出现的躁动和不安消弭掉一大部分。因为他们敢公开讨论爱情,说明他们不避讳。不避讳,说明他们心地坦诚。心地坦诚就可以避免出现心理阴影。
但是看我们自己。我们一般不谈论爱情,更多的是家长里短和饮食男女。在学生面前虽不敢说家长里短和饮食男女,但是也决口不提爱情。我们自己不谈论,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心灵中在爱情这方面是一片空白。我们无力驾御自己的感情世界,所以就不再讨论爱情,只当她已经存在。我们在学生面前回避这个话题,也是在掩耳盗铃——好象我们不讨论,学生就不知道;不知道,就不会好奇、思考;不思考,不好奇,就不会涉入;不涉入,就不会出问题,就不会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一句话,学生愈简单愈好。
现在,社会进步对学生提出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格的力量来带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是以思想自由为基础的。从小的方面说,我们信奉“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这样的至理。但是话说回来,我们在给学生制定规矩时,总想着脱出规矩之外,否则为什么人们总是再三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呢?另外,手中有圆规和直尺,是可以成方圆,但是我们好象不是在画一幅几何图,而是在画一幅有生命力和震撼力的画。想画一幅好画,但凭规矩是不可能的。需要画者心灵的投入,需要观者心灵的投入,需要意识的交流。没有心灵的碰撞,只能产生一幅只能挂在墙上当装饰用的死画。画的颜色旧了或是流行过去了就被淘汰。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和学生并肩一起在自然诚实、心灵明静的基础上为自己的未来理想而奋斗。所以我们要在工作中融入更多的思想和智慧,而非禁箍咒。思想来源于对矛盾冲突的融合和取舍,智慧源于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你能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那你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你就能把你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理想和现实沟通起来,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
学生在诗中说“烦恼太多,未来太远1确实,每个人从现在走到将来的路确实遥远。所以更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和信心。意志和信心是在点滴的进步中建立起来的。所以,现代流行的“鼓励”教育,不如“赏识”教育。但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不是教师的赏识。因为靠他人做动力前进的人是走不了多远的。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在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学生的不是一个只能接受外界影响的容器,他也需要对外界产生作用;交互过程中必定有困难和矛盾,学生是在疑惑和问题的解决和融合过程中进步的。进步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进步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一次的进步,使我们更了解自己,更能把握自己,更相信自己的潜能,因而更自信。
学生在生活中会产生很多的经验教训和心理体验。这些经验和体验之间有很多的相似性。如果学生能领悟并利用这些相似性,他们的精神世界会更丰富。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就是此意:学习的基础并不在课堂学习时的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和积极发言上,而在自我心性和生活实践的融合。杜甫李白写的诗好,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是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诗人的生活不是为了写诗,写诗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不是为了学习,学习是生活的基矗解决学生学习的问题,就是改进他们生活方式的问题。想象一下,都是读书出身,赵括身败名裂,诸葛亮千古留名,二人区别在哪?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用我们的“个性”打动学生,以期支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为自己的工作谋方便的做法是违背教师的职业操守和教育规律的。所以我们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工具和方法。因为我们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问题是,无论越是先进工具越要求由先进的人来应用。使用工具的人如果自身没有力量催动,“先进性”反倒是个拖累。
教师的力量来自师德修养,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上把自己和学生融合为一体:教师之与学生,教师不是先知和强者,在学生前面领着、拖着他们;也不是监督和将军,站在学生后面催着、赶着他们。我们也是探索者,和学生是同路人,应该共同承担来自前进道路上的磨炼和支持。我们应该认识自我,相信学生,信任他人,把工作和生活、自身的修养和学生的进步融为一体。所以,教师应该是学者和哲学家。作为学者,他能学生一起做学问,作为哲学家,他要和学生一起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有关教师和学生的一首诗[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