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2012-03-26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去商家看看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去商家看看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页码:458 页
·出版日期:1998年05月
·ISBN:7010026491
·条形码:9787010026497
·版本:3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哲学史家文库

内容简介 书摘中的:“*”代表结构的“礻几”
媒体推荐 代序
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序(代序)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Siddhartha),族姓为乔达摩(Gautama),中国古译为瞿昙,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Kapilavastu),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释迦牟尼(sakyamuni)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关于他的生卒年,根据文献史料的推断,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前480—490之间,略早于中国孔子(孔子的生卒年为公元前551—479年)。
佛教在印度开始传播时期,正是印度奴隶社会比较发达的时期。印度封建化的过程历时较长,大约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后6世纪,印度的封建经济才逐渐巩固下来。进入封建社会后,印度奴隶制残余曾延续了很长时期。早期佛教是为当时的印度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后朝的佛教大乘则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
佛教开始传播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以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的岁月,它在中国封建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自从它传入中国那一天起,一直是适应当时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来宣传解释其宗教学说的。不少中外学者认为中国的佛教背离了印度佛教原旨,使印度佛教走了样。这种看法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看法是不太妥当的。
思想意识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各种社会有它的成长和衰落的过程。印度佛教也有它生长和衰落的过程,总在不停顿地发展、变化着。印度的佛教,不但在一两千年间有很大的变化,即使拿释氏一生的宗教活动来说,据后人的研究,他早期传教和后期传教,其侧重点也不同。究
竟什么是佛教的原样?释氏逝后约百年左右时间,佛教徒中间对教义教规的理解已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形成上座部、大众部两大部派,随后,这两部派又不断发生分化,形成了十八部(或二十部)。接着又出现丁佛教大乘教派。大乘教派中先有龙树、提婆倡导的中观学派,后来又有无著、世亲倡导的唯识学派。大乘自称得到释氏的“了义”,而小乘许多学派并不服输,与大乘并存,各立门户,都继续流传。由此可见,在印度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标准的佛教样板。如果要把印度佛教的各种教派分化,兴衰变迁的道理讲清楚,就不能只在佛教内部去寻找佛
教变迁的原因,而应当从印度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找佛教兴衰变迁的原因。这属于另外的题目,不属于中国佛教史的范围。我们的任务是考察中国佛教的历史,揭示出它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有助于加深认识东汉以后中国的古代封建文化,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哲学史、文学史以及整
个历史。
社会实践表明,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古人所信奉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只能表达取得政权的地主阶级的主观愿望。哲学和宗教看起来高入云霄,好象不食人间烟火,实际上它们仍然是一定的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只是有时是直接的反映,有时是间接的反映,有时是曲折的反映罢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从而反映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哲学,宗教也相应地改变。我们应当通过考察佛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初传,滋长、兴盛、衰微的全部过程,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
目录
佛教与中国思想文化
中国佛教的特点
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檠”学说的政治作用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
文摘 书摘
从周公相传下来的典章制度为孔孟所继承,孔孟建立了儒家。儒家的理论成为后来维持封建宗法制的指导思想。董仲舒开始把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相结合,造成神学体系,天子是人又是神,为君权神授建立了理论基础。经历了东汉白虎观会议,形成书面记录,《白虎通》神学经学正式建立。神学经学以儒家标榜的“三纲”为骨干,“君臣”关系又是“三纲”中的核心。治天下、为人、处世,都要服从“君臣”大义。君臣关系成为一对永恒的原则。推衍到极端,甚至认为天地日月所以能按规律运行、不出差错,就在于它符合、体现了“三纲”的原则。
只要有封建制,就离不开儒家的说教来维持其统治秩序。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儒家定于一尊的独霸地位受到削弱,玄学思想一度上升,以后又有了佛教和道教,于是出现了四种思想体系,儒家、玄学、佛教、道教。这四种体系中,玄学势力不久即衰,南北朝时期只剩下三种思想体系,即儒、佛、道。只要有封建制度存在,必然离不开儒家的思想。儒家在南北朝时期,失去独尊地位(与汉代比)但朝廷离不了它,它是稳定封建等级制的址有效的思想工具,门阀士族地主阶级为了更好地巩固其政治特权,把儒家经典中的礼制,尤以与继承权有关的丧服制受到更大重视。甚至有一部分有名望的僧人,也研究起丧服经来。
道教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的宗教,在汉末已形成一股强大势力。道教的传播得到两股社会力量的支持。道教讲长生、黄白术,宣传兴国广嗣之术,对上层贵族、宫廷有吸引力,为帝王、贵族所信奉。道教同时用符水治病,它的某些互助互救的制度,为下层劳苦群众所欢迎。这样,上下结合,东汉末年发展得很快。在民生困苦、政治黑暗的东汉末年,造成了道教滋生蔓延的条件。黄巾起义以道教组织为号召,动摇了汉王朝的统治,从此国家无力进行中央集权,陷于地方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武则天复杂的宗教迷信心理,也表现在她当权后多次改变年号的举动上。从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帝患风眩,政归武氏开始,到长安四年(705年)止,四十五年间,共改元二十九次,平均一年多改元一次,有时一年改二次。年号命名,不外祈求神圣保佑,延年平安之类的祝愿词句,如天授、长寿、如意、延载、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久视、大足、长安等。
这都说明武则天享有威陵天下的权势,同时又内心有所不足,祈求神佛保佑的软弱、怯懦的一面。政治权力并不能满足一个精神生活有欠缺的中国妇女的要求,于是,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