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娱乐时尚 >

苗绣

2011-09-09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苗绣 去商家看看
苗绣 去商家看看

 苗绣


基本信息·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页码:154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7221084629/9787221084620
·条形码:978722108462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苗绣》作为一本“无字天书”,从一个看似很女性化的角度,再现了一种特色文化的存在。作者花费不少心力,一方面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记录,一方面是用心去解读一个民族隐含着的世界观,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感慨。如今,苗绣已经引起国际人士的逐渐关注,这也说明,越是民族的文化,越具有世界性,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都超出了地域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弱势甚至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更需要阳光和土壤、空气和水资源。
作者简介 曾宪阳,男,汉族,祖籍山东,1941年生于贵阳。曾在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画报社、贵州新闻图片社任职,为高级摄影记者。出版有《中国苗族风情》、《苗装》、《黔境古风》、《苗族盛装》等专著。
曾宪阳早期从事美术、编辑和摄影专职工作,足迹踏遍贵州山水,受苗乡深处古老苗族服饰的指引,步入“无字天书”的隐秘世界。1976年开始收藏苗装、苗绣,其收藏之丰被誉为“中国苗族服饰收藏第一人”。此后曾宪阳一直致力于解读和解析苗族服饰古老而神秘的符号,生前为其专著《破解苗疆意象符号活现中华源头文明》禅精竭虑。
曾丽,女,曾宪阳之女。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贵州苗学会会员。
从小师从父亲,耳濡目染苗装、苗绣的收藏、整理与研究。30多年的长期研习,对苗装、苗绣颇有心得。
2007年创建“曾宪阳藏品博物馆”(贵州民族民俗博物馆)。
2008年获首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贡献奖”,曾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颁发的荣誉奖。
编辑推荐 《苗绣》:一本关于苗绣收藏与鉴赏的书。世界上最好的苗绣在中国,中国最好的苗绣在贵州。
对于传统苗族服饰的采集、收藏,我从好奇、玩赏入门,历经30多年的熏染,最终感悟到这正是自己做人一世的责任和使命之所在。因为,苗族传统服饰,是经5000年独特历史所铸造的人类文化杰作。我有幸将其精华最大限度集于一处,展示给社会,并传之予后人,从中我切实感受到了生命的充实和快乐。
——曾宪阳
目录
序 缘与责任
导言 让我们紧握双手
自序 起笔苗绣
壹 苗乡风物 苗绣的故乡

贰 千年传奇 苗绣前身后世
苗绣的起源
苗家人为什么身着刺绣盛装
刺绣是苗家人的精神支柱之
苗绣的神灵性
传统苗绣永远不可复制
苗绣的精神性和艺术性
绣品中的苗家人
苗绣的收藏价值

叁 百工巧作 苗绣技法
平绣
雕绣
板丝绣
破线绣
套绣
辫绣
皱绣
绞籽绣
直针绣
网绣织绣
锡绣
挽绣
数纱绣
挑花
堆绣
打籽绣
缠线绣
马尾绣
盘线绣
锁边绣
贴花绣
多种技法组合
肆 神秘之花 苗绣纹样解读
永恒的蝴蝶妈妈
蝴蝶和鸟的组合
苗绣上的枫树
苗绣上的“鸟”
鸟屋(祖屋)——苗族人心中的祠堂
苗绣里的鱼崇拜
“鸟衔鱼”纹从远古走来
苗绣里的龙崇拜
苗绣里的牛崇拜
修狃
苗绣里的宇宙观
伏羲、女娲的传说
苗绣上的“阴阳鱼”纹
饕餮纹
芒纹
水波纹
万字纹
乳钉纹
列祖列宗繁衍生息
苗衣上的“汉字”
苗绣上的“人”

伍 精致极品 苗绣鉴赏

陆 历史之约 苗绣收藏的故事
传了7代人的神衣
那个常常送来苗衣的姨妈被她的祖先召走了
绣衣被我拆成了绣片
“传播”还是“泄密”
想说的几句话
后记
……
序言 能资助支持《苗绣》这一项有意义的文化事业,我感觉非常荣幸和欣喜。
从开始接触这本书稿《苗绣》的选题,我就为从未谋面的曾氏父女的全情努力与真诚奉献所感动。从而进一步了解到,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中国的苗族,世世代代在苦难的岁月与顽强的生存斗争中同样创造了不可磨灭的文化。但同时,这种文化,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也面临着减弱或消失的风险。
《苗绣》作为一本“无字天书”,从一个看似很女性化的角度,再现了一种特色文化的存在。作者花费不少心力,一方面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记录,一方面是用心去解读一个民族隐含着的世界观,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感慨。如今,苗绣已经引起国际人士的逐渐关注,这也说明,越是民族的文化,越具有世界性,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都超出了地域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处于弱势甚至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更需要阳光和土壤、空气和水资源。
我们感恩这个时代,感恩改革开放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制度创新和机遇。碰到《苗绣》是缘,参与文化拯救是责任。今天能以资助这种方式,出一点微薄的力量,就能看到《苗绣》的出版和传播,让更多的人所了解和认识苗族文化独特的魅力,我实在感到高兴和有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人,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资源,为保护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包括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而持续不断的努力! 人类的文明史证明,只有文化的留存才能穿越无情岁月的消融,成为积累文明的重要载体。或许若干年后,当代、现代都变成了古代,但我们参与发展与努力保存下来的文化,将会穿透历史的时空,同时成为时代创新的重要资源。
文摘 插图:




30多年前,我父亲买进的第一张绣片只花了两块钱,而今,要达到父亲收藏级标准的绣片至少也要2000块一张,有的绣片的价格已经上万,一件上好的台江施洞破线绣衣的价格已经超过10万,全套服饰加银饰配套下来,喊价80万也不算过分。
收藏圈的人都知道,单件藏品有价,成套或者多件藏品组合在一起可以说“事”的时候,价格的构成全然不是1+1=2的简单关系。很大部分的人都把收藏当作是一种投资,低价吸入,逢高或者依赖特定的渠道抛出,中间的差价大可让很多人奔向小康。当然,还有更聪明的办法是:多件甚至是一批藏品聚在一起,完成某个课题,说清楚某个主题,比如祭祖祭宗、婚恋习俗、葬礼习俗,然后整体出让给需要的机构,那便成了名利双收的好事。不过后者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或者研究经验积累。这时候,其收藏的就是一种文化了。而文化商品在被需要的时候,其价值空间往往也是最大的,或者说是无价的。
正是由于传统苗绣的艺术性、文化性、不可复制性、珍贵性、稀有性,苗绣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这些年苗绣的收藏价格一涨再涨,说明它正在被收藏市场所接受。以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认为今天的苗绣收藏价格还没有达到它应该的合理的价位,因为它产生的原生社会形态已经完全消失,传统的苗绣已经不可能再回到我们的生活空间;再者传统苗绣后面的工艺以及人工付出成本本身就是巨大的。
后记 因为丹霞的介绍,我认识了在北京的朱枚,记得和朱枚相见的那天是在6月北京的地坛公园。那一天我带去了关于很多苗的物件,从传统的苗绣到今天的苗装,还有不少我父亲这些年做的关于苗族文化的书籍。那天见面,朱枚的父母也在,她的父亲朱厚泽是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许多贵州人都很舍不得他去北京工作。得知他们在贵州的这段生活背景,我去北京时,便特意给他们一家捎去了一些好吃的贵阳特产,在亲切的乡情氛围中,我们很快就熟识了。一来二去,我们竞十分投缘。
我想大概是我讲的那些关于苗家的故事打动了朱枚。因为此后关于我做“苗”的事情便开始装在她的心里。在她的推荐下,我认识了“贵州文化薪火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杨柏老师、柯剑老师,还有邹蓝教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专业人士,却为一份崇高的理想无私付出。他们与香港商人、企业家何文俭先生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启动了“薪火基金会”这份公益事业。我和父亲所做的事这时也进入了他们的视线。看完我们做的博物馆和父亲几十年走遍贵州留下的那些图文,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感动了他们,我要出版父亲的遗作这个心愿于是成了他们参与弘扬苗族文化的一个目标之一。
热点排行