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 | |||
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 |
网友对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的评论
作为一个心理学专业学生,常常会对江湖上的伪心理学痛心疾首,但又苦于修为不够没办法提出确切的证据去否定他们。后来我看到了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是作为心理学入门的一门导论,但是可惜的是,里面很多内容在我们上课的时候是没有被强调的,所以苦逼的学生只好自己看来补课。
这本书很大程度是在强调心理学的科学性。由于心理学之母是哲学,所以很多时候都被社会大众所误解,认为心理学就是人生哲学或者别的虚无缥缈一点的东西。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心理学的爹是生理学,一门完全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学科。而在现代的心理学发展中,心理学更是和统计学结了婚。很多的研究成果都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所以心理学本身已经离弗洛伊德那个年代很远很远了。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或者心理学初学者,又或者是高考填志愿想选择心理学为专业的学生,都强烈建议你们看一下这本书,这也许与你想象中的心理学有巨大的差别,但是,这才是目前心理学发展的真正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翻译那是相当的好哇!!以前看那些翻译的心理书目好虽好,但是总有种生硬的感觉,读起来没那么流畅。可是这本书是花真功夫去译的,读起来也很流畅、生动,即使是我这种刷微博刷到阅读能力支离破碎的人读起来也通体舒爽啊!!
PS:现在买10块钱都不用,好超值!!>w<要买趁手啊!!
值得使出全身力气推荐的一本好书。(特别特别想推荐给沉迷于中医养生不可自拔的我爸。)
很少书能够如此简洁、形象、深刻地把科学方法论讲清楚,这本书做到了,它把我的三观又升级了一丢丢。
以下是读书笔记,因为脱了水,没有原书那么生动易懂。你们一定要买书来看。
--------------
科学有三个互相关联的重要特征:系统的实证、公共的知识、可解决的问题。
“系统的实证”首先是指,科学基于对真实世界的观测,而不是从内心、理智层面作推导,像中医这种先有五行、阴阳的逻辑,在套用在人体(乃至万物)上的思维方式,就属于非科学;其次,它是系统性、结构化的观测,不是日常零散的观察。
“公共的知识”是基于实证主义的。既然可以实证,那么就要接受科学同行的评审,未经评审则不受承认,不纳为科学理论。
“可解决的问题”是指,通过现有经验技术能够得到具体的答案。这同样基于实证主义,因为“可解决”实际上是指“可实证”。
围绕实证主义,科学理论有一套生产流程:1、观察真实世界的现象,提出理论来进行(逻辑自洽的)解释。2、根据该理论作出预测。3、设计实验来检验预测结果,如果预测准确(需要不同实验反复确认),则暂时承认理论,直至它被推翻。
一、提出理论
"rest":"<br /> 提出一个科学理论,要满足两个要求。第一,它必须是新的。有些知识被确认过无数次,比如地球绕太阳旋转,不会成为科学课题。第二,它必须是“可证伪”的。换言之,基于理论而作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是错误。预测要提出“会发生什么”和“不会发生什么”,要经受双向检验。预测越充分地暴露在可证伪的情境下,理论就有越强的说服力。<br /> 如果一个理论是不可证伪的,它就只能事后解释,不能用于事前预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制度经济学派的产权理论,都属于不可证伪的理论。<br /> 科学理论的定义要从操作主义出发,而不依从本质主义。所谓操作主义,是指概念必须可观察、测量、检验,由一系列的操作来定义。比如,“智商”是“智力”的操作主义概念,是可测量的量表。如何定义人工智能?或者说,如何确定机器会思考?“图灵测试”给出了操作主义的定义,机器必须“能够与人类进行对话,但不被人类察觉是机器”。<br /> 本质主义试图从内在本质角度对现象、概念做出最终解释。最终解释往往是无法观测的,违背了科学的原则。大多数情况下,科学只有先知道答案,才能准确定义问题。<br /><br /> 二、观测概念<br /><br /> 定义了一个概念,要对它进行观测,就必须满足“信度”和“效度”的要求。信度即测量方法本身的可靠程度,它能否得到一致的结果。如果连测量结果都天马行空,波动过大,就谈不上是否有效了。在满足信度的情况下,还要看是否“所测即想测”,即测量对象能否体现测量目的。比如用鞋码器来测量智商,虽然测量结果是一致的,但没有任何效果。<br /> 只有少数基础概念可以完全通过可观测的操作来定义,大多数概念的定义建立在其他概念可操作定义的基础之上,即概念是一个网状结构,一个定义依存于其他定义。操作定义可以不断更新,比如,卢瑟福实验给出电子的定义是一个粒子,但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揭示,电子其实是“具有似波特性的概率密度函数”。<br /><br /> 三、检验预测<br /><br /> 科学理论定义了操作性概念,并且给出了预测,如何证明预测是成功/失败的?如何检验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隐藏的,甚至一些哲学流派认为,是人类臆想的结果;因果关系还是复杂的,存在多元交织。因此,它如同四维空间的存在,人类只能有限地认识它。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因果推断,通常是单一原因引起单一现象,属于臆想结果。科学通过严谨的方法,能够对因果进行有限的揭示。<br /> 个案见证不能断因果。个案通常在一个学科发展的早期非常重要,它启示了研究方向。然而研究一旦正式开始,个案见证就没有用处了。原因是,个案容易受“安慰剂效应”的污染,而其鲜活细节对人类的认知冲击较大,影响判断。因此,必须采用统计方法,在概率层面确定因果。<br /> 但统计方法也存在几个问题。第一,统计一般仅给出相关性,不能判断两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偏相关统计技术可以给出有限的因果推论。)第二,存在多种关系的互相交织,两个因素可能共同受其他关系影响,而非直接关联。第三,样本容易出现“选择性偏差”,比如“幸存者偏差”,战场上返回的飞机弹孔都在机腹,是因为机翼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回来。<br /> 跨过相关性到因果关系的鸿沟:要在有对照组的情况下,对操纵实验组的自变量,引起因变量的变化。解决选择性偏差的办法,要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随机分配样本。随机分配样本是指“每一个被试有均等的机会被分配到实验组或控制组”,而不要求样本本身是随机样本(Which is hard to get)。这里的“操纵”也包括分离和排除,比如“聪明的汉斯”这匹会算术的马,排除掉视觉变量后,发现并没有算术能力。<br /> 不存在完美无缺的实验。实验所证明的理论,都要整合进其他理论的网络里,成为“聚合性证据”的一部分。每个实验都有瑕疵,但如果各自的瑕疵都不相同,就能得到一个非常可靠的理论;要否认一个理论,也同样需要聚合性证据。元分析技术可以将大量实验的数据汇总起来,消除单个实验的不确定性和自相矛盾,得出明确的结果。<br /> 因果关系可能存在多元交互作用,可能是“多因一果”。每个因素单独作用都无效,但合并存在时,效果突然显现(跃迁现象),整体效应与单独效应完全不同。"
本人理工科毕业,到现在读书二十多年,科学一直都只是从小耳濡目染的口号,直到看了这本书才明白自己从来都没有真正领会过科学的精神。中国的学校授人以鱼,却从来不授人以渔,连我这种做工科的都缺乏科学的思考方法,怎么可能培养出自己的科学家?培养出来的都只是一帮高级工人!
强烈推荐所有跟科学相关的人读一下这本书,真正地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的思考方法。
感觉写得很好,我这人平时思路就不太靠谱,做事情比较容易旁信旁听,有时候很痛苦,后来买这种书看了看,感觉好很多,当然,一本书还不够,后来又买了跟批判性思维有关的书,因为这本书,后来陆续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了,也买来看了不少,现在回头再看这本书,还是很有启发的感觉。果然外国人脑回路跟我们的是不一样的,比较实用,讲求证据,让人信服。后面买了《走出思维的误区:批判性思维指南(修订第9版)
》M?尼尔?布朗,《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7版)》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第9版)》戴维·迈尔斯,真的多亏了这本书的启蒙,很感谢我读了它。也向大家强力推荐。
我买了大大小小心理学书籍不下15种,有通俗读物,有专业大部头,不过在读到这本书时的感觉是,它应该是我读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因为它帮我界定了什么是心理学,虽然我跟它的偶遇只是在买别的书时它是赠品,但是感谢老天让我碰到了它。这本书没有通俗到可以当小说读的那种娱乐性,但是跟晦涩难理解也没有丝毫关系,就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始终有好感,想要撩开神秘面纱的门外生来说,它是一位耐心而平易近人的老师,引导你进门。
喜欢对"伪心理学"说不(第8版)请与您的朋友分享,由于版权原因,读书人网不提供图书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