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电影: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奇观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后现代电影: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奇观 |
|
|
|
后现代电影: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奇观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220078095
·条形码:97872200780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后现代电影: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奇观》力图使问题浮出水面,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当代生活与后现代电影提供一些积极的透视角度:①史论结合,即将后现代电影史的梳理与理论问题的探讨以及具体的后现代电影文本的细读相结合。②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材料综合描述的基础上,将传统电影、现代电影与后现代电影进行比较;将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与后现代电影做比较。③文化研究的方法,后现代消费文化参与了后现代电影的想象、编导和制作,与后现代电影构成了一种显而易见的“共谋”关系。《后现代电影: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奇观》试图把后现代电影放到后现代消费社会所促生的消费文化这样一个大的文化语境中对其进行全景式的阐释和批判,并在跨文化分析的基础上对世界电影与中国电影的互动进行分析。④《后现代电影: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奇观》除了研究后现代电影导演、后现代电影的制作过程、拍摄手段,解析后现代电影文本之外,还注意研究观众的反应,即辨析了作者意图、文本意图与读者意图。这种带有视觉交叉性的研究对了解后现代电影很有帮助。⑤把后现代纪录片纳入研究范围。
编辑推荐 《后现代电影:后现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奇观》: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录 导论
一、后现代电影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第一编 “后现代”与“后现代电影”
第一章 “后现代”的现实存在及其理论谱系
第一节 “后现代”的现实存在
第二节 “后现代”的理论谱系
第二章 “后现代电影”的指认与命名
第二编 后现代电影的缘起与发展
第三章 国外后现代电影
第一节 后现代电影的引路人——让一吕克?戈达尔
第二节 后现代电影的全球性发展
第四章 香港后现代电影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香港另类导演——王家卫
第三节 “无厘头”之王——周星驰
第五章 台湾后现代电影
第一节 蔡明亮的后现代电影世界
第二节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
第六章 中国内地类后现代电影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第二节 20世纪90年代
第三节 新世纪
第三编 电影艺术嬗变的三种模式
总说
第七章 先锋派电影与前现代电影
第八章 新浪潮电影与现代电影
第九章 后现代电影作为先锋派电影、新浪潮电影的历史延伸
第四编 后现代电影的能指游戏与视像狂欢
总说
第十章 颠覆权威理念,摒弃宏大叙事,放逐传统政治和道德话语
第十一章 影像的拼贴挪用、类型嫁接、风格杂糅、戏仿经典
第十二章 作为后现代状况表征的时空与历史消费
第十三章 暴力影像的美化
第十四章 极端的先锋实验性
结语反思后现代与后现代电影
主要参考影片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列宁说过:“在人。面前是自然现象之网。”而科学范畴和概念则“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①。列宁的论述极为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范畴或概念在认识自然现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论述对于认识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来说也是适用的。
“后现代”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文化研究和文艺理论研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创造出来的一个虽然含义复杂、理解麻烦但是却相当重要的概念。使用这一概念研究当代电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识到这一点当然还需要时间,所以这方面的研究是非常缺乏的。即使有了一些研究,也是属于比较简单化的贴标签式的研究。事实证明,贴标签是无济于事的。李简瑷的博士论文是改变这种状况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努力。
这种研究的方向现在大致上清楚了。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后现代电影”的指认与命名
就西方而言,20世纪的文化逐步产生了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向。这种转向是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产物。在许多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看来,西方社会从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以来在意识形态方面建构了现代型的“三大神话”:理性主义神话,认为人类的理性可以解决人类的精神领域乃至整个人类生活的一切问题,理性是人类一切的最高裁决标准;科学神话,认为科学使得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强大武器,人类控制整个宇宙的前景已经是指日可待了;进步神话,认为人类社会随着理性主义的全面展开和科学对于宇宙的全面占有,正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前进,整个社会正在朝着理想化的方向进步。针对这种启蒙主义运动以来的“现代化和现代性的神话”,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想,以反对、反思、重写“现代性”,主张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反普遍主义、反形而上学,鼓吹世界万事万物的不确定性,消解事物的深度意蕴、走向平面化,倡导大众文化以消除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界限。这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必然地反映在最大众化、最科技化的电影艺术之中,于是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后电影艺术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
后记 此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此,特将论文的《致谢》抄录于下,以怀念攻读博士学位的那三年既清苦又快乐的时光。
后现代电影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一个正需要更多的年轻学人介入的领域。我期望我的博士论文不仅仅探讨解决一个具体论题(当然能不落俗套地研究与解决一个具体论题本身也不容易),还能通过具体论题进而探讨一些理论性命题。但最终做出来的论文与我的设想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视界与学养有限所致。我读硕士研究生时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美学”,而博士论文选题则鬼使神差地选了对我来说缺乏理论基础与学识修养的后现代电影研究。回头想想,我自己都惊讶于自己的“勇气”。当时,我一方面觉得纯关学离现实太远,想换一个离现实比较近的论题做做,电影就不自觉地进入了我的视线;另一方面我坚持认为博士论文不宜守成,应有所开拓。如果还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做,那么攻读博士三年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多交出了一篇论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