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家居 >

琢磨历史 : 玉里看中国

2017-10-17 
编辑推荐《琢磨历史:玉里看&#x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琢磨历史 : 玉里看中国 去商家看看
琢磨历史 : 玉里看中国 去商家看看

琢磨历史 : 玉里看中国


编辑推荐

《琢磨历史:玉里看中国》这本书以“文化”为主线讲历史、讲玉。但“文化”不是简单的逸闻故事、繁文缛节。它以人的思想迭变为骨,以人的行为传承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历史这部长剧,英雄也好、草根也罢,都只是龙套,“文化”才是决定它样貌的导演。本书就以这种视角解构历史,再用玉之一物,来把解构出的这个不一样的历史呈现给读者。因此,本书讲历史却不说故事,讲玉却不谈鉴定。但喜欢历史的读者,可以从中管窥历史的本相而打开一个新的视野;喜欢玉的读者,亦可以从中认识真正的玉文化而获得品玉的“眼力”。




点击观看作者玉文化观点





前 言



F O R E W O R D




《琢磨历史:玉里看中国》这本书似乎酝酿了很久,但真动笔写起来却费时无多,或许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吧。说酝酿得久,倒也并非一直要写这样一本书,而日日地构思起来,实在是自自然然就动了笔,颇似瓜熟蒂落。



余性喜阅读,尤爱读史,久之便喜欢一切老的物件,于是又很自然地进入了摆弄、收藏古物的领域。从进入这个领域的第一天起,就毫无理由地选择了古玉,如缘法使然,凡此十有七年。十七年里,于古玉薄有收藏,研磨日深。而随着对古物这个行当看得既多,有关玉的书亦复看了不少,乃发现端倪若干,似乎日益地不吐不快。



先来说说,我所见古玩或者广而至文玩这个行当里的误区吧。




在本人的玩玉生涯里曾经无数次的帮人看玉,当然基本都是一些外行朋友。后来我就发现了一个外行的通病,这也是他们经常上当的主要原因。以前我们说外行是一种狭义的外行,文玩圈子里对某类品种不懂便可说是外行,比如本人就是古钱币和木头的外行。但我们是自己领域的内行,同时又是文玩行内人,因此懂水深水浅,懂行里规矩。自收藏成全民运动后,说起外行就是货真价实的外行了。可你听这些外行聊,又好像什么都知道一点。他的那一点,大部分都是看电视的收藏类节目和听“专家”们布道而来的。可以说,现今文玩市场的“繁荣”大部分靠这些外行来做贡献。




这些外行的特点是:他每一种收藏品类似乎都懂一点,而这一点总是那个品类里最顶尖的那种。所以他们言木头必称“海黄”;言铜炉必称“宣德本朝”;言青瓷必称“汝窑”;言青花必称“永乐”;言寿山必称“田黄”;至于玉器当然就必称“羊脂”了。于是,凡是想卖给他们东西的,就必称自己出售的是这些神器,于是这些外行们就经常“捡大漏”。而笔者作为一个玩玉的老手,真正的老羊脂玉也就不过数面之缘而已。可想而知,这些外行们花大价钱买到的羊脂玉都是什么。每念及此,我就很想跟他们说:少看看收藏类节目,多看看博物馆,多看看书吧。但转念一想,多看看书就管用吗?因为有关玉器收藏的书实在又是让人如鲠在喉了。




如今有关玉器收藏的书不胜枚举,多立足于“鉴定”或“鉴赏”,书名动辄冠之以“收藏宝典”云。但细观之,对于大众读者而言,几不可读。若将其分类不过以下几种。




一、照本宣科类




此类书多由著名专家编著,多具有教科书风范。不过,中国式教科书通常有以下毛病:(一)曰灌输知识。中国大部分欲为人师者,皆认为知识即文化,因此以堆砌知识为己任。殊不知知识和文化并非注定的因与果。(二)曰晦涩难懂。这种晦涩并不是因为其思想有多么艰深,实在是因为中国之师们还大都有一个共性。他们似乎把来听其讲课的人,都默认为思维已经跟他在同一轨道,同时所有的专业语言都已经自行明了,因此他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语境木然而言。殊不知,受众大多和其并不在同一轨道,更不可能自行明了那些专业语言,结果自然鸡同鸭讲,形同受罪。众所周知,中国式的教科书是最为枯燥和无趣的,通常是板着一副傲人的传道面孔,实则拒人于学门之外。此类讲玉的书也大抵如此。




二、杂烩式




此类讲玉的书并不是“著”出来的,而是“编”出来的。其最大特点可谓大而无当:资料繁多,信息芜杂,逻辑不顺,唯缺少主线和自己之观点、思想。若对玉器已有充分认识之人,可备之以为资料查阅。若是门外之人则必定观而生畏。




三、伪玉文化类




此类书标榜玉文化,然于文化的认知实不敢恭维。其所言文化,或为史料之堆砌,或为典故之演绎。总而言之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意思:古代有这些说法和故事,这就是文化。至于为何如此,它们因何存在,又如何关联,则其基本不见深究。若只此“故事会”即为文化,实难让人相信中国玉文化可以绵延数千年,能至今令国人痴心。




四、专业学术类




此类书体现了真正的玉文化和古玉研究之学术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考古报告,但它只适合极少数人阅读,离大众实在太过遥远。




凡上所举,可见:一本真正“著”出来的;不堆砌知识、但又注重学术精神;并且能“好好说话”、抽丝剥茧般漫道玉文化的书,才是大众读者真需要的。也许,本书的写作意念就萌芽于此。当这个意念萌芽之后,一个新的想法又产生出来。这个想法是笔者多年读史而逐渐融入血液的一种自然反应。那就是历史到底是什么,玉文化跟历史又是什么关系。




应该说,本人对于历史的喜爱就和大多数国人一样,是从孩提时听评书《三国演义》《岳飞传》开始的。嗣后开始真正大范围地阅读古籍、史料和历史学者的学术著作。由此读史二十年,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不一样的历史。渐渐地,历史在我眼里已经不再是金戈铁马和帝王将相,而是成系统的、有逻辑联系的、有发展规律的思想体系、制度体系、经济形态和社会面貌。此时,我逐渐地发现,当把已经熟知的那些戏剧性的历史故事抛开后,才真正看到了中国历史的本相,也就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全貌,而非那些小噱头。




碰巧的,我又是一个近于痴迷的古玉爱好者,便日益感到:当我这种全新的历史观和视角形成后,似乎对于古玉的鉴赏能力也大幅地自动提高了。此种道理,逐渐清晰:试想数百上千年后,我们自己所在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后人应当怎么认识我们现在的生活呢?假设他们只是记住了我们时代里的那些大事件和大人物,就此便说懂了我们的生活。如果有知,我们定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对我们而言:我们的思想模式、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的审美情趣和风尚、我们的人际关系准则,这些才是我们的生活,才是真实的社会,也就是相对于若干年后的真实历史。




由此,反向一想古代,不也是这样?只有一闭眼,就能想见到某一朝代的主导思想体系、社会生活场景、艺术审美情趣、各阶层人的风貌,才能叫真正见到了历史。而那段历史里的一切,也就自然地如同我们自己的生活场景一般。在这种对历史的理解下,对于作为当时生活一部分的玉器,自然就会有一种本能的认识。而这种本能认识是由历史本身提供的,也是中国玉文化传承数千年的本原。




就此,本书的写作理念形成了:按这种历史视角讲述中国历史和文化,再把玉镶嵌进去。这样,呈现出来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玉文化。了解了这个基础上所产生的玉文化,读者自然就对玉有了“眼力”上的提升。因为所有的技术都可以作假,只有文化的基因和历史的信息不能作假。




当然,我更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读者透过玉这块中国人最珍视的石头,建立起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初步全面认知。就如本书的书名:琢磨历史——玉里看中国。



网友对琢磨历史 : 玉里看中国的评论

本人一个玉器从业者,此书对于了解玉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有文化,有品味。
看完这本书,基本上了解了玉文化的概貌,感觉提升了一个层次,而不是只看器物,不看内涵了。

刚看完了前言,作者开宗明义,先把书的定位整明白了。周围的书什么样,自己的书目标是什么样,清清楚楚。这样,我们读者就带着问题,跟着思路去学习。

喜欢琢磨历史 : 玉里看中国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