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性社会学(潘绥铭著) | |||
性社会学(潘绥铭著) |
《性社会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潘绥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创建人、所长。自20世纪80年代起开设“性社会学”课程。基于二十余项实证研究,奠定了中国性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与方法体系,创立了“初级生活圈”、“中国性革命”、“性产业”、“性化”等基本概念。
黄盈盈,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小姐”研究、女性的身体与性、性研究的定性方法、艾滋病的社会影响因素。著有《身体·性·性感——对中国城市年轻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等论著。
上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性社会学的发展史
第一节 性学小史
第二节 性社会学的进程
第三节 与其他学科的界定
第四节 性社会学的定义与前景
第二章 中国历史中的性
第一节 现代之前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新传统的建立——从“五四”到20世纪80年代初
第三章 当前中国性文化
第一节 性革命的发生
第二节 性革命全貌
第三节 21世纪中国的性化
第四节 性化的意义
第四章 性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性的定义:从sex到sexuality
第二节 理念与理解:性研究的不同学术流派
第三节 主体建构视角下的性的概念
第五章 性与社会性别
第一节 gender的渊源与本土化
第二节 “性一社会性别”体系
第三节 阴阳哲学中的性与社会性别
第四节 中国式现实问题
第六章 国际研究前沿
第一节 后现代社会的性研究
第二节 主体建构下的性研究:视角的革命以及在中国的发展空间
第七章 中国的性研究:30年综述
第一节 性学在中国的兴起
第二节 性的历史文化研究
第三节 性的社会调查研究
第四节 性的法律和人权研究
第五节 性教育研究
第六节 当代中国的性话语:总结与反思
第八章 初级生活圈理论
第一节 理论来源与结构
第二节 初级生活圈的变化:中国性革命之源
第三节 新的视角:生活实体与制度设置
第九章 性的社会化
第一节 理论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实践
第三节 性的社会化的结果
第十章 性交往与性的社会网络
第一节 性别交往
第二节 性的交往
第三节 性的社会网络
第十一章 性的社会建构
第一节 社会建构理论
第二节 女性之性的建构:中国的应用实例
第三节 社会建构两例:色情与性玩具
第十二章 酷儿理论
第一节 酷儿理论:概念与缘起
第二节 酷儿理论的观点和主张
第十三章 性研究的伦理准则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伦理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 高于伦理准则的道义责任
……
下篇专题应用
第十四章 性权利
第十五章 性关系形态的社会建构
第十六章 性工作
第十七章 身体与性
第十八章 爱情与性
第十九章 性的日常培训
第二十章 互联网与性
第二十一章 性与性别认同的多元表达
第二十二章 性教育
第二十三章 性健康与性行为规范
第二十四章 艾滋病与性
第二十五章 性侵害
版权页:
插图:
三、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期间,欧洲发生了性革命,社会主流的性观念转变为“性首先是为了自己快乐”,因此性研究开始确立自己独有的研究对象,开始树立“性反应中心论”,就是把性欲深化为性反应。其主攻方向转变为异性恋性高潮的缺乏,关注的主要现象是性感受贫乏。这一阶段的主要学术成果有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人类性反应》。
四、生物学意义上的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性社会学开始从性学中独立出来,但是生物学显然还牢牢地占据着性的生理现象与性(的生理)反应这块广阔的阵地。
性生物学的最伟大进展,就是前述马斯特斯与约翰逊的著作。他们通过实验室观察,创立了人类性反应周期的基本理论和“性方面的行为疗法”的应用理论。他们的具体成果很多,可是人们最容易在日常生活里验证的则是:男人在性高潮(射精)之后,必然有一个“不应期”,也就是不再对外界刺激做出性反应的时期。女人却没有这个不应期,所以女性不但客观上可以连续多次达到性高潮,而且达到性高潮的能力也近乎是无限的。这似乎在说:人归根结底还是生物,生物性仍然是制约人类性行为的最主要因素。
相关阅读: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