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写给无神论者: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 [精装]

2012-09-26 
《写给无神论者的宗教》主题在于一个人即使是一个无信仰者,但是他也能发现宗教是有用的、有趣的并且给人带来安慰的 。在这部刺激的完全属于作者首创的并且即将面临着争议的作品中,德波顿认为世俗的人们可以从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领域中去学得一些东西。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写给无神论者: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 [精装] 去商家看看
写给无神论者: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 [精装] 去商家看看

写给无神论者: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 [精装]

相关阅读:

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   

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经济学教程 [平装]   

新卖桔者言(实用经济学) [平装]   

政治经济学(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  

编辑推荐

《写给无神论者: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意义》全球同步发行的阿兰?德波顿新作,延续他一贯旁征博引、幽默睿智的优雅笔触,带来了一本有用、有趣、抚慰心灵的关于信仰与宗教的作品,陪伴我们从宗教中汲取营养,用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名人推荐

非常有原创性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德波顿是一个生动的有吸引力的作家。
——《出版家周刊》
精灵古怪的、还可以说是热闹的……聚焦于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佛教——德波顿举出了很多例证,细数了这些宗教对于创造群体归属感的能力,教育人们去过有道德和有感情的生活。
——《华盛顿邮报》
德波顿的令人愉悦的和启迪人心智的写作手法,给有思想的读者提供了无穷尽的快乐,也给了他们深入了解德波顿信仰以及德波顿又是如何看待他人信仰的机会。这本书详细阐述了宗教如何影响着非信徒们的生活。
——Shelf Awareness
用诚挚而抒情诗一样的文体,德波顿阐述了宗教对于世俗生活的实践意义。
—— Kansas City Star
德波顿的每一本新书都是一个魔术,他精通文学、思路清晰、知识丰富、幽默风趣、特别有个人风格。
——Forbes.com
德波顿他总是亲切自然而超越于一切之上的语言风格,《写给无神论者》一书激起了人们向善的良好愿望。
——NPR
十分精彩的危险而具颠覆性的作品。
——旧金山Chronicle
当德波顿面对我们人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脆弱时,他选择了尽力书写的方式……我满怀热情地赞美这部作品,为了减轻这个严苛世界中人们经常会感到的孤独感和悲哀,他不断地在付出他真挚的努力。
——Huffington 邮报
这部作品中的大多数篇章在敏感度和洞察力方面表现得并不是很特别,就像他自己在书中说的:“只是从那些不再真实的东西里抢救出美丽、令人感动和睿智的部分。”丰富的知识和得体的言辞使这部作品阅读起来还是有一点刺激性的,伴随着德波顿一贯的优雅、幽默和感伤,《写给无神论者》可能不总是令人信服的,但它一定是能吸引你的注意的。
——《西雅图时报》
引起争论并且有思想性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德波顿认为可以从宗教模式中汲取教育和艺术等有趣的部分。
—— Atlantic
与其他类似的作品比较起来,《写给无神论者》是文字美丽、阐述问题十分机智的。
——《洛杉矶时报》

媒体推荐

德波顿依然表现出了他的优雅、聪颖、情趣横溢,他的作品总是让人满心欢喜,值得一读。在本书中,他在有信仰者和无信仰者之间进行着一次温和的探讨…… ——《图书馆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阿兰?德波顿 译者:梅俊杰

他,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23岁以处女作小说《爱情笔记》初试啼声即大放异彩;此后的《爱上浪漫》和《亲吻与诉说》继续激活我们的阅读体验,开掘传统小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5岁就入围法国费米娜奖;27岁完成惊世之作《拥抱逝水年华》;31岁出版《哲学的慰藉》,拿古典的欧洲智慧为现代人疗伤;33岁带着满腹诗书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开讲《旅行的艺术》;35岁时从哲学、艺术、政治、宗教等各个角度探索舒缓和释放《身份的焦虑》的途径;37岁的他撰写的《幸福的建筑》成为英国热播电视节目《完美之家》的创意源泉;41岁的他,继续将睿智的眼光投向工作领域,……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而工作?思考《工作颂歌》,成为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最适宜当前形势的作品;41岁的夏天,阿兰?德波顿获邀担任英国希斯罗国际机场的“首位驻站作家”。机场原本只是旅行中的过渡性空间,发生的不过是“出发”与“抵达”,但在阿兰?德波顿的眼中,却成为了一个综合各种文化面貌的博物馆,由此引发《机场里的小旅行》;最近,“哲学向左,宗教向右”,以他一贯的在哲学和宗教之间旁征博引,自由进退的优雅笔触,带来一本具有最抚慰人心的,号召大家从宗教中偷点什么东西为己所用的供广大无神论者阅读的作品——《写给无神论者》。

目录

一、 智慧无关教义
二、 群体
三、 和善
四、 教育
五、 温情
六、 悲悯
七、 视角
八、 艺术
九、 建筑
十、 体制

序言

《写给无神论者》译者序:
梅俊杰
阿兰?德波顿先生的这本书,如果直译的话,书名应作《宗教之于无神论者:一名非信仰者关于宗教用途的指南》。可见,这是一本由无神论者写给无神论者、旨在借鉴宗教智慧的书,不是一本为宗教辩护的书,更不是一本传教的书。
与我等无神论者一样,作者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也不认同宗教中的超自然内容。但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愿意更加通达地看待宗教,能够透过其超自然体系,鉴别并吸收其中所包含的诸多有益要素,希图借此丰富世俗生活,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友爱。
随着人类从中世纪迈入近现代,科技节节昌明,理性日益高扬,各路宗教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机。尼采的一句“上帝已死”标志着宗教主导地位的土崩瓦解和世俗化洪流的滚滚而来,也让众多无神论者扬眉吐气、豪情万丈。目前这个超现代的大众消费时代似乎证明着人类掌握自己命运后的不凡成就。
然而,在德波顿看来,光鲜的物质外表之下,人性并无本质的改变,个体心灵的救赎仍然是个严重问题,人类群体生活所面临的挑战也依然如故。你可以宣布“上帝已死”,但你依然需要此前借助上帝而维系的伦理道德,也依然需要原来经由宗教而获得的心灵慰藉。可现代社会恰恰拙于满足这些需求,早已显露出令人遗憾的种种弊端。
相对而言,宗教作为人类经验的深厚积淀,形成了巍巍可观的理念和做法,大可补过于物质至上的当今社会生活。德波顿以为,人们尽可以抛弃宗教的基本教义,却实在不应该放弃宗教涉及群处、悲悯、慈善、教化、艺术、建筑等等方面的真知灼见和公序良俗,更何况其中不少要素原本就采自世俗生活。
对于书中的更多内容,这里不必赘述,本书开篇的“智慧无关教义”以及末尾的“结论”已有精当的概括。我只想强调一点,即作者抬举宗教,甚至有时不免将之理想化,决不是要否定现代世界科学理性的基本框架,只是认为在此框架下,理应从宗教这一人类的共有遗产中善加采撷,从而矫治现代社会之偏狭,尤其是其心灵护理之贫乏。
将本书译介到中国来谅必是件有意义的善事。作为在现代化道路上全力追赶乃至无暇他顾的民族,作为世上最为庞大的无神论者群体,我们无疑更需要以平和客观的态度来了解宗教并从中汲取营养。在道德精进、心灵抚慰、人际和谐这样的层面,各种宗教都提供着现成的启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进而言之,国家的价值观坐标和发展轨道也可从宗教中得到支撑。如果说自由、民主、科学、富强是当今中国无可争议的追求,我一直认为尚必须辅之以更加丰富而宜人的内容。简言之,我们实应追求复合型目标:自由-和合、民主-良治、科学-人道、富强-正义,如此两相兼顾方能做到平衡协调、基石宏大从而行之久远。而宗教显然是这些新增目标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和促进手段。
诚然,像天底下一切功业一样,对宗教有益内容的体察与采纳要靠慧根和悟性,首先则有赖于对宗教的悉心学习和研究。就此而言,我们或许面临着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窘迫处境。所幸者,取长补短的条件已今非昔比。德波顿这位大众哲人匠心独具、富有启迪的论述当能让我们获益良多。

文摘

基督教的神学家们知道,我们的心灵受困于古希腊哲学家所谓“自制缺失”,这是指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交织状态,即虽然知道应该做什么,实际上却又持续地不愿意行动,不管是因为意志薄弱还是因为心不在焉。我们一方面拥有智慧,另一方面却缺乏恰当的力量在生活中实施这一智慧。基督教把大脑描绘成一个懒散而又易变的器官,它很容易留下印象,但又永远在改变自己的关注焦点,并且永远在抛弃自己的原先承诺。
只要手执《圣经》,即使身处贫民窟的危棚简屋,也即使前面就能望见敞开挖掘的煤矿,一个人照样能够心满意足地过上圣洁的生活。
人世间存在一种诡异的关系,一方面某一想法被认为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不得不面对这一想法又会令我们紧张不安。所以,虽然我们清楚自己确有极其重要的问题需要静思应对,可是需要独处这个想法又显得无法忍受。
在收看了一条新铁路开通的报道,或者听完了关于移民问题辩论所作的烦心总结后,我们终于让电视机安静下来,这时我们会感到怅然若失。我们会意识到,在费心跟踪关于人类雄心勃勃地迈向技术完美和政治完善的报道过程中,自己实已丧失了重温某些真理的机会。这些真理低调朴素,我们在理论上虽已了解清楚,但却忘记了在生活中加以身体力行。
我们为自己还有那么多书尚未阅读而惶恐不已,但看不到自己已比奥古斯丁或但丁多读了很多很多,也因此看不到,我们的问题纯粹就是自己吸收的方式问题,而不是自己消费的范围问题。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om/book/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