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娱乐时尚 >

中国集邮研究文选(2004~2007)

2011-11-24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集邮研究文选(2004~2007) 去商家看看
中国集邮研究文选(2004~2007) 去商家看看

 中国集邮研究文选(2004~2007)


基本信息·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页码:24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115198942/9787115198945
·条形码:97871151989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集邮研究文选(2004-2007)》收录了2004年至2007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组织的10次学术活动中的优秀论文,是中国近年来最高集邮学术研究成果的总汇,对中国的邮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适合集邮协会工作人员、集邮研究者和集邮爱好者阅读。
编辑推荐 《中国集邮研究文选(2004-2007)》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综合工作部所编著,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目录
一、“2004香港邮票博览会集邮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中国的旅大天安门50元邮票版式研究 刘广实
汉口五国租界“客邮”始末陈波
集邮与旅游相得益彰林轩 黄玉魁
旅游因集邮而精彩 宋晓文
走出邮政史研究的误区 许庆发

二、“2005中国集邮论坛”论文选
刍议把集邮文化融入先进文化建设大潮 田圣德
清代国家邮政时期大圆日戳的研究 赵人龙
试论实现集邮强国 王光力
原地分类及确定原地的基本原则 童国忠
正视挑战 积极应对——关于新世纪发展我国集邮事业的思考 陈远才

三、“2005全国文献集邮论坛”论文选
集邮文献的定义与分类的探讨 柳承美
探索我国集邮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邵林
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集邮图书创作的新特点 李毅民
完善邮文索引 服务集邮研究 刘大有
从自然到自觉 由集藏到实用——论文献集邮的意义、演进与发展趋势胡建康
评刊·读刊·作文 陈京

四、“2005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集邮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内中华邮政实寄封研究 李曙光
陕甘宁边区与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邮政与交通 李汇祥
《新路东》报与“稿”字邮票 许锡良
山东大众日报社“战邮总局”邮资封考证 王景文
抗战初期经中华邮政寄递的新四军邮件研究张雄 唐中杰
从朝鲜的抗日战争题材邮票看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朱祖威

五、“2006全国体育集邮论坛”论文选
略论体育集邮的文化价值 田圣德
试从体育邮票的发行看新中国56年来的体育热苏肖晴 陈争
奥林匹克运动与奥林匹克邮票:历史、现在和未来 和平
中国体育邮票如何应对奥运战略 张运达
奥林匹克精神永存——奥林匹克邮票设计及其它 王泰来
关于新时期体育邮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陈远才

六、“2006新长征集邮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选
集邮业务的变化与思考 宋小林
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谈长征胜利与三军会师的几个问题 李宁勇
论集邮宣传工作如何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何国平
专题集邮的生命所在:创新——试论提高专题集邮在国际上竞争的能力 李伯琴
从长三角集邮圈的构建看我国区域集邮活动的发展 葛建亚
集邮与构建和谐社会 王新中
最佳邮票评选改革之我见 刘劲
如何看待集邮的冷与热 黄存田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邮票的进步与不足 李毅民
多元化——国际集邮展览的发展趋势 王宏伟
青少年集邮与素质教育 侯仲琪
转变理念,创新方式,追求快乐——对“新世纪我们怎样集邮”的思考宋晓文

七、“2006全国文献集邮高层论坛”论文选
博学增知 明辨笃正 林衡夫
对集邮图书分类的思考 孙少颖
集邮文献收藏的文化价值 李毅民
试析我国集邮报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邵林
文献集邮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葛建亚
文献集邮展品规则的制定及评审 林轩

八、“2007集邮学术高层论坛”论文选
发挥集邮品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戈中博
高举先进文化旗帜,巩固发展集邮组织 佟正光
关于我国集邮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葛建亚
化解集邮“后继无人”局面的对策 林衡夫

九、“2007全国集邮学术论坛”论文选
创建和谐集邮,促进集邮文化持续发展 郭润康
创新工作机制 构建和谐环境 不断增强集邮的社会创造活力 梦云
略论建设和谐文化社会与集邮文化持续发展 田圣德
香港第一、第二轮生肖邮票研究 李升平
谈抗日战争时期香港印刷的中华邮政邮票 狄超英

十、“2007全国高等院校集邮教学研讨”论文选
演绎“方寸天地”的精彩世界——搞好《实用集邮学》选修课教学的几点做法 李曙光
高校集邮选修课教学问题探讨 程兵
浅谈高校集邮教学的意义、步骤与方法 戈中博
试论集邮学课师资队伍建设 赖景耀
高校集邮课教学要与时俱进 朱大钧
……
文摘 插图:


汉口五国租界“客邮”始末套陈波
在清末民初的外国在华租界中,位于长江中游的汉口的五国租界,仅次于天津的八国租界而位居第二,由此可见列强各国对被习惯称为中国内地“九省通衢”的汉口所处地位的极大重视。而在外国在华“客邮”中,汉口五国租界内外先后开设的“客邮”局所的数量,也仅次于沿海一带最早开埠通商的上海和天津两地,从而成为中国内地“客邮”局所最为集中的一处通商口岸,在近代中国的“客邮”兴衰史中曾经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各国在汉“客邮”的缘起
依据1858年6月26日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对外开埠通商并设立英租界,英国首先在汉口设领事馆。当时中国尚未建立近代邮政,官方的公文书信均由设立已久的驿站传递,而民间寄递书信物品,则大多依赖于各家民营信局。
1866年(清同治五年),刚刚设立不久的大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应掌管海关大权的英籍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Sir Robert Hart)的一再要求,终于批准将原来由驿站代寄的各国驻华使领馆公私邮件,转交由外籍“洋员”们所把持的海关办理传递。包括汉口江汉关在内的沿海沿江各主要商埠的海关,随即为此专门设立了邮务处(Postal Departmenit)兼办邮政。但由于海关所设的邮务处以及后来在此基础上开办的海关“拨驷达局”(Post Office,即海关邮局的音译,亦称“海关书信馆”),均为大清国家邮政正式开办前由海关试办的邮政机构,当时未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因而无法与各国邮政部门直接交换邮件。各国驻华使领馆及其来华商民与本国或其他各国的往来书信,仍然必须自行委托各国来华商船或军舰运送。于是,为了与本国及其他各国通讯事务的方便,列强各国在中国各通商口岸擅自设立官办邮局,并被中国方面称之为“客邮”邮局。
其时作为华中腹地最大通商口岸的汉口,华洋共处,商贾云集,交通发达,盛极一时。在英、法、德、俄、日五国先后于汉口设立的租界内外,曾分别有上述各国官方开办的多处“客邮”邮局、代办所等机构,发售各种专用邮票及邮资信封、邮资明信片、邮简等邮政用品,并收寄、投送华洋各界的各种邮件,直到1922年底才全部关闭停业。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