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影像志(电视剧卷) |
|
|
|
中国影像志(电视剧卷)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2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303104994
·条形码:978730310499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想想可能就是《中国影像志(电视剧卷)》选题触碰到了我的某个神经,往昔的岁月的确也可以在流水一样的时光中闪现光影,平日淡忘了的东西,一旦被一个触因激起,便可能如涟漪微荡越来越扩展清晰。几十年来,电视剧原来那些刻印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个个影像,曾经消失在迅即变化的时代眩光中,似乎湮没,而一旦被有智者发掘出来,情感的积淀便顿然闪光。在似乎已经久远的时间隧道中,其实珍藏着舒缓温婉的记忆。
所以,我阅读完《中国影像志——温暖中国人一生的100部电视剧》,不禁感慨万千,收获的不仅仅是时代前行居然使电视剧充满了如此丰盛的快感,还触动了我们身经所历岁月中无数细枝末节的怀想。
作者简介 梁振华,生于1977年,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新锐文学批评家、编剧。历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主席、中央电视台特约撰稿人、影视传媒公司艺术总监。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当代影视文化的教学与研究,2008年当选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生欢迎十佳教师”,2009年获北京高校第六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出版随笔集《时尚的谎言与魅惑》《枫林冷雨》、长篇小说《密战》参与《新中国文学史》撰写,在海内外报刊发表各类体裁作品逾百万字,开设专栏若干。
曾担任多部大型电视文献片、影视剧的主创工作,主要撰稿及编剧作品:《密战》(30集电视连续剧)、《大三峡》(8集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7集电视文献片)、《美丽的村庄》(电影故事片)。影视创作曾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金鹰奖电视纪录片奖等奖项。
编辑推荐 《中国影像志(电视剧卷)》:那些温暖你我的故事,那些震撼视听的奇观,那些雕刻岁月的光影,那些浸润心灵的瞬间。改变我们一生的经典电影。每个人心底者有一座记忆的博物馆那里珍藏着属于你自已的时代。
故事就是故事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主题曲
作词:晓城张和平
我听爷爷讲了一个故事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
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
故事里有好事也有坏事
故事里有多少是是非非
故事里有多少非非是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事
故事里的事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目录 序
如水的岁月如花的情境
自序
那些光影那些年
上篇 新梦
1958东方红
《一口菜饼子》
1978时间开始了
《三家亲》
1979寒泳融动
《乔厂长上任记》《有一个青年》《永不凋谢的红花》
1980开眼看世界
《大西洋底采的人》《加里森敢死队》
1981曙光在前头
《敌营十八年》《姿三四郎》
1982青春啊,青春
《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武松》
1983数风流人物
《射雕英雄传》《高山下的花环》《排球女将》
1984血,总是热的
《今夜有暴风雷》《霍元甲》《女记者的画外音》《血疑》
1985重整河山待后生
《四世同堂》《新星》《上海滩》《济公》
1986逆风飞扬
《阿信》《万水千山总是情》《一剪梅》
1987红楼梦中人
《红楼梦》
1988敢问路在何方
《两游记》《末代皇帝》《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
1989那时花开
《十六岁的花季》《公关小姐》《篱笆、女人和狗》
中篇 潮涌
1990浮绘人间
《渴望》《围域》《流氓大亨》《我本善良》
1991平凡人的泪与笑
《外来妹》《缡辑部的故事》《上海一家人》
1992一生何求
《北京人在纽约》《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小龙人》《义不容情》
1993问世间情为何物
《梅花三弄》《我爱我家》
1994笑谈古今事
《三园演叉》《武则天》《过把T撼》《情满珠江》
1995浮生若梦
《包青天》《一帘幽梦》《东京爱情、敞事》《孽债》
1996后英雄时代
《宰相刘罗锅》《英雄无悔》《咱爸咱妈》
1997江山无限
《康熙微服私访记》《和平年代》《香港的故事》
1998世俗狂欢
《还珠格格》《雍正王朝》《水浒传》《牵手》
1999与时光抗衡
《创世纪》《将爱情进行到底》《恭来往往》
下篇风华
2000千禧年的浪漫
《大明官词》《铜铁是怎样炼成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永不瞑目》
2001忆峥嵘岁月
《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宅门》《流星花园》
2002现实多重奏
《空镜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刘老根》《黑洞》
2003历史的回响
《走向共和》《林海雷原》《孝庄秘史》《金粉世家》
2004谁主沉浮
《血色浪漫》《天下第一楼》《天龙八部》《中国式离婚》
2005韧性的战斗者
《亮剑》《大长令》
2006多彩的季节
《暗算》《武林外传》《家有儿女》《越狱》
2007恰年少风华
《士兵突击》《奋斗》《恰硝学少年》《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2008行进中的史诗
《阈关东》《金婚》
2009中国故事
《中国往事》《丑女无敬》《潜伏》
……
序言 人的生活状态其实取决于心智状态,当一种情感姻缘攫取住心灵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兴奋便难免被抑制。眼前就是如此。
几日来,手头著作的写作正进入关键阶段,每天主观坚持着快乐的生活状态,其实客观交稿的压力,时时压迫着神经,不免也有些着忙慌神。但奇怪的是,即便如此,在突然接到本书主编梁振华先生邀请做序(概要说明编撰《中国影像志——温暖中国人一生的100部电视剧》的缘由和书名意味)的电话时,我的答应之声已经从喉间奔突而出了,有些莫,为欣逢六十华诞的中国撰写“影像志”的意念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思绪。我要写!我要看!我向往着拉远距离去重温过往岁月的影像回声。
想想可能就是本书选题触碰到了我的某个神经,往昔的岁月的确也可以在流水一样的时光中闪现光影,平日淡忘了的东西,一旦被一个触因激起,便可能如涟漪微荡越来越扩展清晰。几十年来,电视剧原来那些刻印在我们记忆深处的一个个影像,曾经消失在迅即变化的时代眩光中,似乎湮没,而一旦被有智者发掘出来,情感的积淀便顿然闪光。在似乎已经久远的时间隧道中,其实珍藏着舒缓温婉的记忆。
所以,我阅读完《中国影像志——温暖中国人一生的100部电视剧》,不禁感慨万千,收获的不仅仅是时代前行居然使电视剧充满了如此丰盛的快感,还触动了我们身经所历岁月中无数细枝末节的怀想。
的确,如书中所言:“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座记忆的博物馆。那里,珍藏着属于你自己的时代。”无论是不是身处影像时代,记忆的刻印都更多伴随着图像的故事,而电视剧就如同生活的戏剧,在脑海中一幕幕地展现着时代的变迁。电视剧是什么?它不仅仅是娱乐休闲的活动观赏影像,还是社会生活经历的影像折射,是人的情感期望的寄托投射对象,是时代变迁跃进的显现和记忆符号。
文摘 插图:
说是筹拍,毫无经验的他们,怎么可能像今天拍电视一样,使用最高级的设备和最先进的技术,带领一大帮人转战中国、千里取景呢?那时的电视剧是“直播”——现场直播,就和我们现在看的春晚一样,演员在台上演什么,观众就在台下看什么,出了什么岔子,也被千万双眼睛看得一清二楚!这哪能算电视剧呢?电视剧不都是拍好了,后期制作了,然后再送到电视台去放的嘛!电视剧发展初期,由于摄像技术和录制技术的尚未成熟,还没有拍好再放这一说。早期的电视剧都是直播的,这一点,咱们的新中国可并没落后于发达国家,就是同时期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电视台放的也都是直播剧,只不过他们直接把摄像头架在了百老汇剧院的顶上而已。
直播的电视剧拍摄起来,那就是一场高度紧张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了。所有的演职人员事先必须对分镜头剧本背得滚瓜烂熟,以便在拍摄时才能记清楚各自的职责,动作协调,配合默契。60平方米的演播室里搭两个简陋的小景,放上一些刀具,架上几台照明灯,竖起话筒架,伸出吊杆话筒,导演一声令下,控制台上一按播出电钮,指示灯一亮,演员就开始演,摄像师就开始拍。道具师、灯光师、音响师、美工、服装师、化妆师等,一律猫着腰在现场穿来穿去,躲开镜头,有条不紊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摄像师是整个现场最辛苦的人,那时的摄像机是笨重的铁疙瘩,又没有变焦功能,只能自己扛着推近,或者拉远,特写时凑到演员脸前去,一场戏下来,摄像师的衣服里能拧出水来。这还不够,他还必须得有几名助手,专门负责抬电缆——其实那是摄像机的电线,不过又粗又重,说是电缆不冤枉它——现场有好几台摄像机,这么多电线如果没有专人照顾,大家走来走去,它们就绞成一团“麻花”了。导演在控制间里死死地盯着几台监视器,根据剧情随时把画面切到对应的摄像机上,同时又要指挥其他人按照剧本演出,那可真是非三头六臂干不下来的活儿。然而,即使是这样的投入,直播电视剧仍然有着无法回避的大难题,实的镜头好拍,虚的怎么办?毛主席说:“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那时的人也真是将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最大限度,《一口菜饼子》里忆旧的段落,其实是从影片《智取华山》里剪下来的空镜头,风雨摇撼树木、闪电照亮长空……这就是旧社会的悲惨生活啊,不过都不是真拍的。
后记 2008年初春,我参与到了中央电视台纪念改革开放的文献电视片创作中。埋首梳理当代中国史的问隙,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有没有可能从“细节”着手,选择一种温暖、细腻且富有兴味的方式,来回访我们共同走过的岁月?而且,其中最不能或缺的,是对这些年中国人观念更迭、心灵变迁轨迹的记录。建制性的宏大叙事,会不可避免地遗漏许多有意味的历史细节——而通常来说,它们恰恰最能勾勒出一个时代最生动、最丰富的表情。
依据这个初衷,从电视剧的角度切入,也许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过去半个世纪(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电视剧事业从荒芜走向喧嚣、从单调走向繁盛。20世纪80年代至今,依托渗入日常生活的现代媒介平台,观看电视剧更是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大众娱乐休闲手段。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里,生活的巨变与荧屏的“剧”变是一并经历的:对改革与开放不同阶段的体验,伴随着对不同时期电视剧的观看;从电视剧中收获的感悟,反过来,又对急剧变化的现实构成了一种别有意味的参照。这个意义上,近30年来浩如烟海的电视剧集,事实上参与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造,它们不倦地传送着春秋代序的讯息,也见证了身处变革年代的中国人或古老或清新、或舒缓或激扬的文化想象。
亲切的面孑L、熟悉的故事、百听不厌的旋律、热切如昨的共鸣……荧屏上川流不息的电视剧,潜移默化问,改变了也塑造了无数中国人的思维形态和情感方式。重新走近这些温暖我们一生的作品,便如同触摸尘封的美好记忆。无需评价和判定,只要回味和品尝。丝丝缕缕、点点滴滴、断断续续,都会泛起岁月的涟漪,引领我和你,造访那些久违了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