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学经验集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任继学经验集 |
|
|
|
任继学经验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页码:1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11711424X/9787117114240
·条形码:978711711424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医大师医论医案集
内容简介 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不。《任继学经验集》集任继学先生数十年的临证心得与学医思考,详细论述中医学之难点、疑点、重点及临证必备之知识、手段和方药,文简意博,理奥趣深、展示了国医大师的学术风采。《任继学经验集》对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人员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任继学,男,汉族,1926年1月生,吉林省扶余人。现任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中医药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等职。学术上力求不断创新,先后提出内科杂病伏邪理论;脑出血从瘀论治;《内经》道学内涵、象学内涵;真心痛清解化瘀,兼调肝肾证治理论;脏器脏真病机,权变法及薄厥、心包络病、肺胀、胆胀等27种常见病证的证治体系。完成了新学科中医急诊学的体系构建和急症医疗中心、心脑急症专科专病的建设工作;培养了学术梯队,7人成为博士生导师和学科带头人。出版专著《悬壶漫录》、《任继学经验集》,主编我国第一部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和《全国名老中医经验集萃》等著作6部,副主编4部,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承担“六五”至“十五”科技部攻关项目;“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医药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病临床实验研究”等重大攻关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证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等奖等10余项奖励。2004年荣获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评审的“白求恩奖章”、吉林省英才奖章、省管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5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选为“国医大师”。
编辑推荐 《任继学经验集》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目录 理论篇
太极学在中医科研中的价值
五行学说新探约言
中医“象”之内涵
论“道”
释“证”
说“疫”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临床运用
“气有余便是火”小议
肝之生理补谈
肾的生理病理及诊要
血海说略
络病钩沉
肌腠与募原表里相关之我见
人体三维生理系统简述
临床篇
中风古代文献概览
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药辨证治疗
三谈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与救治
中风病康复病机的探讨及对策
小中风与复中
卒口僻论治
摊缓风病论治
动脉硬化症论治
风头眩病论治
“心主噫”临床意义
脑痨痉病论治
痴呆论治
癫痫病论治
头痛论治
耳源性眩晕论治
神昏论治
真心痛论治
心包络病治疗发微
心肌缺血小议
对肾风病治疗进一言
消渴病之管见
腹膜结强病论治
疫痉论治
血衃证救治
感冒病因补略
感冒误治救逆法
鼻伤风论治
自汗病论治
暴泻论治
时疫病毒腹泻论治
时疫霍乱论治
疫毒痢论治
大瘕泄论治
暴吐病治疗
老人便秘论治
前列腺增生症论治
治愈睾丸结核案
痛风病论治
颈椎证论治
维厥病论治
解协病论治
红斑狼疮论治
带状疱疹论治
急性乳蛾治疗
“清金利咽散”解
紫金锭临床应用
秘方验方之商榷
“三法五治论”小释
临床效方五则
鲤鱼药用疗水肿类聚方
承气类聚方
复脉与生脉类聚方
悬壶验录
禀赋刍言
研讨篇
中医基础实验室内涵初探
中医药高科技内涵初探
中医药学亦用动物作药理实验
“尽信书不如无书”之我见
……
序言 我与任老,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相隔数千里,而一见如故,情同手足。论相识,时间不短,相见相聚之时间则不长,但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志同道合,真同志也。
我们一同对中医之前途充满信心。一致认为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经数千年无数先贤的创造,成为世界医学的一大体系,将于21世纪得到弘扬光大,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我们一同对中医内部的情况满怀忧虑。所忧虑者,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现在中医界内有不少后继者,对中医缺乏信心,因而在理论上、实践上,自愿从属于西医!形成这样情形的原因很多,责任不全在中青年一代。但这一状况一定要扭转,我们念念不忘扭转这一局面。1990年我们8个老中医上书江泽民总书记,建议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千万不可撤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我们八老上书朱镕基总理,希望扶持中医教育与中医医院,大力发展中药事业。前后上书,都得到江总书记与朱总理的接纳与重视。
目前中医药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内部,如何使中医内部取得共识,至关重要。中医药学的发展,应走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千万不能以西医的理论去改造中医,或借“现代化”之名而不断丢掉中医之精华。我们不反对中西医结合,我们更赞成与高新科技相结合。中医理论有不少超前的东西,中医学一贯是很开放的。细读近代中医史便知。中医学是靠与多学科结合而发展的。
文摘 插图:
理论篇
太极学在中医科研中的价值
周子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综观此128字,其内涵至深至微,至变至妙。
太极源于无极。
无极以“O”表示之,看上去好似空洞,无物可验。实质上无中有质有物,有形可鉴也,故周子指明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就是说无极O内有“真”(气),亦有“精”。真精与真气交感相融而为胚核。核内之质静,萌动未变,真精内含而未放,真气内蕴而未化,此为阴阳同体混沌状态之无极。故《乾凿度》云:“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日混沌。”混沌的胚核之内,负阴而抱阳,冲气欲动未发,欲静未止,此而为混沌之态。无极混沌核内之阳,动极而化气,此气有催化力;核内之阴,静极而欲变。阴借阳之催化之力,则化为形气,显其形为阳,示其象为太极,故《系辞》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即为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