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网友对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的评论
是书精装,232页。目录如下:·
一个记忆回来了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一个国家,两个世界
哀悼日
奥运会与比尔? 盖茨之杠杆
最安静的夏天
七天日记
录像带电影
给塞缪尔? 费舍尔讲故事
一九八七年《收获》第五期
巴金很好地走了
我的文学白日梦
荒诞是什么
飞翔和变形
生与死,死而复生
奥克斯福的威廉? 福克纳
西格弗里德? 伦茨的《德语课》
我的阿尔维德? 法尔克式的生活
伊恩? 麦克尤恩后遗症
两位学者的肖像
罗伯特? 凡德? 休斯特在中国摁下的快门
我们的安魂曲
一个作家的力量
失忆的个人性和社会性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大仲马的两部巨著
关键词:日常生活
在日本的细节里旅行
耶路撒冷& 特拉维夫笔记
篮球场上踢足球
南非笔记
英格兰球迷
埃及笔记
迈阿密&达拉斯笔记
纽约笔记
非洲
酒故事
儿子的固执
写给儿子的信
冲着作家买的,第一篇就让我感慨万分。
??余华问自己,过去的余华去哪里了。曾经用笔血淋淋的在纸上刻下了那个年代,那个世界的余华去哪儿了。
??可能他哪里都没去,只是这个时代和以前不再一样了。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只有短短几年,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生活,人心也一起变了。我们不再关注是否吃饱,而是能否吃好,不再关注能否活着,而是关心怎么活着。
?时间变了,余华也变了,我想一个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跨越了如此变革的作家,即便失去了过去自己的影子,也一定是深感欣慰的。
作家在语言上有天赋,但没野心。
如果你读的足够多,甚至可以全部辨认出他写作所继承的谱系,但是这样又有什么意思呢?因为你不会想写的和他一样,你也写不到他这样。
这本书说到底只是对过去生活的记录,更像是一种语言上的练习。很明显,作者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毫不拖沓的展现了技巧,但可以看出,这一定不是他最想写的,因为你只能从书中读到一种炫耀,那种笔尖肆意流淌的感觉,仿佛文中的上古曦神偶然服食了大麻,手舞足蹈,灵感喷发。
但话说回来,一个已经成名已久的作家,还需要如此展示技巧吗,他有灵魂,只是还未完全展现,或者,他还在寻找如何展现的机会。
写小说的余华,的确喜欢写很多荒诞的情节,那些夸张、讽刺的描述把主人公的命运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而写杂文的余华,我觉得非常平实,写奥运前的北京的时候,他是个社会的观察者;写家庭生活的时候,他是个好爸爸;写自己喜欢读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他是个文学评论者;写体育赛事的时候,是个球迷。写到自己已发表的作品的时候,他是个作者。?
他写了那些引来无数人品头论足的小说,现在终于有这么一本书,书的主人公是他自己,他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了一些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日常的余华”。?
被书名吸引,想看看大作家怎么针砭时事,结果内容多半讲的是文学创作和日常生活。但大师烹小鲜,也有可观之处。比如他说因为自己父亲是医生,小时候经常在医院里鬼混。夏天溽热就溜进太平间睡午觉。偶然一天,他读到海涅的诗,这个早已消失的童年记忆,瞬间回来了,“像是刚刚被洗涤过一样地清晰。海涅写下的,就是我童年时在太平间睡午觉时的感受。然后我明白了:这就是文学
这就是余华,一个小说家而不是评论家的表述方式。还是同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看过余华的其他小说后再看这个,觉得很是乏味。除了最后几篇关于他儿子的文章外,很多我都觉得没有情感在里面,简直有点流水账的感觉,只不过这里面夹杂了很多作家的名字以及关于文学的事情,我没什么兴趣。而且,我发现一个问题,似乎他提到的作家除了《搜神记》的干宝,就没有一个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了,外国的作家却是随手拈来,看上去花了很多时间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似乎就是外国人一样。当然他也提到了不少的当代中国作家,但这本书的叙事让我不禁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团体的那样。提到了很多的事情,但看多了发现其实评论现实的内容来来去去都是差不多,没有太多的新意。总感觉他有点像是从叛逆到向现实屈服的样子,从最初的作品到《第七天》,变了太多了。反正看完之后不太喜欢。
喜欢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