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com
女研究生患尿毒症 老父欲割肾救女轰动校园
在紧邻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校园里,很多师生正在牵挂着一名女生的病情。
26岁的南开大学化学系硕士研究生袁霞,上个月被查出患有尿毒症,需要透析、换肾。她父亲匆匆飞到天津,准备“割一个肾”救独生女。可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四川农民一筹莫展。
今年即将毕业的袁霞原本要回四川工作,病情打断了她的计划。她甚至想过,“让父母别管自己了,再要一个孩子吧”。
然而,事情的发展超出了这家人的预料:20天里,他们收到了超过35万元的捐款,更多的善款还在路上。
袁霞入院3天之后,3月19日,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团委、学生会、研究生会及分析化学教研室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发出倡议,为她募捐。
3月21日下午,南开大学官方微博发出“爱心呼唤”,使更多人注意到这个女孩的遭遇。次日,天津大学官方微博转发了南开大学的微博,号召网友“伸出手,让袁霞知道,让世界知道,大家在一起”。
袁霞是天津大学2005级本科生,2009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南开大学。在这两所大学的号召下,师生和校友们行动了起来。
从网上看到消息的广州淘网科技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南开校友陈海峰先是向校方公布的袁霞银行账户汇了100元,然后打电话给南开化学学院,确认了此事的真实性。
他在一个QQ群里提到了袁霞,天津大学毕业生、周边游旅行网营销总监路广春也在那个群里。
经过一番讨论,3月23日上午,陈海峰与路广春分别针对各自的校友圈子,发起了捐款接力活动。
陈海峰的口号是:“每人100,救活袁霞!”迄今为止,他一直在搜集那些为袁霞捐款的银行汇款凭证,公布捐款数额。他还受不少人委托代为捐款,其中一些人在海外。
中信资本(控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王天波是天津大学毕业生,他正在做“把大家的善意汇聚起来”的事情——迄今他已受数十名校友的委托捐了款。4月5日晚,他与校友杨坚宏等人吃饭时说起袁霞的病情,杨坚宏当即把身上现金都掏出来,让他务必“把心意带给师妹”。虽然王天波再三说明“每人一百”的原则,还是没有说服这位“师兄”。
一名外地人到天津出差,住在南开对面的宾馆,外出时发现钱包丢失。他从宾馆大堂经理那里找到了钱包,拿出1000元致谢,被婉拒。得知袁霞同学的事情后,他把钱包内的3000元现金全部捐出,“算是对善良的天津人民的答谢”。
在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校园里,这些天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捐款的故事。两所学校的筹款人都发现,在南开募捐时,会有天大学生跑去捐款。在天津大学的捐款点,也有南开学生到场。
天津大学一位同学送来了自己攒的一大包零钱,没有留下姓名就迅速离开了。“也许你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我们知道你是一个勤俭节约又有爱心的好孩子。”该校官方微博事后称赞这位同学。
一天,袁霞的辅导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团委副书记张更辉接到了一个名叫张帆的女士的电话。他陪这位女士到医院看望了袁霞。短暂的问候之后,张帆来到缴费处,交了刚取出的1万元现金,作为袁霞的住院费用。
还有一位名叫魏杰的先生,带着自己读初中的儿子,跟着儿子的家教老师——一名南开学生,找到张更辉的办公室,直接留下两万元。这对父子“前后待了不到10分钟”,如果不是张更辉执意让中学生写下名字,这又会是一笔匿名善款。
几年以前,袁霞在天津大学读书时,曾捡过南开学生的一个钱包,拾金不昧。如今,这名正在读博士的学生回忆起此事,执意捐出了那个失而复得的钱包里的现金数额。
“很多人让我们感动。”张更辉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感叹。
南开大学化学楼前,路过的校车司机看到捐款点,跟乘客打了声招呼就停下来,掏出钱包。车上的乘客见此情景也纷纷解囊。
在南开商学院2011级MBA班的募捐活动中,台湾学生张泽平捐了4000元——“这么多人都关心她,支持她,我希望能够献出一份爱心,希望袁霞能早日康复”。
68岁的天津电台老播音员孙家才4月9日晚来到天津大学,义卖他个人购买的画册、自传及讲故事的音像资料,全部收入捐给袁霞。他计划通过一系列活动为这个陌生女孩筹到10万元。他说,这么好的孩子眼看要被尿毒症击倒,“感到自己坐不住了”。
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校方前后发了许多微博,既鼓励校友,也向外界的爱心人士致谢。
“袁霞不仅仅是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的同学,更是社会的一分子。”天津大学官方微博表示。
此事也使这两所高校赢得了赞誉。一位网友感慨,在袁霞患病之后,两校校友携手救助之举,“使人们对两所高校高看一眼”。
如今,爱笑的袁霞恢复了笑容。张更辉发现,她现在“心态不错”。
她承认自己“有时心情有点郁闷”,但一想到这么多人关心,就重拾了信心和力量。对于自己的病情,她表示“一点也不害怕”。
正在接受透析治疗的袁霞,期待着早点换肾,期待着康复以后,“用自己的努力回报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乐观地估计,袁霞的治疗需要六七十万元的费用,还存在很大缺口。
医生建议的最佳手术时间是透析4~6个月后,“我们还有时间:6个月!”陈海峰鼓励志同道合者:“相信我们能留住她。”(记者 张国)
曾有一个同事来到陈海峰的办公室,表示自己虽然不是校友,但也想尽一份心意,放下100元,“又赶去挤公交车了”。
陈海峰感谢那些“100元”。在他看来,1万人每人捐出100元,远胜一人捐出100万元。他发现,自己经手的善款中,大约有一半来自校友圈之外。
这个年轻人因此说:“这世界远比我们认为的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